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震预报科学的世界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震预报科学的世界难题


2008-06-13 18:53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月 记者/刘晶 摄影/马宏杰 等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青川发生6.4级余震的第二天,我们拍摄了这张照片。“昨天上午鹦鹉跳了4000多次,比平时多一倍,下午就震了。”李均之教授说。5月12日8级大震发生之前,鹦鹉也比平时跳得频率高许多。虎皮鹦鹉的跳动通过鸟笼上的传感器传送到电脑上,由电脑直接做出跳动频率曲线(右图)。是否可以普及这个方法,比如号召家家养虎皮鹦鹉?李教授认为可以:“只需每家发一个传感器就行了。”虎皮鹦鹉只是李教授预测地震的十多种方法之一,他和他的集体对1997年新疆伽师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2000年日本伊豆地区的地震都有“超常准确的预报”,有国外学者评价他的研究小组对地震的“远程预测能力是有些超越当今科学常识内涵的”。





  汶川地震之后,西安范家村小学天天组织学生学习防震知识。这些孩子们对于防震知识的学习特别认真。不仅西安,事实上,防震知识的普及在地震多发地区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只是长时间来地震没有发生,人们渐渐放松了防震的意识。摄影/陈团结
  唐山之后,我们没能避免汶川之难,汶川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规避下一次地震巨灾的降临?这需要我们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进行反思。这些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处于什么状态?我们有没有能力预测地震?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这次采访就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希望能逐渐呈现国内地震领域的纷杂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未来找寻道路。

  本文采访专家

  陈运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周秀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学家

  何永年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黄相宁 地震地质地应力云图灾害预测小组组长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秦大河 全国政协常委,人次环委副主任 地学部主任

  刘小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邓乃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彭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三大因素决定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认为,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1976年的唐山7.8地震和今年的汶川8级地震都是不能准确预报的。

  随后有消息称,2008年4月26日、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在一年内 (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 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测。而2007年3月19日,黄相宁等提交给该专业委员会的预测意见中提到,2007年5月-2008年4月,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四川雅江-云南剑川-印度东北端很可能发生8.3级地震(文字报告于4月30日以密件形式发报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机关)。

  消息传出之后,人们纷纷质疑国家地震局“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说法。认为既然已经有人把大地震的大概方位圈住了,为什么政府不让民众知情?我们有没有能力预测地震?为了呈现中国地震预测和预报的复杂处境,记者专门走访了地学界乃至哲学界的诸多学者。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

  记者:在大灾难面前,民众最需要科学家们做的事是及时提供信息。为什么我们在汶川地震之前毫无预报?我们有没有能力预测地震呢?

  陈运泰:公众经常是把科学意义上的能够收到防震减灾效应的、国际上公认的地震预测的界定,跟一般的含糊的说法相混淆。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是两个概念。简单地说,预测是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而预报则应该是政府行为。地震预报又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三个要素。预报所依据的,就是科学家们对地震的预测。

  显然,对于人类防灾备灾来说,只有地震的三要素预测比较有把握时,发布预报才能有效。但比较准确的地震短临预报能不能实现?这个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解决。

  这次地震之前大地有没有前兆?地震之前到底有没有预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说法,都有很多,但是对待这些说法要特别慎重。

  我听人说,去年有个女孩预报了这个地方2008年要发生6.7级地震,我特别找到了这篇论文。实际上她运用了翁老院士多年来使用的预测方法,预测2008年在川滇地区要发生大震。川滇地区有多大?这么大范围要发生6.7级以上地震,上不封顶,这就是她的研究结论。我觉得这样一个结果应用了翁老的办法,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但是如果简单地说,这个地震已经有预报了,或者预报出来了,我认为无论是从政府的规定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都是不对的。

  记者:天气预报可以天天报,地震预报为什么不能报?

