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6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4 20: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

概况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是米兰中的一座完整的建筑联合体。始建于1460年,1492年由布拉曼帖扩建,精巧的四廊也是他的作品。



  达·芬奇的巨作《最后的晚餐》就画在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于1496年开始动笔,1498年才完成这幅画作。这幅巨画宽8.5米,高4.97米,画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倍,描绘的是耶酥被出卖后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的著名宗教故事。画面准确地反映了12个门徒的不同表情,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叛徒犹大听到这句话后神情紧张,身向后仰,却仍然紧紧抓着钱袋,显得贪婪而惶恐;正中的耶酥微摊双手,表情淡漠。其余人物依各自年龄、身份不同而有贴切的表现。人物间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画面富有节奏感,同时显示了画家善于描绘人物心理的才能。

  二战时,米兰市民用沙袋将教堂的墙保护起来,使这一杰作得以保存。这幅画是画在泥灰墙上的,由于达·芬奇每准备一片泥灰后未等彻底干燥便开始做画,而且用的是他自己调制的颜料,1568年画面已开始出现霉斑。几百年来进行了多次修复。最后一次是1982年开始的,用最现代化的技术分析,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露出了原作。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才最后完工。画作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地址:Piazza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2, Corso Magenta
交通:有轨电车20,24,29,30,16路到Magneta站
电话:39 02 89 42 11 46
开放时间:周二─周六9:00─12:00;周日9:00─20:00
门票:6.5欧元
特别提示:参观《最后的晚餐》每天限定人数,最好进行提前预约。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是米兰的古迹之一,达·芬奇创作的巨画《最后的晚餐》就画在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于1496年开始动笔,1498年才完成。  
    
  这幅巨画宽8. 5米,高4. 97米,画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半,画面描绘的是耶酥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的情景,耶酥说:“你们中的一人出卖了我。”这时,门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画面准确地反映了12个门徒的不同表情,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听到这句话后神情紧张,身向后仰,却仍然紧紧抓着钱袋,显得贪婪而惶恐。正中的耶酥微摊双手,表情淡漠,显出无可奈何之壮。其余人物依各自年龄、身份不同而有贴切的表现。人物间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画面富有节奏感,同时显示了画家善于描绘人物心理的才能。画面中13个人物均在一个水平线上,3人一组,构成视点中心,构图特殊,使画面有了纵深感。二战时,市民们用沙袋将教堂的墙保护起来,使这一杰作得以保存。这幅画是画在泥灰墙上,由于达·芬奇每准备一片泥灰后未等彻底干燥既做画,而且用的是他自己调制的颜料,1568年画面已开始出现霉斑。几百年来进行了多次修复。最后一次是1982年开始的,用最现代化的技术分析,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露出了原作。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才最后完工。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4 20:5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59:16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

【名称】意大利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
【类别】世界遗产
【批准年号】1980年
【遗产原属】修道院和教堂始建于1463年
【遗产现状】意大利伦巴底大区米兰市圣玛丽感恩广场内。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意大利,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油画的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文化遗产,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修道院和教堂始建于1463年,15世纪末由布拉曼特重修,圣玛丽亚修道院牧师住宅的北墙上有达·芬奇于1495年至1497年间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油画的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位于意大利伦巴底大区米兰市圣玛丽感恩广场内。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玛丽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是米兰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于1463年开始修建。

  后来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准备扩建修道院。达芬奇被这个计划所吸引,同期抵达米兰还有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和建筑家布拉曼特,他们联手使米兰这座充满中世纪传统气氛的城市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地一个典范。

  他们把教堂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拆除,改建为一个高大的圣坛。另建有餐厅、圣器室和方形回廊。而达芬奇则在1495-1497年间在大厅北墙绘制了油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时间起草,真正开始绘画到完成,则只用了3年时间。它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的极品,画面长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个半圆天窗,中间一个最大天窗由庐多维科的王徽装饰,因为这幅画是他委托达芬奇画的。

  《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在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上都难以把握。达芬奇主要在当时的绘画透视技法中融入处于萌芽的巴罗克艺术一些因素,建立一种由上而下展开的稳定型构图。他明显地把主题人物表现出来---门徒聚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样化:巴多罗迈双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得列的手呈现怀疑,彼得转身时手握餐刀,犹大紧攥的手中握住赏钱,约翰清白的手,耶稣摊开的手,多马竖指发问,大雅各张开双臂,像在进行辩解,非利扪心自问表白的手势,马太、西门和达太相互问询,显得无辜的手伸向基督,他们虽然姿势各异,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动感,背景和远景描绘色调比较暗淡,只有基督与门徒群像明显浮现在画面上。

