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呼吸病大会上,由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首倡的“物联网医学”引起各方关注。专家称,物联网医学将使现在的“病发后到医院”的被动诊疗模式改变为“及早预警和主动治疗”的理想医疗模式,从而降低病人就诊次数和费用。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肺功能监测之中。
所谓“物联网医学”,就是把多种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医疗设备中,并与互联网结合,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
“新生的物联网医学有望逐渐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白春学教授说,“物联网医学可用于肺功能、睡眠状态、心电图、血糖等的连续实时监测,实现对患者突发状况的及时处理和个性化医疗,并明显降低慢性病患者的就诊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组成攻关小组,成功研制出“便携式远程监测肺功能仪”。患者可采用该设备在家里进行肺功能监测。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只需拿着一个与手机一般大小的仪器,一呼一吸之间,表示肺功能强弱的信号即从家里传输到医院。医生根据远程监控数据,在了解到患者的肺功能及病情变化后,会及时告知患者或增或减药量以及其他治疗建议。这样,患者在家就能“看病”,免去了到医院看病的奔波之苦,也便于医生随时掌握患者病情,避免很多急性呼吸病患者在病发后才匆匆入院抢救的难题。同时,它可减少住院观察患者比例和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一床难求”的尴尬局面,并降低就诊费用。
与会专家认为,这一在国内首倡的“物联网医学”模式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疗,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甚至挽救患者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