  周秀骥:其实,今天地震预报的水平和100年前天气预报的水平差不多,那时候,天气预报也是看到蚂蚁搬家就说要下雨了。地球科学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我们现在的确上了天,但是入地下海确实非常之困难。因为大气密度没有那么大,好上,所以飞机也有了,卫星也有了。实现了信息三维化。此外,大气的物理规律基本上是清楚的,流体力学发展得非常成熟,比固体力学相对来说成熟一点。我们可以把完全定量化的方程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把数据一输入就可以算出结论。

  而地震学家们并不知道地下那些个板块是怎么在碰撞的,GPS测量的地表形变也无法推知地底下的情况。整个固体地学没有一个像气象这样稠密的观测网,天天准时地提供你的动力方程所需要的参数资料。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的看法是科学上急不得,你不发展到那一步,你说一定让他做出准确的预报,是办不到的。

  《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还向专家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并得到了专业回答。

  ——地震能不能预报和地震能不能预测直接相关。我们的地震预测水平是怎样的?

  ——从哲学层面上看,地震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呢?

  ——今后国家应该如何对待地震预测这件事?

  ——非主流科学家们都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预测地震?

  ——“土法”与“洋法”,哪一种在地震预测时是具有优势的?

  ——国外学者怎样看待中国地震预测的“土办法”?

  ——汶川地震事先有没有预测报告?

  ——很多预测意见看上去不确定性很大,如何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呢?

  ——国际上地震预报现状是怎样的呢?

  ——现在矛盾的焦点是政府和科学家们都掌握了部分地震预测的信息,但是地震预报却迟迟不肯发出。地震预报遇到的瓶颈在哪儿?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群测群防”是怎么搞起来的?

  ——我感觉“群测群防”不仅丰富了地震预测信息,而且提高了群众的防震意识,应该呼吁重新开展。这对解开目前政府、科学界和公众之间的预报死结似乎有帮助。

  民众越了解地震科学的现状,就越会理解政府是否发布临震警报的难处。民众对地震的恐慌心理是怎么来的?根本不是由于职能部门泄露震情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对民众封锁消息。越是封锁消息,越容易滋生流言蜚语,民众就越容易恐慌。理性社会的政府应当使公众清楚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让公众自己掌握自己的一部分命运,承担一部分责任。

  背景知识:

  地震预报的“土办法”与“洋办法”

  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周总理在中南海请李四光和翁文波来谈话,说:“我请你们来是要你们做地震预报,这是我给你们的任务。”李四光和翁文波接受了地震预测的任务,并为此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中国也从此拉开了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大幕。

  地质部的李四光研究的是地质力学,即用测量地应力变化的方法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他自己创立的学术主张。一大批以地质力学为学术方向的科学家们,运用地应力的观测和分析,解读着地震来临的信息。

  石油部的翁文波研究的是信息预测,例如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取象比类”的方法来预测天灾。由翁文波生前创立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吸收了许多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预测造诣高深的人,这些人来自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地震部门,有的甚至只是社会志愿者。

  国家地震局组建时共包括三方面的科学家力量:以地质力学方法为主的地质部专家、以预测理论为主的石油部专家和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中科院专家。由于地球物理方法是由留学西方的学者们带回来的,代表着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成果,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相对较高,所以成为了国家地震局的主要研究力量。

  目前国内的地震预测存在着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地球物理学家从西方引进的地球物理方法,简单说来就是用地震报地震。这种方法对于有前震的地震还是有用的,在大震前有一系列的小震,而且小震的频度越来越高,这就预示大震的来临,如海城地震。这种方法使用从西方进口的高精尖仪器,俗称“洋办法”。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地应力的方法来预测地震。这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方法。所谓地应力,就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由于地震是地球的内力冲破岩石圈造成的,所以在岩石圈遭受内力挤压的时候,原来的地应力平衡就被打破了,产生了地应力的变化。地应力台就建立在对岩石圈地应力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地方,岩石从受力开始直至破碎,地应力的变化都能被感知。地震学家从地应力变化的曲线上就可以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如果地应力台分布足够多,中国大地上的地应力变化就能被充分感知了。地应力台也可以制成简易的便于群众观测的仪器,从而也是“群测群防”的手段之一。