  在画的内容上达芬奇所表现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庆祝逾越节场面,而是基督告诉门徒,那夜他们中有一个人将要出卖他(马太福音26章22节)时大家的反应。在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之际,这幅画显露出各人内心深处的灵魂。每个人都在问"是我吗?"他们的反应通过持续不断的运动,向基督身上流去又从他身上流走,但总是集中回到他的身上。使徒自然形成3人1组共4伙人,在运动与反运动的涟漪中集聚在一起。以前描绘最后晚餐的画,一般是把犹大单独安排在和别的门徒对立餐桌的那一边,他把犹大放在众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稣,以使主题更戏剧性:我身边的人要卖我。这幅画与其说是从肉体,不如说是从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阴影笼罩的一人,而且他从基督面前强烈地向后退缩。《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有个特点是,所有人物都没有圣光,强调的是现实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连耶稣头上都没有圣光,达芬奇只用透视法,让耶稣成为中心,用窗口之光取代圣光,并使犹大背光置身于黑暗中。可以说达芬奇透过这幅画,发挥了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据以反叛前时代的主题"人生与人性"。哥特时期,也就是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们仍受中古绘画观念的影响,将耶稣与马利亚描绘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质包括痛苦、哀伤、惊惧等等,全淡化到难以察觉,甚至身体都轻飘飘,仿佛是个灵体。而文艺复兴晚期,却出现完全相反的状况,将耶稣的人性特质凸显,直到难以察觉他是神的儿子。

  《最后的晚餐》另一个绝妙的地方,在于基督背后的窗,在墙壁上创造了一个通向消失点的平衡框架,这个消失是在基督身后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晕涂法缓和这种严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动感又进一步缓解。同时由于在高处描绘打开的窗户,所以室内的气氛自然偏重于上方,让仰望观赏的人不致有沉重的压迫感。而且窗口透射进来的光线,正好强调出坐在窗户前面的基督的脸孔具有相当于后光的作用,这都是达芬奇针对餐厅空间所作的处理的技巧,这正是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杰作之一。《最后的晚餐》花费了达芬奇四年的心血,他开创了西方文艺复兴的崭新境界,并成为与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拉斐尔《雅典学院》并称的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三大杰作之一。

  不过在1652年,僧侣为了扩大门洞,把画中央人物的脚部都挖去了一块。1796年,拿破仑一世军队侵占米兰,把食堂做了马厩,士兵把壁画中的人物头部作为抛掷石块比赛的目标。由于达芬奇选择材料不当,画面没有打底就直接将颜料涂在干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画完成之前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之后再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和现代空气的污染,画面已经损坏剥落,加上二次大战以后因修复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迹,壁画《最后的晚餐》已经惨不忍睹。

  而这幅杰作仍保存20多幅临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奥乔纳临于1510年,与原作少有差异,现存于巴黎罗浮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这幅名画,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的抢救工作已经完成。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最后的晚餐》

为了一幅让全世界震惊的油画,让我一夜激动不已,于是很早就起床,又是一个晴朗的秋日,不如出去找个咖啡厅然后买份报纸坐一会。深秋的天空,蓝的是那么的彻底,阳光暖暖的洒在身上,偶尔会有一片树叶从树上俏俏地落到身上。

    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咖啡厅买了一份英文版的报纸。一种很是悠然的感觉。在一个人的旅行中,时间就是一种享受。你永远不会哭着喊着和时间去赛跑,随遇而安是最好的放松,所以我常常是走到哪里,吃到哪,玩到哪,陶醉在其中,心情则是我对时间最好的把握。

    沿着诺尔多车站前的波卡其奥在街 Via Boccaccio走,往左拐,能看见一座茶色的,有大圆顶的教堂。教堂面向留有浓厚古旧时代色彩的马金塔大街Corso Magenta。圣玛丽亚感恩教堂是米兰的古迹之一,达·芬奇创作的巨画《最后的晚餐》就画在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这幅巨画宽8.5米,高4.97米,历经两年才完成,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画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半,画面描绘的是耶酥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的情景。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在达芬奇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达芬奇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于是通知弟子们在愈越节的晚上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每位来此的参观者,不管你是否有基督教背景,都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画中人物进行自己的揣磨与判断。

    据说当时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圣经》中任何一个故事就会象《最后的晚餐》一样,告诉后人一个对人性的启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在蒙难前如何坦荡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身处光明的耶稣,与众门徒侃侃而谈;而那个躲在黑暗处的犹大则是一脸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拥抱将会让面前这位睿智的贤者陷入死亡的漩涡……人性的贪婪与丑陋在此时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说到此,我有点控制不住得想往下再写一点。以前我读过《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依稀记得关于犹大的下场:犹大看到耶稣因他的背判而订了罪,内心一直忐忑不安,于是就将那三十个银币还给祭司长与长老,他说,自己有过错,把没有罪的人弄死了。于是犹大告别了身边的人,还有他的那三十币银币,到外面上吊而死。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4 21:00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08:2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韩国、伊朗、中国、古巴都有同名电影。

