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 18:55:02
|
只看该作者
(三)“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我们走到了一块”
多年来,于若木随陈云转战东北,从关内到关外、从地方到中央,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并肩携手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革命历程,延续着一世缘、一世情。
结婚不久,陈云曾用3个晚上给于若木讲党史,讲大革命失败后期盲动主义给党造成的损失,讲向忠发、顾顺章叛变后对党中央的威胁,讲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挽救等等。“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此后,陈云让于若木到中央党校第十九班学习了五个多月,结业后又让她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到那里讲课的,大多是中央领导同志和在延安的大学者。谈到当时陈云在马列学院讲课的情况时,于若木说:“由于他的幽默风趣,使课堂上笑声不断,气氛轻松活跃,很受学员欢迎。记得有一次,他在讲党性与个性时,模仿一位喜欢歪戴军帽的学员,把自己的八角帽也故意弄得特别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对我说:一个领导经常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大家见了你会害怕,只能敬而远之;而幽默可以使群众感到你可亲近,有话愿意向你讲,这也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一种作风。”
婚后,陈云十分注意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绝不因为自己是部长,自己的家庭就可以搞特殊一点。婚后,他与于若木之间的感情很好,两人相敬如宾,说起话来都是轻声细语,和和气气的。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没有听到他们大声地说话,更不要说是争吵了。
有一段时间,于若木在延安的马列学院学习,每星期六下午才回来,星期天下午就又要返校了。她回来时,主要是帮助陈云做点家务,料理一下陈云的生活。但他们之间的谈话,从不涉及到中央组织部的工作。陈云不说,于若木也从来不管陈云工作方面的问题。当于若木在家时,如遇到有人来汇报工作或谈问题,她总是回避开。一开始,陈云只有一间窑洞时,她就“躲”到外面去。后来,搬到窑洞套间,于若木也不听不陪,躲到里间窑洞去干自己的事。只有傅连暲医生来给陈云看病时,才是一个例外,她才会在场。
陈云的身体当时不是很好,一般不能参加比较剧烈的身体锻炼运动,多是在晚饭后散散步。到了星期六的晚饭后,于若木总会陪着陈云出去走走,有时和机关干部相遇,如谈一般性事情,她在旁边从不插嘴,如涉及问题大一些的,她就绕到一边去。
1941年1月,陈云与于若木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姑娘,于若木给她取名“陈伟力”。
1944,陈云调离中央组织部,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为了便于工作,于若木担任陈云的机要秘书,辅佐陈云处理来往公文等工作。于若木说,“几十年中,我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他工作中的事不对我说,我也不问,就是当他的机要秘书,除了收发文件,顶多就是抄抄发言稿而已”。
到了1945年1月,于若木即将临产,妹妹于路琳前来照料。一天夜里,于若木突然产前阵痛。当时尽管立即派出警卫员,前往延安中央医院请大夫接生,由于路很远,来回很费时间。于路琳知道卫生部部长贺彪就住在后面山上,马上上山去找。山很高,又不知道贺彪住在哪一个窑洞。于路琳就挨门挨户查问,最后终于找到贺彪。贺彪赶到时,孩子屁股已经出来了。幸亏他来得及时,顺利接生下孩子。但是,孩子出生时,已经不会啼哭——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就在这时,延安中央医院的大夫带着器材赶到,给孩子打了一针,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哭了……
那一次,于若木生下的是个男孩。按照结婚时夫妇双方的约定——生了儿子由陈云取名,生了女儿由于若木取名,于是轮到陈云来取名。那时,发电报习惯于用韵目代日。陈云常拟电报,所以对电报韵目极为熟悉。长子是在13日出生的,13日的韵目是“元”,所以陈云就给长子取名“陈元”。这“元”字还有另外两层含义,即“元”月出生;“元”又是“第一”之意,也就是长子的意思。
有人曾问于若木:“你和陈云同志在年龄、职位、生活经历上相差那么大,你们是怎样处理这个矛盾的?”早在延安时期,一位女同志还用羡慕的口吻说过:“于若木是怎么搞的,和陈云同志的关系那么融洽和谐!”对此,于若木说:“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除了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与上下级关系之外,还有着第四层也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一层关系——同志关系。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我们走到了一块;在这一共同理想和思想基础上,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我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更敬重他那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是融洽和谐的。”
(四)于若木一直关心家里的营养问题,她还经常向全家人及厨师宣传营养知识,并建议中南海的厨师学习营养知识
凡接触过于若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乐于扶危济困。然而,一个人的高贵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艰苦的磨炼、学习中形成的。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祖籍山东淄博,1919年4月15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于丹绂,又名于丹甫,是我国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山东第一师范大学校长,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于家有6个子女:长子于道泉,次子于道源,长女于式玉,二女于式金,三女于式谷,小女于式坤。其中的第三个女儿于式谷,又名于陆华,就是于若木。