  第三种方法是观察地球物理场代用指标的变化,如次声波、土地电、地磁异常、大地微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原始的观测手段进行监测。还有一类属于肉眼可见的宏观前兆现象,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微量元素含量、氡含量、天气中的异常现象、动物异常行为、地声、地光等异常现象,也都是群众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这些方法是上面两种方法的辅助手段。

  第四种方法是利用预测学的理论来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从而预测地震。这种方法也可借用简易自制的仪器来观测。

  所有那些可以被公众直接参与的监测活动,被当今主流地震学界称为“土办法”。它们就是30多年前中国进行地震预测时“群测群防”策略的基础。1975年海城地震之前,国内活跃着各路预测地震的方法派别,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之后,以前震—主震的方法预测地震的那个学派就脱颖而出,群测群防就开始不太受重视了。唐山地震以后,国家支持地震局的专家们继续地震观测,而对方法不太关注,地应力台站也相继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高精尖仪器布设的国家地震台网。

  由是,国内地震界分出了使用洋办法的“正规军”,和使用土办法的“游击队”。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7:59:53 | 只看该作者

虎皮鹦鹉的繁殖和训练(图)

虎皮鹦鹉的繁殖和训练(图)


  
(图片/搜狐)

   1、备巢虎皮鹦鹉几乎常年可以繁殖,每年可繁殖4-5窝。但夏季天气热,连续入巢孵化,不但影响成鸟健康,而且孵化育雏率也降低,幼鸟体质不佳,所以夏季应中止繁殖,其方法是每年的7-9月将笼舍内的巢箱取出,进行消毒清洗,10月以后再放入笼内。
    2、配对应该选择健壮和远亲的1-2岁的青年鸟作为种鸟,虎皮鹦鹉出壳后5-8个月就性成熟。另外要注意新品种培育的优良品种种性的保持,不要将不同类型的鹦鹉胡乱配种,以致于后代“四不象”。
    群养繁殖时,雌鸟的数量应多于雄鸟的5%左右,让其自由配对,以免雄鸟为争取配偶而打斗。
    3、产卵雌雄鸟配对后,很快就会选定自己的巢窝并交配,交配后不久,如果是在加食或喂菜时,雌鸟不出巢箱,雄鸟守候在一旁,可能是产卵了。应记下产第一枚卵的时间,一般是每天或每隔1天产1枚卵,每窝一般产卵4-7枚,产卵期应在饲料中增加较多的石灰质,补充钙质,避免产软壳卵。
    4、孵化虎皮鹦鹉的乳化期为18-20天,孵化初期雌鸟特别警觉,不要轻易搬动巢箱和窥视巢内的卵,要保持环境安静。孵化任务完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间雌鸟全靠雄鸟叼食喂养,一般雌鸟产第2枚蛋后,就开始边产卵边孵化。孵化期18-20天。当距产第一枚蛋的时间约18天后,抽出巢箱看是否出雏,将无精蛋、破蛋捡出。以后隔3日查看一次。
    5、育雏虎皮鹦鹉属于晚成鸟,雏鸟出壳后8-9天开始长羽毛,10-11天开始睁眼睛,20天以后羽毛长齐,30天左右出窝。在离开巢窝前,全靠成鸟喂食。当小鸟基本长齐羽毛或从巢内探出头来时,有的雌鸟除喂食外,不再理会小鸟,有的又开始交配,并寻找新的巢,开始准备下一窝繁殖。
    小鸟长到30天左右就可离巢生活。在育雏期间,除供应主食饲料外,还要供应部分鸡蛋黄,增加黍的比例。离巢10天后的小鸟要与母鸟分笼饲养,饲料应放在它们能取食到的地方,注意小米、稗子、黍配合饲喂,补充鸡蛋黄,并逐渐改成鸟混合粒料。小鸟在出壳后5-8个月完全长大,性达到成熟。
    6、训练虎皮鹦鹉与文鸟一样,可以做手玩鸟。训练时,主人手中拿着鸟爱吃的食物,如葵花籽、苹果等。当鸟见到这些食物,它就会从鸟架上跳到主人手中吃食,主人可用手轻轻在鸟背上来回抚摸,表示爱抚。这样训练一时期,当主人的手伸过去,它就会熟练地跳到手上来,继续给予爱吃的食物。训练熟了,就无拘束地与你玩。
    7、鹦鹉学舌
    虎皮鹦鹉是鸟类当中最善于模拟的鸟之一,它会学人说话。学舌的鹦鹉从手玩的雄鸟中挑选,从出壳后两个月开始训练,每天反复教它一句话。特别注意的是,教鹦鹉学舌时要专人教,不能家里的人全去教,这样会导致鸟儿混淆,什么也学不会。首先,让鹦鹉站在手上,靠近人的嘴,用温柔的声调,教它简单的词汇。其次,当鸟儿学会一句话,奖励它喜欢的饲料,然后再教另一句,但是要记住经常训练,否则会忘掉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8:07:23 | 只看该作者