目录
达•芬奇画作
同名电影
同名图书
同名歌曲
新闻事件
达•芬奇画作
同名电影
同名图书
同名歌曲
新闻事件



基本信息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该画420X910厘米,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Milan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题材和记载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三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根据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6:20-29; 马可福音14:17-25; 路加福音22:14-23;约翰福音13:18-30记载最后的晚餐如下:
  “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主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1:23-26)

  这时基督正处于两个制度及其两大节期的分界上。他作为上帝无瑕疵的羔羊,即将献上自己为赎罪祭,这样就把那四千年来,预表他死的表号和仪式的制度废除了。在同门徒吃逾越节筵席时,他设立了一个纪念他伟大牺牲的礼节来代替逾越节。犹太人全国性的节期将要永远过去,而基督所设立的礼节要在各方各国、世世代代被他的门徒遵守。

  古时逾越节的设立,原是作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被拯救出来的纪念。上帝曾指示;当他们年年守这节时,儿女若问起它的意义,他们就要将这段历史重述一遍。这样,那奇妙的拯救就必留在众人心中,历久如新。基督设立圣餐礼,乃是要纪念那因他的死而完成的大拯救。信徒要遵守此礼,直到他带着能力和荣耀第二次降临之日。这礼是一种纪念,让我们常把他为我们做成的重大事迹铭心不忘。

  当初以色列民从埃及蒙拯救时,是站着吃逾越节晚餐的: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预备赶路。他们过逾越节的方式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因为他们即将被赶出埃及地,开始在旷野里行走痛苦、艰难的旅程。但到基督的时代,情况已改变。他们不再是将要从异邦之地被赶出来的民,而已住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了体现上帝所赐的安息,此时人是侧身靠在榻上吃逾越节筵席的。桌子四围放着长榻,客人能躺下,用左臂支撑身体,右手拿食物。这样,客人也能将头靠在他左侧之人的胸膛上。脚既伸到榻的外端,外围伺候的人就能为客洗脚。

  这时基督仍在那摆着逾越节晚餐的筵席上。逾越节用的无酵饼就在他面前。没有发过酵的逾越节的酒,也在桌子上摆着。基督用这些象征来代表自己是毫无瑕疵的牺牲。任何被酵罪和死亡的表号腐化的东西都不足以代表那“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彼前1:19)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卖主的犹大当时也参加了圣餐礼。他从耶稣手里领受了那表明他舍身流血的饼和酒,也听见主的话:“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这个叛徒竟敢在上帝的羔羊面前盘算暗计,揣着阴险报复的恶念。

  基督在洗脚时说话的口气,已充分证明他洞悉犹大的人格。他说:“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约13:11) 这句话使这个假门徒确知基督已洞悉他的奸计;此时基督要更清楚地讲出来。当他们坐席时,他望着门徒说:“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直到此时,门徒还没怀疑到犹大。但他们看出基督非常难过。为此,有一层黑云笼罩着他们,是可怕的灾祸即将来到的预感;其性质却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当大家沉默地吃着筵席时,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听见这话非常惊异惶恐。他们不明白,他们中间怎么会有人如此没良心地对待他们神圣的教师。为什么要卖他?卖给谁?谁会生出这种念头呢?主所眷爱的十二个门徒既比其他人更有权利聆听他的教训,享受他奇妙的爱,主又是那么关心他们,使他们与他亲密来往,他们中间总不至于有人要卖他吧!

  门徒既明白耶稣这句话的意义,也记得他所说的话是何等的真实,他们心中惧怕,就怀疑起自己来。他们开始省察自己的心,看有没有藏着一点反对夫子的意念。他们以极痛苦的心情,一个一个地问耶稣说“主,是我吗?”惟有犹大坐在那里默不作声。约翰大为困惑,最后问耶稣说:"主啊!是谁呢?”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耶稣说:“我把手中的笔给谁谁就是卖我的人。”当门徒问“主,是我吗?”时,他们曾严密地彼此注视着每一个人的脸色。所以犹大的沉默使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大家发问和表示惊异的混乱情形之中,犹大没有听见耶稣回答约翰的话。现在他为要避免众门徒的注意起见,就像他们一样地问耶稣说:“拉比,是我吗?”耶稣严肃地回答说:“你说的是。”耶稣本意给犹大一个悔改的机会,但犹大并没有悔改之心,耶稣即揭露他。

  犹大因自己的阴谋被揭露,惊异慌乱,赶紧起来想离开楼房。“耶稣便对他说:‘你要做的快做吧!'......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这个叛徒既转离基督走到外面的黑暗中,这对他真是“夜间”了。

