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社会信任度明显滑落 不相信心态拷问政府作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 12:3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09月01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信任度却在滑落,提示当前重构社会信任的必要性。这不仅需要公众心态更加成熟理性,更关键的还在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方如何作为

  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京沪穗三地居民对社会的综合信任度连年下降,仅在“及格线”上徘徊。我们的信任哪儿去了?

  最让人放心不下的似乎就是食品安全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漂白蘑菇……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挑战着老百姓的神经,让大家不停地感叹“还有什么东西能吃?”最近,肯德基拿冲泡豆浆粉当现磨、味千拉面冲泡汤剂充骨汤,这些负面消息再次“稀释”了人们对餐饮业的信任度,品牌企业也不能信了。

  商家不可信,专家能信吗?专家原本是个凝聚着百姓高度信任的美好词汇,其之所以成为专家,往往是在特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观点更为专业。但近年来,近似于骗子的“养生专家”、被发现收了企业红包的“代言人专家”以及说出类似“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是自行车太多了”等匪夷所思言论的专家,实在让人失望。难怪老百姓把专家戏称为“砖家”。

  甚至,对一些“官方说法”、“官方澄清”,人们也开始将信将疑。最典型的当数每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及收入增长速度,几乎一边倒地遭到质疑。“被增长”、“被中产”这类词汇的出现,不应仅仅被看做是一种易于流传的“俏皮话”,也是公众不信任情绪的投射。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诸如“萝卜招聘”、“保障房定向供给公务员”等事件上,遮遮掩掩、言辞前后不一乃至最终被证实“说谎”,更让人们在具体的事件上对所谓的“权威释疑”不再无条件接受,总是先打个问号。

  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不断地接近真相。伴随着“不相信”心态而出现的种种流言以及专业不专业的推测,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信息渠道在增多,社会更加开放。

  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大。从个体看,对衣食住行的多个环节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即使工资涨了、生活更富裕了,可能也不会感到更幸福。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何况,事事怀疑往往导致既不相信假的和片面的,也不相信真的,有时候还会出现不信真话而误信谣言的状况,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信任度却在明显滑落。这种现象提醒当前重新审视社会关系、重构社会信任的必要性。信任的丧失往往会很轻易,有时候只是个别行为即可引起公众对某个群体的普遍怀疑。相比之下,信任的重塑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其中,当然有一个公众心态更加成熟理性的过程,但更关键的恐怕还在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方——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组织能否主动作为,一方面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适应当前渠道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元的新情况,建立并完善鼓励诚信、有利于重构社会信任的制度体系。(白天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2 19:00 , Processed in 0.07855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