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1 21:04:48
|
只看该作者
一锄头打开一个缺口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标题刊登了这条新闻——《“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版的下方,发表了署名“特约评论员”的长篇评论《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
此前,陈云在12日的发言中,也特别提到了这出戏。次日,在上海连演45场、场场爆满的《于无声处》剧组,接到了赴京演出的调演令。
据《于无声处》剧本作者宗福先回忆,最后决定调剧组,去北京演出的是当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他所在中央工作会议的会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宗福先是上海热处理厂青年工人。1978年5月,他利用病休的时间,花了20多天写下了讲述“天安门事件”故事的话剧剧本。压抑和愤懑的情绪在字里行间宣泄着,剧本的题目,借用了鲁迅名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前半句,隐去的“惊雷”,大音希声。
此时,整个中国都期待着那声惊雷。
《于无声处》在京公演四场,观者如潮。11月19日,剧组受邀来到京西宾馆,为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演出了专场。
这次会议上,春雷滚滚。
巧合的是,在《于无声处》剧组从上海来京的同日,邓小平也结束东南亚的访问,回到了北京。
就是在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第二次复出不久的邓小平被诬为“总后台”,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现在,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这个“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站在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点上。
到京的当晚,邓小平来到了叶剑英的住所,两人就中央工作会议的进展充分进行了沟通。他们还谈到了“中央要加强集体领导,反对突出宣传个人”的问题。这显然是有所指的。随后,中央政治局开会,对中央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具体结果并没有对外公开,却反映在此后会议的进展上。
会议已不可能再像事先安排的那样转入讨论经济问题,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在陈云发言的基础上,做着进一步的拓展。
11月19日,华国锋与湖北省领导座谈,他很中肯地说,会议开得好,畅所欲言。他还说,会议时间要延长,不能按预期完成任务。
11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华国锋代表中央宣布了9条决定:1.“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运动,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公开彻底平反;2.承认“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撤销有关的全部中央文件;3.为“二月逆流”平反;4.为薄一波等61人平反;5.彭德怀的骨灰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6.为陶铸平反;7.为杨尚昆平反;8.对康生、谢富治进行揭发批判;9.“文革”中的一些地方性重大事件,由各地实事求是妥善处理。
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的讲话不仅为“天安门事件”正式平了反,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回避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如此,代表们还从这一讲话中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气氛,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代表们为华国锋的讲话热烈鼓掌。
这天晚上,胡耀邦离开会场,难得回了趟家。在家里,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家人谈起了会场的情形。这一天,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也激动难耐,他在日记本上记下了父亲的感言:
中国人民遭到的痛苦和灾难换来了今天整个民族的觉醒。什么叫“先知先觉”?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思想领先一筹,行动先走一步,原来不想向前走的人也要跟着走这一步……在一个堤坝上,华主席一锄头打开一个缺口,历史的潮流究竟把缺口冲破多大,这就完全要看人民的力量了,谁也不能事先估计到。
“两个凡是”错了
缺口打开了,“堤坝”却还在。
11月26日,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了16天,按照原来的议程安排,已经接近尾声。华国锋再次提出会议要转入农业等经济问题的讨论了。但是会场上荡漾的活跃、兴奋和畅所欲言的空气,让会议毫无悬念地往下延伸着,讨论的中心终于指向了真理标准问题。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问题表面上是哲学命题,拷问的却是指导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直接冲击着“两个凡是”构筑的那道“堤坝”。
从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
到11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真理标准讨论的提出者、发动者、组织者,以及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人物都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争论是回避不了的,而且,是该做结论的时候了。
11月26日,胡乔木在东北组发言,希望华国锋在会议结束时讲一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算是对会议做的结论。
胡乔木说,真理标准问题本来是一个理论问题,但也是政治问题。这句话,很可能是引用了邓小平之语。此前不久,邓小平在听取分组讨论各组召集人汇报时说道:“这个争论很好,越看越好,越看越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最早肯定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邓小平说:“《光明日报》发了文章,当时没注意。后来听说有人反对,才找来看了看,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
邓小平也是最早反对“两个凡是”的。1977年4月,尚未复出的邓小平给中央写信,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彼时,正是“两个凡是”被明确提出、大力宣扬之时。即便是这样处境下,绵里藏针的邓小平,还是在信中写了一句话:“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更是多次发表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的讲话。到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之前,邓小平视察东北时,他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已经直截了当:“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两个凡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邓小平曾把他的那次东北之行称作“到处点火”,现在这把火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烧了起来。
胡乔木就真理标准问题发言的同一天,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江一真,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随后,杨西光、于光远、胡绩伟也批评汪东兴坚持“两个凡是”、压制真理标准讨论。