  犹大在没走这一步之先,还没失去悔改的可能。但在他离开主和同道弟兄时,他已作出最后决定,已越过最后界线。

  耶稣对待这个受试探的人所表示的忍耐,真可谓奇妙之至。凡为挽救犹大所能作的事都已作尽。在他两次与祭司立约卖主之后,耶稣还给他悔改的机会。因他洞察这叛徒心中的奸计,基督便将那显明他神性的最后确实凭据给犹大。对这假门徒,这就是劝他悔改的最后呼吁。基督那兼有神人二性的爱心所能发挥的感化力,都毫无保留地用在犹大身上了。怜悯的浪潮虽然被顽固不化的骄傲反击回来,却以更强恩爱的感服力再扑过去。可惜,犹大虽因自己的罪恶被揭露而诧异震惊,但他反倒更坚决了。他从圣餐的筵席上出去,决心要贯彻卖主的阴谋。

  基督宣布犹大有祸,对其他门徒是怀有怜爱意旨的。他就此把那证明他是弥赛亚的最大凭据给了他们。他说:“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如果耶稣一直保持缄默,好像不知道那将要临到自己身上的事,门徒或许要认为他们的夫子没有神圣的预见,是意外地被人卖到嗜杀成性的暴徒手里。一年前,耶稣早已告诉门徒,他捡选的十二个人中有一个是魔鬼。如今基督对犹大所说的话显明他完全知道他的奸计,这就可以在他受辱的时候坚固他真实门徒的信心。而且当犹大遭遇他那可怕的结局时,他们就会想起耶稣在叛徒身上所宣布的灾祸。

  救主还有个用意。他本来知道犹大是个叛徒,但仍设法帮助他。他在洗脚时说:"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门徒当时不明白这话。及至他在席上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约13:11,18)时,他们还不领会。但到最后明白他的意思时,他们就要思考:上帝对犯罪最严重的人,表现何等的忍耐和恩慈。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11:01 | 只看该作者
耶稣虽然从起初就知道犹大的为人,但他还是洗他的脚。而且这叛徒有权与基督同进圣餐。这位大有忍耐的救主发出多次劝告,希望这罪人能接受他,并悔罪改过、洗除罪污。这是给我们的榜样:当我们认为某个弟兄犯错误或犯罪时,千万不可离弃他。不可漠不关心地与他隔离,让他陷在试探之中,作撒旦的掠物,或者把他赶到撒旦的阵地上去。这不是基督的方法。正因为门徒有错误和缺点,他才洗他们的脚,而且除了犹大一人之外,其他门徒都因此而悔改了。

基督的榜样不许他的门徒排斥他人参加圣餐。圣灵固然明白指示、公然犯罪的人不得参加圣餐(见林前5:11)。但除此之外。没有人可以擅自判定别人。上帝并没有让任何人来决定谁可以参加这礼节;因为谁能洞察人心呢?谁能将稗子从麦子中分别出来呢?“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8,27,29)

当信徒聚集举行圣礼时,必有肉眼看不见的使者前来参加。这群人中,或许也有个犹大。若是这样,就必有黑暗之君所派来的使者在场,因为他们总是伴随着一切不肯受圣灵约束之人的。然而,天上的使者也必在场。每一次这样的聚会都有这些看不见的“来宾”参加。或许也有一些不是诚心爱慕真理的人愿意参加,但不应当禁止他们。因为当日耶稣为门徒和犹大洗脚时,那些在场的见证者也必来到我们中间。当时看到那幕景象的不只是常人。

基督必藉着圣灵前来印证自己的礼节。他必在场将人刚硬的心感化过来,叫人知罪。各人眼神所表露和内心所蕴藏的痛悔,都不能逃过他的注意。他正等待着痛心悔改的人,一切都已准备好来接纳他们。曾为犹大洗脚的主,渴望洗去每个人心中的罪污。

我们不要因为有些不配的人在场就不去参加圣餐。每个门徒都当公开参与,藉此表明他接受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基督必在这些他自己所指定的约会中与他的子民相交,并由于他的临格而加给他们力量。即或主持圣礼的人因心手不洁而不配,但基督依然要在那里服侍他的儿女。凡全心信靠他而来参加的人,必大大蒙福。凡疏忽这些与上主亲近的机会的人,必定遭受损失。对这等人,正可说他们“不都是干净的。”

基督既与门徒一同吃饼,一同喝那杯,就是与他们立约作他们的救赎主。他把这新约交托他们,使一切接受他的人都能成为上帝的儿女,并与基督同作后嗣。由于这新约,他们就能享有上天所能赐的今世和来生的一切福惠。这约是要用基督的血使之生效的。这圣餐礼是要门徒纪念那为整个堕落的人类、也是为他们个人献上的伟大牺牲。