虎皮鹦鹉的养殖 (转载)

虎皮鹦鹉的养殖 (转载)

2011-06-10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又名娇凤,属小型攀禽品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性情活泼且易于驯养,在中国是大众最喜欢的宠物鸟之一,野生种群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特征
       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头部呈圆,喙部有钩曲,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虎皮鹦鹉腿部比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树、攀物。
  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黄色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黄色;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黄色,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外形描述
      虎皮鹦鹉平均寿命是7年。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成年鸟头顶较圆平,嘴壳甚强大,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而得名虎皮鹦鹉。足趾为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适宜在枝头攀缘。更适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长,中央尾羽延长如箭。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雄性蜡膜呈青蓝色,雌鸟蜡膜为肉褐色。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无光泽。足趾浅肉色。
分布范围
       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新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虎皮鹦鹉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少数分布。
生活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它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它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无阶级之分,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後才前往觅食,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巢休息过夜;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它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它们大多前往牛羊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通常整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主要饮食
  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生活习性
  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聚集2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虎皮鹦鹉(1张)
人工饲养
  虎皮鹦鹉人工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不能用竹笼,要用金属笼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 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饲料,平时应以谷子、稗子、小米为主,每天应喂点青菜,牡蛎粉或骨粉作为常备饲料(也可在笼内放一个整块的墨鱼骨任其啄取)。
生长繁殖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