因为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在开明、宽松、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以优秀成绩小学毕业之后,于若木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1935年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在此期间,已学业有成,并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哥哥于道泉,给小妹提供了大量细心周到的照顾。同时,在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于若木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在学校,于若木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1935年,年仅16岁的于若木就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后经北平地下党组织批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一时间北平的气氛显得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于若木与其他同学一道南下回到了老家济南,不久和妹妹于式坤(又名陆琳,后改名于路琳)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临走前,于若木专程到中共山东省委开具了组织介绍信,并在路上妥善保管一直带到了延安。而当时的情况是,从全国各地到延安的中共地下党员人数比较多,但是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随身缺少组织介绍信。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按照组织程序还必须要通过谈话、查阅档案、寻找证明人以及各种考查等方式,才能逐渐恢复组织关系。而于若木随身带有正式的组织介绍信,这是对她以往经历最直接的说明,因此组织关系的移交与党员身份的恢复非常顺利。到延安后,于陆华改名于若木,在陕北公学五队学习。
对于自己名字的来由,于若木说:“若木”出自《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按《山海经》解说,是一种“青叶赤花”之树,长在“日所入处”。她的父亲从小给她讲解《楚辞》,所以她喜欢《楚辞》,取了“若木”这个名字。
于若木来到陈云身边工作之后,开始为陈云的起居饮食操劳。为了陈云的健康,她首先要求陈云戒烟,陈云也深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952年,他开始戒烟,而且说戒就戒,一点也不含糊。于若木说:“过去,陈云同志是抽烟的,而且抽得很凶,一天要抽两包,抽得手指头都被熏成了褐黄色。解放后,生活安定了,我向他宣传抽烟的害处,劝他少抽并逐渐戒烟。他听了我的话,逐渐减量,由一天抽两包改为一天抽两支。后来,他说一天抽两支没有意思,嘴里发苦,嗓子发干,不如干脆不抽。这以后,他一支也不抽了。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身体也比过去好了。他晚年时曾说过,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新中国成立后,家里有了厨师,但是于若木对家里的营养问题还是一直关心,营养搭配失衡了、蔬菜吃得少了、杂粮少了,她都会提醒厨师注意。她还经常向全家人及厨师宣传营养知识并建议中南海的厨师学习营养知识。
也许是因为对营养方面敏感,于若木对生活中的营养学一直没有放弃关注;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好多人得了浮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心的于若木便去请教营养学家。专家说,病因是缺少蛋白质,其实每天吃二两黄豆就能解决问题。
于若木看到发表在国家科委内部刊物《科学实验研究动态》上的专家文章,就把文章拿回家给陈云看。陈云看过后,马上起草电报要东北调黄豆进关,支援中央和北京。于若木风趣地说,那时有人管处级以上的干部叫“糖豆干部”,糖是指干部每月会发给一些白糖,豆就是指的黄豆。
一个建议,让困难时期的很多干部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这是陈云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重要决策。这里面,也有于若木的一份功劳。“大家都晓得陈云志擅长搞调查研究,其实他不仅通过会议等正式的渠道调研,还通过个人特有的一些渠道如身边的熟人、朋友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他没有因为我是基层的干部而认为‘人微言轻’,同样听,如果认为正确便采纳。”对此,于若木很是感慨。
陈云身体不好,但他给人的感觉总是身材适中,步履轻盈,目光有神,气定神闲,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依然还思维敏捷,精神健朗,在这当中,于若木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于若木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制定了的十分普通但又有效的食谱,早餐: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一荤一素;晚餐:豆制品,蔬菜,主食是大米。陈云之所以能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其实就是夫人于若木的功劳,也是中国食疗实践的具体表现。
此外,于若木还一贯主张“五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坚持饭后吃两条香蕉、一个苹果或雪梨等水果,她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缺乏钾会导致虚弱失眠,严重的会使人心律失常,陈云工作忙、睡眠少,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与陈云的“睡眠第一,吃饭第二”的保健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陈云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陈云还听从夫人的建议,坚持饮茶,但要饮绿茶。他终身坚持饮绿茶,每次只放3片茶叶。长期饮用绿茶,既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又不至于过分刺激兴奋神经,有效避免浓茶对体内器官的伤害,确实是保健长寿的一个好窍门。
于若木老年时,气色极好,思维清晰,一点都没有耄耋老人之态。她的养生之道,老人这样说:“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起居有时。我是争取做到这两点,但没有做到陈云同志那样好。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字化’,也就是定时定量。”说到这里,我们笑开了怀。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贤惠的女人。陈云能够以多病之躯寿至90岁,并能卓有成效地管理国家大事,这与于若木这位营养专家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