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街头,全是《万叶集》里的诗句,石头上随处可读到诗歌,没有中国墙壁上"办证"的牛皮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外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李俄宪,10月16日作客“名家论坛”,讲述他在日本留学11载的见闻,并为市民解析“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现在中日作家交流很少
中日关系和中日文化、文学关系一直是敏感的热门话题,李教授从最近的钓鱼岛问题谈起,他坦率表示,中日关系会朝好的方向走,不会极度恶化,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中日文学关系交往1500年,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教授说到最近他参加2010年中日作家会议的切身感受,当下中日作家交流很少,“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日本作家都很年轻,25到30岁之间,写作有深度和广度,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等都是在读大学时一举成名,中国文坛不是这样,大学生中青年作家成名较少。
李教授直言,日本文学尤其是日本动漫被全世界广泛接受,西方对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有大批专门研究者;中国文学被世界知道的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之甚少,世界文学中的日本文学比中国文学更有特色。
日本全部吸收《论语》精髓
李教授透露,日本文化消费量世界数一数二,日本人读书量是中国人的十多倍,一般人年均读书40本,农村家庭订报4份。到现在为止,日本仍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的第一大国,有一万多研究者,500多万汉语爱好者,日本人是把中国放在显微镜下去研究,日本电视台现在报道中国情况很多。他披露,日本人在二战时,一帮人自觉收集中国资料和情报,比中国人详细得多,军事地图上村镇甚至猪圈在哪,都标得一清二楚。例如,要研究兖州县志,在中国没有,而日本却保存完好。李教授坦言,日本把《论语》的精髓、中国的文化与技术,落实到每个日本人的道德行为之中。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占GDP的8%,读书免费,午餐免费提供牛奶和肉,穷人都有书读,侵华日军全是初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过去1500年交流史中国强势,日本弱势,日本文学经历了海绵般极力吸收、选择性借鉴吸收、目的性参照吸收、商业性选择进口、利用性反省工具、战略性摩擦与相容等几个阶段,中国文化已深入到日本文化的骨髓和血肉之中,日本过去拿黄金、煤等资源换中国文化典籍,甚至天皇自家“掏腰包”从中国买书7000册,而现在反过来,中国用人民币进口日本动漫等。
武汉晚报 2010年10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