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大爱之心治病救人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6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作为申城呼吸学界权威专家,白春学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媒体,为广大市民指点防病要领:“虽然甲流未有卷土重来的迹象,但市民还应加以防范。”人们记得在去年,甲流袭来扰得市民惊恐疑惑之时,白春学的几句话如“定海神针”:“甲流并不比季节性流感传染性强,申城发病人数少、重症病例仅个例,没必要过于紧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从医四十余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都不曾忘记少年时的心愿,用精湛技术治病,更用大爱之心救人。

  不断寻找更高平台

  白春学从医的“种子”是外公种下的。外公在吉林老家是位名老中医,备受尊崇和爱戴。白春学自小就立下明确的志向:以后像外公一样,穿白大褂治病救人。他总用自己东北老家的土话,形容对医生职业的敬仰——“‘医生门前过,屋里留个座儿’,医生心中装着患者,患者时时感念医生。这样的和谐关系,在其他职业中几乎难寻。”

  为了这样崇高的目标,白春学奋斗得颇为辛苦。正是求学的大好年华,他不得不上山下乡。但他每晚仍坚持苦读,终于等到了机会,顺利迈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门。改革开放后,他又以绝对高分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当研究生,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家朱贵卿教授。

  毕业后,白春学回到家乡从医,事业顺风顺水。他为找寻更高平台、修得更高医技,考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首届博士班,师从我国呼吸科权威朱华德教授。1995年,他45岁,又再次自我挑战,申请全球呼吸学界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博士后,师从全球呼吸学界泰斗迈克·马塞教授。

  在协和、中山打下的扎实基础,与在美国养成的创新思维,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长久以来,国内用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的血气分析,因成本较高推广困难,这使得临床诊断遇到重重麻烦。白春学灵机一动:美国导师在实验室内发明出应用荧光技术测定细胞内的氧与PH值。荧光技术,有没有可能“移花接木”到血气分析应用上?为此,他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最终探索发明出“荧光光纤传感器”,大大降低了临床测定血气的成本,使诊断更加精确。目前,这一发明成果已获得专利,并将在不久后批量应用于临床。

  “看病救人,需要科研的头脑。”白春学不断对自己提出高标准,先后在国内首创利用RNAi技术研究抗肺肿瘤药物,获“一种双链RNA及其用途”的专利;最早研究联合应用血液净化和膜氧合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获实用新型专利……累累成果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患者是医学的“原点”

  白春学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做得再成功,患者永远是医学的“原点”,心存患者才可能成就大医。这一理念,源自他的启蒙老师——协和医科大学朱贵卿教授。不管对待达官贵人,抑或是穷苦百姓,朱教授全部倾其所有,一视同仁。老师正直不阿的为医精神,就此为白教授留下深深烙印。

  “白老师对待患者比自家人还心疼。”不少学生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如今,早已身为名医的白春学仍坚持每周看一次普通门诊,若是特需挂满了,老患者又急需诊疗,白教授总会通融,让他们挂普通号照样看病;若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患者挂不到号,他再晚也宁愿加个号,“找到我的都是重患者,真的耽搁不起。”一位从山东乡下赶来看肺癌的老农,就这样初来乍到挂上了全国知名的白教授的号。白教授问诊之余,不忘关切地询问他家里是否安排妥当,“盘缠”够不够。病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白教授名气大架子却不大,是真正的好大夫!”

  倾尽全力为患者服务,还体现在专病门诊上。从2002年起,白春学担任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出了十二个专病门诊。当发现肿瘤患者高发,他就率先在国内开出肺部肿瘤综合门诊;西藏铁路开通,顺势开出国内首家飞机和高原旅游健康门诊;肺真菌病患者增多了,开出肺真菌门诊;外加戒烟门诊、慢阻肺门诊、肺间质病门诊等等。细化了的“新门诊”,让许多四处奔波无果的患者有了最佳选择,有的放矢的治疗也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充足素材,“反哺”临床医疗技术的改进。

  教学严苛名声在外

  对待患者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学生却完全判若两人。白教授教学之严谨名声在外。他坦言,“严谨是为了对患者百分百负责。做临床科研确实枯燥,没有出成果的时候更无比寂寞。但好像运动员一样,凭借精神与意志跨过最艰难的那道坎,便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于是,挑选学生之时,有悟性、有智商远远不够,勤奋刻苦的精神才不可或缺。

  凌晨4点,刚写完论文的他给学生发邮件,收到同样熬夜做实验的学生回信时,他内心暗暗“叫好”,嘴上却并不表扬。得意门生稍有懈怠,他当着外人的面劈头盖脸便批评。实验做得不够细、进展不够快……这些,统统都可能遭致白教授的“骂声”。

  所谓“严师出高徒”,学生时代的白春学,同样经历磨炼。他回忆说,在协和曾有一个优秀学生,毕业考时因过度紧张,犯了大忌,用手电筒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老师丝毫没有通融打出59分,苦读八年只能以“肄业”遗憾地结束。“医学容不得丝毫马虎,严谨至极也不为过。”多年从医,令他坚信此理。

  好在学生们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偷偷地告诉记者,“被白老师批评,说明你还有希望;哪天真不批评你了,能急死人。”他要求学生从入行之初就立下“四有”的宏远目标:“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影响,国际机构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做成了良医,患者才会收获福祉。“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白教授门下的一批学生开始在国际呼吸学界崭露头角。去年,杨冬、张子强两位博士双双获得欧洲呼吸学会年会论文银奖,为我国呼吸学界争了光。

  为何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与更好?白春学告诉记者,“人就算活一百岁,也不过36500天,实在太短暂。与其得过且过,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做些有意义的事。治病救人,再有意义不过了。”谈到今后十年的计划,他一样样算:“想专心培养几名像样的人才,再做做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拓展医学物联网的应用,把荧光光线传感器做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05:44 , Processed in 0.234690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