“凡是派”的声音也渐渐响起。仍有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指责,说它“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旁敲侧击,引导人们去议论毛泽东的错误”。
这种违反历史潮流的言论旋即招致更猛烈的批评。
而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度和宽容。
担任会议简报工作的胡丹回忆,华国锋当时让大家敞开讲话,简报该登就登。最长的一份简报有42页,整个会议出了400多份简报,放在地上有一米多高。发言简报估计有150多万字,相当于两部《红楼梦》。
为让大家打消顾虑、畅所欲言,服务员一律不让进入会议室。以往都是由服务员给大家倒水,这次会议,主办者给每个会议室准备了两个暖水瓶,喝水自己倒。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们的发言没有顾虑,没有保留,更没有人因言获罪。
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了闭幕式。华国锋在讲话中承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汪东兴也在这一天做了书面检讨。
华国锋说,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关于“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这些话讲得绝对了。
他还说,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中,也讲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两个凡是”的提法就更加绝对,更为不妥。
此外,华国锋还讲了一个集体领导的问题。他说,希望今后各地区各单位向中央作请示报告的时候,文件的抬头不要写华主席、党中央,只写党中央就可以了。中央党政军机关向下行文,也希望照此办理,也不要提英明领袖,称同志好。
于光远说,对华国锋的这个讲话,会议出席者基本上是满意的。他“承担了‘两个凡是’的责任。一个在党内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这时,中共的“第一提琴手”,名义上虽然还是华国锋,但实际上已经是邓小平。
邓小平的“宣言书”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文选》收入这篇讲话时作了这样一个注释:“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早在中央工作会议之前,邓小平就让胡乔木为他起草了一份讲稿,内容有二:第一部分论述了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几方面的历史意义;第二部分论述如何实现这个转变。
从中也可看出,会前,在邓小平思想里,只要说服中央委员会赞同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达到了会议的目标。
但是到了会议期间,形势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变化,僵局已被打破。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出现了。他找到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说:“这个稿子的思路不行,你给我找人重写。”
12月2日,胡耀邦领着于光远等人来到了邓小平家中。邓小平拿出他亲拟的提纲,并提出了整体框架和思路。
于光远至今还保留着这份提纲。那是邓小平用铅笔写在16开白纸上的,一共3页,近500字。由于年深日久,纸面已微微发黄。
中央党校教授韩钢撰文记述:“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提纲,谈了讲话稿所要写的几个部分的问题,对需要阐明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都一一做了交代,讲得很具体。光远同志清楚地记得,讲话稿的题目也是小平同志提出的。”
于光远还保留着自己的一份特殊笔记,记录着邓小平阐述讲话稿内容时的大量原话。这份笔记记在一个拆开的旧信封上。
原来,于光远是被胡耀邦匆匆找来的。等到邓小平打开话匣子,于光远准备记录时才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带笔记本,周身上下,只找到了一个别人给他写信用过的旧信封,信封上的邮票被剪去了,留下一个方窟窿。
容不得多想,于光远随手就在信封上记了起来。外面都写满了,他赶紧把信封拆开,密密麻麻把纸的另一面也写满了。
邓小平首先对会议作了评价。他说:这次会议了不起,五七年以后没有,五七年以前有,延安(时期)有。这个风气要传下去,(这是)很好的党的生活,党的作风,既有利于安定团结,(又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实在可喜。
讲话稿的第一个问题要谈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第二个问题是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他说:现在这个时期更要加强民主。集中那么多年,现在是民主不够,大家不敢讲,心有余悸。
第三个问题是向前看。他说:这个会议向后看解决一些问题,目的是为了向前看。不要一刀切,解决遗留问题,要快,干净利落,时间不要长。
……
有如此详细的提纲,又做了具体的谈话,成稿就只是付诸文字的问题了。从邓小平那里回来,胡耀邦和于光远找了国务院研究室的林涧青等人,赶紧起草稿子,大约两三天就起草好了。
这就是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讲话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历史转折中最根本的问题,指出了“文革”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它以全新的理论视角,启发了全党的思路,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对于推动整个国家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基本口号,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13日,大会举行了闭幕会,中央工作会议本该到此结束了,可代表们感到邓小平讲话非常重要,纷纷要求延长两天来学习和讨论。直到12月15日,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才真正落下帷幕。
启幕
1978年12月18日,古老的北京城瑞雪飞舞。上午10时,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
有了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各项议题已经顺理成章。此次会议仅仅开了5天。
后来发表的三中全会公报说: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这一天是冬至,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立春”。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出了1957年下半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的阴影;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腾飞之路。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按照它的惯例,在每年的第一期评选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在1978这个年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是邓小平。
此时,距离标志性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只有十天。虽然华国锋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主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但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完成了这次华丽转身后,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0多年过去,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震惊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