  目前国内饲养及玩赏的虎皮,均为人工饲养下繁殖的笼养鸟,其体质均有减弱。故饲养者宜选择体躯宽长,体态丰满,精力充沛的个体进行饲养繁殖,有利日后种群复壮。野生虎皮鹦鹉喜结群生活,以植物种子及果实为主食,营巢于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产卵4—7枚。卵呈椭圆形,卵壳为纯白色。在人工饲养中的虎皮鹦鹉、由于嘴壳坚硬,足趾与利嘴配合攀缘灵活,非常善于拆毁笼舍,故宜用较坚固的房舍及金属网围筑适宜的笼舍饲养。冬季室温应保持在5~10℃。
  我国南方城市,冬季气温不低于0℃,可利用露天笼舍饲养繁殖虎皮鹦鹉。家庭中少量饲养,可选用适宜的箱笼,饲养及繁殖效果甚佳。笼舍内需设置足够的栖架,供其攀跃和栖息,笼内地面或笼底部垫细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饲养室需通风良好,光照宜长。大量群饲的虎皮鹦鹉,饮水量很大,又因此鸟常在饮水的同时排粪,常易污染其饮水,所以最好采用家禽使用的自动饮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饮水清洁。
  饲料混合比例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苏籽1份。这种混合的粒料,适于饲喂多种小型鹦鹉,另外加喂矿物质饲料,如墨鱼骨、贝壳等。人工饲养的虎皮鹦鹉、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巢穴内产卵孵化、若巢中光线过强,则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给的人工巢箱,由内外两个巢室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笼舍的巢口,内、外室间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内巢室垫锯末或细砂,是雌鸟产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参考尺寸为,内外巢室各为16厘米(长)×16厘米(宽)×16厘米(高);巢口直径5~6厘米,巢口下缘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饲养虎皮鹦鹉,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气候炎热,连续坐巢孵卵不但影响亲鸟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雏率也明显下降,幼鸟体质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将饲养笼内的巢箱取出,进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后再将巢箱挂入笼舍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间,虎皮鹦鹉可产卵孵化育雏3~4巢;每巢产卵4~7枚,最多达10枚,卵壳纯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雏鸟留巢34~38天,约40日龄开始独立生活。幼鸟在6~8个月性成熟,并开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龄为1~5岁。
  在南方饲养虎皮鹦鹉,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温度过高,还是建议不要让亲鸟抱窝。
  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开始发情、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种群现状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价格便宜,顽皮可爱,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才会如此的普遍。
颜色品系
     雄性鼻部呈淡蓝色,雌性呈肉白色。十分可爱。它们平均寿命7年。
  一般成长到3个月左右即可繁殖,颜色从浅到深有:白,乳白,黄,亮绿,深绿,橄榄绿,灰绿,天空蓝,钴蓝,深蓝,浅紫罗兰,紫罗兰,灰,炭黑14大类。
  虎皮鹦鹉的品种可以分成20大类:
  1.原始种(Base Color)最常见的虎皮鹦鹉品种。
  2.蛋白石种 (Opaline){花纹变异} 蛋白石种和原始种主要的区别在于背部的斑纹羽毛,蓝白色系(包括天空蓝、钴蓝、紫罗兰、白)带了蛋白石的背羽外围颜色为蓝色,不带为白色。黄绿色系(包括亮绿、深绿、橄榄绿、柠檬黄)带了蛋白石的为绿色,不带为黄色。灰色系(包括灰、炭黑)带了蛋白石的为灰色,不带为白色。特点:背部有倒三角纯色区域,每根翅羽毛末端显现与身体本色一致的颜色。