但圣餐不该成为悲哀的礼节,因为这原不是它的宗旨。当主的门徒聚集吃他的圣餐时,他们不可追念或悲叹自己的缺点,不要怀念自己过去的宗教经验,不论它是令人鼓舞或是令人沮丧的。他们也不要回忆自己与弟兄之间的分歧。洗脚的预备礼节已把这一切都解决了。自省、认罪、彼此和好,都已经作过了。现在他们是来与基督交通:不是站在十字架的阴影之下,而是在其救恩的光辉之中。他们要打开心门接受公义日头的灿烂阳光。由于基督的宝血洗净了他们的心,他们的肉眼虽然看不见他,但内心能充分感觉他的临格;他们要听见他的话,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约14:27)

我们的主说:当你自知有罪时,要记住我已经为你死了。当你为我和福音的缘故遭受虐待、逼迫和苦难时,要记住我的爱是多么大,以致我为你舍了性命。当你觉得你的责任艰难,你的负担沉重时,要记住我曾为你的缘故忍受十架,轻看羞辱。当你因难堪的试炼而畏缩退避时,要记住你的救赎主是长远活着在为你祈求。

圣餐礼是预指基督第二次降临。它的宗旨就是要把这指望生动地铭刻在门徒心中。每逢聚在一起纪念他的死时,他们就重述他怎样“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他们在苦难中,就因指望他们的主复临而得了安慰。他们想起这句话:“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1:26) 这应许对他们真有言语难以形容的安慰。

这些事我们永不可忘记。耶稣的爱及其激励人的能力,我们应时常纪念。基督设立此礼,是向我们说明上帝为我们的缘故所表露的爱心。若不是通过基督,我们的心灵决不能与上帝联合。而且弟兄与弟兄之间的联合与爱心,也必须因耶稣的爱而凝固,垂诸永久。惟有基督的死,才能使他的爱在我们身上生效。惟有因他的死,我们才能欢欢喜喜地仰望他的复临。他的牺牲是我们指望的中心。我们的信仰必须建立于此。

我们往往把那些指着救主受辱和受苦的礼节,过分形式化。基督设立这些礼节,原是有一定的目的。我们的良知良能必须觉醒起来,去掌握敬虔的奥秘。大家都有特权更深入地去领会基督为人赎罪而受的苦难。“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已经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4,16) 我们必须仰望髑髅地挂着垂死之救主的十字架。我们务必笃信基督,这关系到我们永恒的利益。

我们的主说:“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约6:53-55) 就我们的肉体而论,这两句话也是实在的。因为连我们在地上的生活,也要归功于基督的死。我们吃的饭是他舍身得来的。我们喝的水是他流血换来的。每个人,不论是圣徒或罪人,在吃饭的时候,都是靠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而得滋养。每一餐饭食,都带有髑髅地十字架的印鉴。每一口泉水、都反映它的光辉。这一切,基督在设立那代表他伟大牺牲的礼节时都说明了。在楼房上举行的那一次圣餐与典礼所照出的亮光,使我们每日的饮食成为神圣。于是家庭的饭桌成了主的筵席,而每一顿饭都成为一次圣餐了。

就我们属灵的生活而论,基督的话尤为真实。他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只有接受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上为我们流出的生命,我们才能度圣洁的生活。而我们是因接受他的话,并实行他所吩咐的事,才能获得这生命。这样,我们就与他合而为一。他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约6:54,56,57) 这段圣经特别适用于圣餐礼上。当我们因信而思念主的伟大牺牲时,我们的心灵就必吸收基督属灵的生命;我们也必从每次圣餐礼中得到属灵的力量。于是这礼节就形成一种活的连链条,把信徒与基督联在一起,因而也与天父联在一起了。可见这一礼节,在需有倚靠的人类与上帝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络。

当我们领受那代表基督舍身流血的饼和杯时,我们就在想象中参加了那在楼房里举行的圣餐。我们也进入了那因背负世人罪孽的主所受的惨痛而成圣的客西马尼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他那使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挣扎。如此,基督钉十字架就活画在我们眼前了。

当我们仰望被钉的救主时,我们就更充分地明白天上的主宰所付牺牲的重大而深奥的意义。救恩计划向我们大放光芒,而我们一想起髑髅地的景象,就必激发出活泼和神圣的感情。我们就必要口唱心和地赞美上帝和羔羊,因为常怀念髑髅地的感人情景的人,心中不会留有骄傲和自我崇拜的念头。

凡仰望救主无比之爱的人,定能提高思想境界,洁净心灵深处,提高道德品质;定能做世上的光,各自以不同方式反射那神奇之爱。我们越多思念基督的十字架,就越能像使徒保罗一样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画作介绍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13:45 | 只看该作者

画作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左边一组是由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像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对耶稣,情绪激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个人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

