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浪日夜涌动不息,其中蕴含的无尽能量能否为人类所用?近日,复旦大学专家领衔的课题小组给出 “水波在共振器阵列中传播”的完整理论,据此可开发出更加完善的海浪发电机,在汪洋中撒下一张大“网”,捕获源源不绝的能量。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胡新华教授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该项研究。他说,如果用“物理学”的眼睛来看海浪,可以发现,虽然水分子只会小范围周期性地运动,但是这种运动的能量却会通过波的形式传递到远方。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一个由开缝管或球形浮子组成的“网”拦住海浪的去路时,就形成了一个由低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它所产生的负重力能如同一个“筛子”,放水分子流过,将海浪波携带的能量反射回去。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有望据此筑起 “海上堤坝”,将恐怖的海啸拦在家园之外?专家表示,理论上虽然可行,但付诸实施却并不现实。首先,若要拦住波长像海啸这样最高达几百公里的水波,周期阵列中单个浮子或开缝管的直径须达100米以上,所需的投入巨大。而海啸的发生地点、时间、规模又是无法早期准确预测的,真正危及人类生活的也是极其少数,为如此低概率的事件斥巨资,显然并不实际。
然而,这一理论在开发海洋新能源领域中却有着广阔前景。比如,据此可以发展位于海上的海浪发电机,目前,挪威等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初步探索该领域的应用。课题组专家表示,要真正充分利用海浪中的能量,走的路还很长。但新型能源的不断开发,无疑将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开辟更多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