  3.灰翅种(Grewing或Clearwing或Dilution){颜色变异} 灰翅种的前两个英文译名分别是“灰翅”(指的是花纹从黑变灰)和“亮翅”(指的是翅膀的颜色从以黑色为基调的暗色变为以浅色为基调的亮色)这都是从翅膀上来说的。而“稀释”指的是翅膀花纹,连同身体颜色一起被稀释变淡的过程。灰翅总的来说就是花纹从原本的黑色被稀释为不同程度的灰色,身上的蓝色绿色同时也被稀释到不同程度上的浅绿和浅蓝。特点:相对于原始种而言,身上黑色符纹的地方都被淡化为灰色。
  4.肉桂翅种(Cinnamon){颜色变异} 它和“灰翅种”类似,是翅膀颜色的改变,但不同的是灰翅的翅膀是被稀释灰色,而肉桂翅则是被稀释成接近于咖啡色的“肉桂色”。特点:相对于原始种而言,身上黑色符纹的地方都被淡化为咖啡色。
  5.黄/白化种(黄/白红眼)(Lutino){颜色变异} 黄化种是颜色的变异类型,就是绿色鸟体身上所有的符号全部消失,黑色素被完全取代,绿色被冲淡成为黄色。眼睛的虹膜也从黑色变成红色,是为数不多的几种虹膜颜色也发生了变异的品种。白化种和黄化种相似,白化是黄化的鸟再经过一次蓝化而形成的。特征和黄化相似,只不过不同的是全身雪白 。特点:红眼睛,纯黄/纯白羽毛。
  6.鱼鳞种(Spangle)鱼鳞种实际就是翅膀的颜色结构完全和原始种的结构反过来,原始种该是黑色的区域在鱼鳞种身上是白色,在原始种身上是白的地方鱼鳞种又是黑色的。因为黑色变成了外面的圈圈的颜色,所以相比起原始种翅膀黑色区域的大面积分布,鱼鳞种的黑色少的多。 特点:每片羽毛边缘为黑色,其它地方为纯色,与色系对应。
  7.派特种(Dominant Pied、Recessive Pied、Clearflight Pied){花纹变异} 分为三大类:
  显性派特——遗传类型:显性遗传 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带显性基因,后代就会出现相同或相似性状的后代。 特点:两片大翅膀为纯色,成年后有白眼圈。
  隐性派特——遗传类型:隐性遗传 父母双方必须同时带有同种隐性基因,才会把隐性遗传的性状遗传至后代。 特点:身上黑色符纹无规则并且模糊,成年后无白眼圈。
  亮飞行羽派特 只有翅膀末端的飞行羽全部褪色成纯白或者纯黄。身体出现的斑点和块也相对较小,通常还会有些清楚的身体羽毛颜色在脖子上出现。也有清楚的羽毛补丁在头的后面。
  8.黄脸种(Yellowface){颜色变异} 正常情况下绿色系的鸟(亮绿、深绿、墨绿、灰绿、黄色…)面部是黄色的,而蓝色系的鸟(天空蓝、深蓝、紫罗兰、墨富、浅紫、灰色、白色…)面部是白色的。当蓝色系白脸被黄脸取代的时候。这类鸟叫做黄脸种。 特点:身体为蓝系鸟,脸部为黄色。
  9.冠羽种(Crested ){毛型变异} 冠羽是属于毛型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大抵分为3种类型:“簇状冠羽、半圆冠羽、圆冠羽(全冠)”三种。同时日本还有过伴随着卷背出现的冠羽品种,称之为冠羽卷背。冠羽的特色就在于头顶羽毛的形状,通常以对称的毛型为审美标准。特点:毛型变异。
  10.华乐种(Fallow) {特殊变异} 华乐种是除了黄/白化种以外唯一具有红眼睛的品种,各种斑纹都有可能出现在华乐种身上。 特点:杂色羽毛,红眼睛,羽色有微肉桂浸染效果。
  11.黑背种(Saddleback){特殊变异} 这种鸟看上去有些类似蛋白石,但实际不是同一型,黑背种从头部开始就有灰色的斑纹,并且往下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黑色斑纹,在颈部没有像蛋白石一样出现一个“V”字型的空缺。
  12.德克萨斯亮体种(Texas Clearbody){特殊变异} 因为最早出产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所以通常都叫做“Texas Clearbody”,一般在你看到这种鸟的时候并不会太注意到它的特别之处。因为除了颜色以外身体的标号基本和正常鸟相同。主要特点在于它的身体上面,腹部的基本颜色被稀释,蓝色稀释为淡蓝白色,绿色稀释为明黄色,其它的特征不变。还有一点就是亮体种身上不会掺杂任何的杂色,并且在翅膀的最下端飞行羽会呈现出灰色而不是通常的黑色,这也是一个区别的主要关键所在。
  13.板岩种(Slate ){特殊变异} 一种极端罕见的品种。这种颜色出现的方式类似于灰色或者紫罗兰的颜色变化,这个基因导致了一种非常非常深的蓝色。真实的板岩虎皮仅仅出现在蓝色系的虎皮身上。
  14.炭黑种(Anthracite){特殊变异} 炭黑虎皮拥有非常黑的身体颜色,这是所知虎皮品种中颜色最深的。出现黑色的羽色是极端罕见的。
  15.黑脸种(Blackface){特殊变异} 同样是一个极端罕见的特殊变异,仅仅出现在荷兰。黑脸种的鸟是一个黑色素增加的变异类型。从身上脑袋上都能体现出来,也是虎皮中唯一的身上都出现斑纹的鸟。
  16.斑驳种 这种鸟也是杂色鸟的一种,它不是派特的原因就在于这种鸟的杂色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看上去羽毛的排列就像是随意混搭上去的。而且它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毛量的增多。