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个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作惊奇的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作出忧愁状。火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而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紧握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正在此处。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画作历史

1463年——由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修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1470年代——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扩建修道院。公爵找来了当时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布拉曼特一同设计,建筑师布拉曼特将修道院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改为挑高的圣坛。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餐厅等。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庐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达•芬奇选择了大厅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1796年——拿破仑占领米兰,修道院被军方占用,据记载该大厅被用来当做马房。

1943年——第二次大战期间,米兰遭受剧烈的轰炸,所幸修道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倾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今日去参观此画,仍可看到当时的照片纪录。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复计划的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举虽满足世人长久以来的愿望,但也引起艺术界的一些争议,因此修复过程相当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

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没有停止修补,而外界的争议却越来越大,有些评论家认为此画被清洗的太过明亮,而艺术史家和宗教学家则在修复过的画中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线索。

画作争议

达芬奇密码

  2003年3月18日-美国作家丹•布朗(enan Brown)出版小说:《达•芬奇密码》(en:The Da Vinci Code),在这部悬念惊悚小说《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丹•布朗运用达•芬奇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来解
  

释关于基督教起源的既有趣,但也许是不可信的理论。该书的主人公——一位研究符号学的学者,声称“圣杯”(Holy Grail)并不是一个有形的物体,而是一种后来遭教会压制的强烈的女性气质。他说,玛利亚•抹大拉并不是妓女,而是耶稣的妻子,是一位为其生育后代的皇室成员,也即是说,她是传承皇家血统的女性(Holy Grail)。耶稣计划让她接替自己执掌教会。该画作中隐含的细节,来自一个符号学家的分析。书中指出此画中耶稣右手边的门徒约翰,其实是位女人,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因此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至今仍无结论。

并且约翰和耶稣中间的空隙是一个“V”字,而“V”在一个特别的符号,象征:女人的子宫,表示:“圣杯”。

画中画

意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维萨•派西的电脑数据专家日前宣称,他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尚不为人知的隐秘人物图像。这一发现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令许多热衷于研究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的爱好者兴奋不已。

斯拉维萨今年36岁,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瓦。有一天他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斯拉维萨注意到,图片中间部位有一个模模糊糊类似阴影的奇怪图案。于是他将图片剪下对折后,尝试着从逆光角度进行观察,结果看到了一些相吻合的线条,但纸张背面的广告干扰了他的视线。斯拉维萨灵机一动,将图片扫描放大后打印了两份,一份用正常的纸,另一份则打印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将透明纸上的这幅画左右反转后覆盖在第一幅画上。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画面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除耶稣和十二门徒以外的人物形象!

斯拉维萨在米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在《最后的晚餐》中的新发现:出现在画面右边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圣殿骑士,而在画面的正中间,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清晰地显露出来。原作中作为背景的远山,此时则变成了这两个人的头冠。“两个人物形象的线条勾勒如此精准,说明这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斯拉维萨坚持自己的发现,“但我确实无法解释,在当时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达•芬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斯拉维萨还向媒体透露,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又在达•芬奇的其他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其结果竟然和他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发现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均有隐藏的图案存在,只不过后者的图像更为清晰罢了。斯拉维萨认为,这表明达•芬奇有在其画作中隐藏其他图案的偏好。

画面介绍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桌子上有很多个小面包,把它们依次按照音乐的顺序排列可以排列出一首将近一分钟的歌曲。曲调很哀伤。在后人的电脑技术下发现,如果把玛丽亚的身子全部平移到耶稣的右侧,发现玛丽亚的头正好靠在耶稣的肩膀上。而且,那把拿着刀子的手大约在耶稣右手里。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像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穿黄色布衣的是小雅各,他试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历史价值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4 21:15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14:24 | 只看该作者
其他画作

丁托列多(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

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1592~1594年油彩‧画布,365x568公分圣乔治教堂,威尼斯(Venice),意大利。这幅画是威尼斯圣乔治教堂装饰组画中的一部份。在这一幅画中,丁托列多仍然匠心独具的将两种不同的光源结合在一起:一种是表面上的自然光(来自画内或画外的光线),另一种则是人为或超自然的光(源于画像内部的光)。画中十二使徒坐在长桌旁,耶稣伫立在他们的中间,丁托列多根据宏大的透视图(它已对角线来确定在前缩透视法之下长桌的位置),创造出两种强烈的光源,将朴实无华的大厅,象征性的冲破厅内的黑暗:一盏高悬于众人左后上方的吊灯,从后侧照亮大厅,并以光勾画出众人的侧面像,耶稣正和使徒们共进圣餐,在他头部的位置,上射出一种超自然的光芒,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光,似乎使从天而降得天使们实体化了。丁托列多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边展示的是神奇得事迹,右边描绘的则是日常的写实状况─仆人们向进餐者端上盘子。这种日常生活和神奇事迹的紧密关系,借着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以双重光源的对比加以烘托。正式这种紧密得关系,丁托列多将宗教构图和其象征意义现现出来。

