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形象宣传片总导演:官方要求收敛强势姿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11: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形象宣传片总导演:官方要求收敛强势姿态


2011年01月25日 07:20   来源:南方网   


  11-1月23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亮相。此前“人物篇”已经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并在CNN等国际媒体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迅速成为媒体的焦点,争议声也随之四起。对国家形象宣传片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外界有诸多质疑。

  两部很短的片子,总导演高小龙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打造。这个战线拖得如此之长,以至于记者问他收到的反馈如何时,他说自己已经麻木了。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位曾经拍摄过北京申奥宣传片、上海申博宣传片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短片的导演,向记者讲述了他对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国家形象的理解。

  1. 角度篇:“说理不是说教”

  “角度篇和人物篇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广告,一个是专题片。这决定了它们创作规律的不同。”和之前播出的只有60秒长的“人物篇”不同,“角度篇”时长为15分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在“角度篇”的开头,创作者提出了“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传统是一种背负,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等五个问题,为“角度篇”定下基调,整部片子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在接下来的部分,“角度篇”通过“开放而有自信”、“增长而能持续”、“发展而能共享”、“多元而能共荣”、“自由而有秩序”、“民主而有权威”、“贫富而能互尊”、“富裕而能节俭”8个章节系统、辩证地阐述了当下中国。

  “‘角度篇’试图通过当下中国百姓日常生活常态的多样图景来论证这些论点,影片是在呈现一种状况,说明一些现象,并不想有任何的说教。”高小龙说。

  相比被批评用了太多名人的“人物篇”,“角度篇”引入了更多普通百姓的面孔。为了全方位呈现当下中国,摄制组兵分五路,“深入民间,捕捉老百姓的生态”。他们走遍了中国的边疆,去了数十个城市,拍了成百上千分钟的素材,最后选取了其中800多个画面,编辑成了15分钟的版本。

  北京公园里晨练的人、大兴安岭小镇上的国旗、地铁里卖唱的年轻人、打手机的喇嘛、骑摩托车放牧的人……这些场景和人物给高小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都很接地气,大部分镜头都是抓拍或者偷拍,所以质朴而生动。”

  在“角度篇”的结尾,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China On The Way(中国在路上)。“我们想说明中国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在不断进步。”高小龙说。

  2. 人物篇:软化的宣传

  在“人物篇”,创作者试图通过59位中国名人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但被网友批评“充满精英意识,缺少人文关怀”。

  在高小龙看来,“人物篇”要求出现的人物需要有较强的辩识力、亲和力和沟通力,选择杰出华人作为主要出演者,符合宣传国家形象广告片的特征。

  于是,最后呈现在镜头里的是章子怡、黄永玉、袁隆平、姚明、马云、杨利伟等59张中国脸孔。他们以一组组群像的形式在短短60秒或者30秒的时间内闪过,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站在镜头前,凝视或者微笑。高小龙说,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姿态是想表达中国人与世界沟通的态度。“我们主动站在你们面前,用一种谦逊平和的笑容,看着镜头,注视着你,我们很自信,但是我们又很内敛,不做作,不张扬,不跋扈,这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真诚态度。”

  “郎平代表了什么,袁隆平代表了什么,黄永玉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他作为中国人、杰出华人,用自己的努力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高小龙这样解释这59个人代表的意义。

  他特别强调“人物篇”里也出现了像是“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收养10个多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大妈阿里帕,还有多年无偿献血的郭明义这些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让别人对他尊重的表现。完成航海梦想的翟墨难道不是一个让人感动又充满励志精神的人物吗?乡村女教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帮助孩子们,尤其对生活在大城市舒适环境里的人,你不会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迹触动吗?”高小龙反问。

  “用人来表现中国形象,是一种进步。至少能体现以人为本,个体的价值。”高小龙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关注个体,是一种比较软化、亲切的宣传方式,有利于外界的接受。

  3. 外宣心态十年变迁

  用电视画面呈现国家形象,这并不是高小龙的第一次尝试,他曾是2000年北京申奥宣传片、2002年上海申博宣传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短片的执行导演。这些经历为他执掌国家形象宣传片埋下了伏笔。

  在组建拍摄队伍时,高小龙启用了大量年轻人。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形象宣传片的多位执行导演都是80后,他们有的才刚刚毕业,有的甚至还在校。虽然在技术手法上,他们还稍显稚嫩,但这些80后充满了热情和干劲,擅于捕捉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细节。“他们年轻、敏锐,他们眼里看到的中国会是一个比较鲜活的、灵动的中国。如果找老气横秋的人来做,他们对一些事情会显得很麻木,不会有足够的关注。”高小龙这样解释他的考虑。

  在拍摄形象宣传片的这些年,高小龙对国家外宣变化最深的体会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国家的强大不是以GDP这些刚性指标衡量,背后还有人的力量。如果每个人的个体价值都能得到尊重和褒扬,这就能反映国家积极向上、进步的一面和人性的一面。”

  他也在这些经历中体会到了国家心态的变化。“跟拍申奥和申博的宣传片相比,现在的中国和那时相比自信太多了。”

  “申奥和申博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希望能够争取到一个机会。我们跟国际社会表达的讯息是,我们一定努力把事情做好。这还是有点表决心的状态。等到拍奥运会开幕式短片和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时候,我们国家各方面已经很自信了,反而是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状态。”

  面对国家形象宣传片传递的信息“过于强势”的批评,高小龙说,摄制组从来没想过要以强势的姿态传递中国形象。他举了一个例子,摄制组曾经拍了一个普通民众,这个人说自己由衷地觉得祖国一天天强大,但官方的态度是这样说自己很强大一类的话尽量有所收敛,“要怀着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能给人威胁感,不要让人们觉得强大起来的中国有骄傲自大的心态”。

  作为导演,高小龙一直在努力寻找表达国家形象的方式。当被问及对他自己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时,高小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中国太大,人太多,事情太复杂。”他认为,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口号,或者谩骂又或是过分溢美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冷静、负责任和真诚的态度,从细节上往好的方向做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15:32 , Processed in 0.071419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