  17.半边种(Half-Sider){特殊变异} 这是一个不能被遗传继承的基因类型,是一个彻底的突变。视觉上面,这种鸟会像是突然间被分成两半或不均等分的块状,而不同区域显示出来的样子完全是不同的品种或者颜色,反差很大。
  18.暗翅种(Darkwing){特殊变异} 有些类似亮体种的鸟,不过它的翅膀全部是黑色的,身上变成了明亮的柠檬黄,极其罕见。
  19.不完全鱼鳞种(Melanistic Spangle) 无意义,不列入介绍列表。
  20.卷毛种 毛型的特殊变异,无独立生存能力。
雌雄分辨
(一)虎皮幼鸟公母分辨方法 :
  公鸟:蜡膜全部呈现桃红色
  母鸟:鼻孔周围呈现一圈的白色
  (二)虎皮中等年龄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蜡膜颜色为桃红色或蓝色
  母鸟:鼻孔周围为蓝色 外边是比较淡的蓝色
  (三)虎皮成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蓝色 有的蜡膜是桃红色
  母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白色 有的蜡膜皱皱巴巴 呈现茶褐色(那表示母鸟处于发情期)
老幼分辨
  虎皮鹦鹉的平均寿命在7到10年,如果精心饲养会更长。
幼鸟蜡膜有光泽,老鸟无光泽
  幼鸟眼睛明亮,老鸟眼睛边会有眼袋
  幼鸟羽毛整齐,老鸟羽毛蓬松、肥胖
  幼鸟活泼淘气,老鸟动作缓慢
驯养方法
方法一
  定期的接触训练,这种方法是需要耐心的。这个方法包括时常与你的虎皮鹦鹉讲话、用轻柔的语气使它们能够镇定下来。慢慢地将你的手放进笼内,直到鸟儿定住不乱跑为止。在前面几次不应该激动地将手伸进去抓它们或移到它们的面前。给他们一些时间去习惯你的手。当它停止害怕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将你的手指移近到它的腹部,像栖木一般,看看他们会不会站上来。在你的手指轻轻碰它的腹部时,记得要说“上来“。当你要让他们回去笼子及栖木上时,则应该说“下去”。当它在你的手上时,与他持续地保持说话。在你将它第一次拿出笼子时,不应该太急切。这些初期的训练,应该将训练的时间尽量短些。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将时间给拉长,最后你就可以有一只相信你的虎皮鹦鹉朋友了!
方法二
  让它们有自己的时间 在它们刚到家里的那几天,不要试着用手去碰触它们。给它们一些时间去习惯新环境跟新家,将笼子放在你常会在的地方。需要对它们付出许多的时间,试着去跟它们说话,且只有在换水或新鲜食物时才将手靠近笼子。尽量鸟儿们能够了解到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它们好,并且不是试着要伤害它们的。这种方法,要让它们愿意出来到你身边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你可以藉由摆在笼外的壳子或鸟点心引诱它们,引诱它们出来。或者是将这些贿赂品放在你的手上,在笼子内或外来引诱它。最后他会觉的相信你,并且成为你的朋友。
方法三
  重复地抓和放。将虎皮鹦鹉拿到另一间没有笼子的房间。重复地抓它跟释放它,虎皮鹦鹉很快就会了解到你不会伤害它。持续这个训练约个半到一个小时,然后将它带回它的笼子、并且与他说话一会儿。
方法四
  Melanie的激烈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很小心地去做,当你手握一只虎皮时,要确定你的手没有握得太紧,否则可能会造成鸟儿窒息。而虽然有些虎皮因此方法被驯服了,可是仍有许多的虎皮对这方法没有好的反应,甚至会变得以后更难以取得它们的信任。 “将一只刚买来的虎皮用手抓好,要注意它会试着去咬你的手指。如果你没有开车的话,就一路握着它的身体回家。或者是每次握它握半个小时,第一天最少要五次,不要让它逃脱。如果有咬人的动作,就将它的嘴给抓住。这个方法可以使它们咬人时不会力气太大,并且也不会想要逃脱。
保护级别
  国家2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疾病防治
  虎皮鹦鹉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须注意消灭。虎皮鹦鹉还受吸血虫的危害。巢箱往往是产生吸血虫的大本营。每次孵窝完毕,要马上用开水烫一遍巢箱,再在箱内涂上对鸟无害的杀虫药BGP水溶液,保持清洁干燥,预防寄生虫。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虎皮鹦鹉的饲养技巧:
1 http://hi.baidu.com/tianshanguya ... 67fa10b07ec5bd.html
2 http://iask.sina.com.cn/b/4059247.html?from=related
3 http://www.e5sj.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09:31 , Processed in 0.101338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