画作中的秘密

在《最后的晚餐》中,隐藏着一个女人,仔细一看,在耶稣(中间)右手边上,注意审视,可以发现那个人长着一头飘逸的红发,双手优雅的交叠,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

没有人能注意到,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对这幅画是十三个男人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他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我们忽视了这些异常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说的“盲点”现象,强烈的象征符号,有时会使大脑看不清真相。而另一个原因是,许多艺术书籍上的照片都是1954年之前拍的,那是这些细微之处还被层层的污垢以及由18世纪一些笨拙的工匠完成的修复所遮盖,现在,这幅壁画终于被清理干净,还原为原作原始的那层油彩。那个隐藏了多年的女人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

早年的罗马教会必须说服世人相信终有一死的凡人先知耶稣是个神。因此,任何描述耶稣世俗生活的福音都必须从《圣经》中删除。然而不幸的是,那些早期的编写者发现福音书中有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描绘了耶稣的尘世生活,令他们感到非常棘手。那就是有关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福音。更确切地说,是关于他与耶稣的婚姻的主题。《最后的晚餐》实际上就在向人们宣告“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一对。”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在《最后的晚餐》中穿的衣服也正好对应:耶稣穿着一件红罩衣,披着一件蓝斗篷;抹大拉的玛利亚则穿着一件蓝罩衣,披着一件红斗篷。一阴一阳。还有更奇妙的,耶稣的臀部合抹大拉的玛利亚臀部摆在一起,而各自的身体倾斜分开来,好像要制造出两人之间明显的对应空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和从前代表圣杯和女性子宫的符号一摸一样。如果不把耶稣和抹大拉看做是人物,而只是看做是构图的要素的话,你就会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轮廓——一个巨大而完美的“M”轮廓,深谙其意的理论家们会说那代表着“婚姻”(Mat-rimonio)或“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但说实话,没人能肯定。唯一能肯定的就是画上确实隐藏着一个“M”不管是水印,还是底层色或构图暗示。

而,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婚姻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说耶稣是个已婚男人,比《圣经》里说他是个单身汉的观点更站得住脚,因为耶稣是个犹太人而按照当时的传统,犹太男人是必须结婚的,根据犹太人的习俗,独身是要受到谴责的,一位犹太父亲有义务为他儿子找一个合适的妻子。如果耶稣没结婚,至少《圣经》中会有一部福音提到这件事,并未耶稣的独身做些解释。在《腓力福音》中有记载:“救世主的同伴是抹大拉的玛利亚...... .............”而在那个时候同伴实际上指的是配偶,也可以理解为:救世主的配偶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从《抹大拉的玛利亚福音》上摘抄下一段文字:“于是彼得说道:‘救世主真的背着我们跟一个女人讲话了吗?我们需要倒过来,都听她的吗?比起我们来,他是不是更喜欢她啊?’利未回答:“彼得,你哦的脾气总是这么暴躁。现在,我发现你正在跟那个女人斗争,简直把她是做敌人。如果主认为他值得爱,你又有什么资格来反对他呢?主当然非常了解他。那也是他爱她胜过爱我们的原因。”而那个女人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彼得嫉妒抹大拉的玛利亚,不仅是因为耶稣喜欢玛利亚,除了爱情还有其他的利害关系。福音指出,耶稣怀疑他将会被捕并被盯上十字架,因此,他就告诉抹大拉的玛利亚应该怎样在他死后继续掌管他的教会,结果,彼得对听从一个女人的命令非常不满,我敢说他是一个男性至上主义者。根据这些未经篡改的福音,耶稣并没有命令彼得去建立基督教会,而是让抹大拉的玛利亚去做。说明耶稣实际上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他想让抹大拉的玛利亚来掌管他的教会,彼得对此很不满。在《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中,可以看出达。芬奇完全意识到了彼得对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憎恨,因为在壁画上,彼得恶狠狠的斜靠着玛利亚,他的手像刀刃一样横在她的脖子上。这跟《岩间圣母》上的那个威胁的姿势一模一样。

  (参考《达。芬奇密码》)

同名电影

《最后的晚餐》2006年 韩国
  外文名称 Choihui mancheon
  

更多中文片名: 穷途末路三人行
  更多外文片名: 최후의 만찬
  导演:宋永国 Yeong-guk Son
  编剧: Ji-ho Lee
  主演:
  赵允熙 Yun-hie Jo ....Jae-rim
  金宝城 Bo-sung Kim ....So-ju
  李宗元 Jong-won Lee ....Gon-bong
  崔柱峰 Choi Ju-bong
  So-yeon Kim
  Mae-ri Lee
  安文淑 Mun-suk Ahn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Ho-il Jang
  摄影 Cinematography:Jae-seung Jeong
  剪辑 Film Editing:In-dae Mun
  影片类型: 喜剧
  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 2003年
  对白语言: 韩语
  

色彩: 彩色
  制作公司:Haebaragi Films [韩国]
  发行公司:Aura Entertainment [韩国] (2003) (South Korea) (theatrical)
  剧情简介
  三个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各有自己失败的经历。医生Se-joo在一次手术中发生医疗事故,导致一名孕妇死亡。他亦因此被革职。Kon-bong在黑道中充当打手,却遭到另一个黑帮方面的通缉,虽然Kon-bong尝试逃避,但始终不能长久下去。追求名牌物品的少女Jae-rim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感觉人生毫无希望,只是看着时光溜走。
三人背景不同,但同时有自杀的念头。奈何他们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三人便相约在一起,希望可以成功自杀……

《最后的晚餐》2002年 伊朗
  
  

外文名称 Shaam-e-akhar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ast Supper
  导演: Fereydoun Jeyrani
  编剧: Fereydoun Jeyrani
  主演:
  Soraya Ghasemi
  Atila Pesiani
  Mohammad Reza Golzar
  片长:Egypt:96 min
  国家/地区: 伊朗
  对白语言: 波斯语
  色彩: 彩色
  上映 2002年
  剧情
在这部关于一段极其独特的三角关系的冷漠的家庭影片中,一名建筑学历史教授与结婚26年的丈夫离婚。她带着支持她的女儿一起回到父亲那里,重新开始生活。然后出现了一个英俊的学生,他破坏了两母女之间的亲密感情。丈夫无法忍受羞辱,制造了一连串令人心碎且具有毁灭性的事件。一部关于恋爱与复仇的伊朗新电影。

《最后的晚餐》2004年 中国
  导演: 孙铁 Tie Sun
  主演: 高强 Qiang Gao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剧情
  2001年9月2日17:10分,张宾因参与抢劫杀人的最终判决在看守所里下达了。高院驳回了张宾的二审请求,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处张宾死刑,执行时间为20:30分。
  事实上张宾属于被动杀人,其杀人的动机只是想报复一下抢自己女朋友的另外一个小伙子。从张宾被押进看守所的那一天起,干了二十多年看守所所长的于可就从张宾那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中看出张宾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徒,更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在听了同监李志良关于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员可以获得减刑后,张宾把自己研究发明了汽车减震系统、自动刹车系统和碰撞阻尼缓冲装置三项实用发明的事告诉了于可。

《最后的晚餐》 中国
  最后的晚餐(恐怖/惊悚片) 
  导演:陆川 
  主演:刘德华 张静初 陆毅 胡军
  分级:PG-13(有血腥杀人、肢解镜头,不适宜13岁以下观众) 
  片长:120分钟 
  预算:8000万
预计票房:1.4亿

《最后的晚餐》1976年 古巴
  外文名称 La ?ltima cena
  更多外文片名:
  Última cena, La
  The Last Supper
  导演: 托马斯•古铁雷兹•阿莱 Tomás Gutiérrez Alea
  编剧:
  Constante Diego ....dialogue
  Moreno Fraginals ....novel
  托马斯•古铁雷兹•阿莱 Tomás Gutiérrez Alea ....screenplay
  Maria Eugenia Haya ....screenplay
  主演:
  Silvano Rey
  Nelson Villagra
  Mario Acea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120 min / Greece:105 min
  国家/地区: 古巴
  对白语言: 西班牙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级别:Finland:K-16 / Sweden:15 / Spain:18
  洗印格式: 35 mm
  剧情
  历史上确有其人:18世纪有一个奴隶主为了洗涤自己的灵魂,让12个黑奴暂时忘却他们的奴隶身份,上演一出耶稣的最后晚餐,以便皈依基督教。
  幕后制作
  那亵渎式的嘲讽令人想起布努埃尔的《维莉迪安娜》,彰显其政治寓意。黑人演员的表演非常有力度。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24:20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4 21:26 编辑 ]

01.jpg (22.31 KB, 下载次数: 70)

01.jpg

02.jpg (36.27 KB, 下载次数: 70)

02.jpg

1.jpg (68.38 KB, 下载次数: 68)

1.jpg

03.jpg (66.27 KB, 下载次数: 67)

03.jpg

04.jpg (68.84 KB, 下载次数: 70)

04.jpg

4.jpg (136.9 KB, 下载次数: 65)

4.jpg

6.jpg (92.64 KB, 下载次数: 66)

6.jpg

7.jpg (98.22 KB, 下载次数: 66)

7.jpg

0.jpg (324.23 KB, 下载次数: 68)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6:14 , Processed in 0.15261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