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良渚陶符反复出现 古良渚人:就已经会刻字记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1 10: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近日,民间陶瓷研究者闻长庆提出,刻在良渚文化陶器口内侧或底部的象形符号,应当看作原始文字。而中国由甲骨文开始的3500年有文字可考历史,也应相应延长为7000年。他的推断理由是,许多良渚陶符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或者是一个器物上四周分散的刻符连贯起来,肯定是“想表达特定的内容”,说明这些符号连在一起已经成句了。

古良渚人已会刻字记事?

注意到良渚陶符“原始文字”性质的人中,闻长庆并不是第一个。

此前,著名中国上古史研究专家李学勤,曾尝试释读一件良渚竹节形黑陶豆上的刻符。其椭圆形豆盘上,刻有一对抽象的鸟纹和一个太阳纹,李学勤先生解释说,豆盘中间是太阳纹,太阳纹边上的一对鸟纹不是鸟,而是太阳发出来的光芒,可以解释为“炅”字。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双鸟朝阳”或“描写太阳与云纹”。

与这个陶豆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黑陶罐,罐的肩到上腹部位,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刻出8个图像,李学勤先生解释为“朱??石,网虎石封”,认为它记录的是一次狩猎场景:一群古良渚人和一只老虎对峙,一些人立即张开网,一些人去把老虎引到陷阱内,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后,终于抓到了老虎。

良渚刻符是否原始文字?

另一位良渚文化研究者陈万康进而发现,同样的单个刻划符号,出现在了许多良渚文化的不同遗址中。

他认为,若这一图案只是偶然发现,那么可以猜测是良渚人随手乱划,并没有什么含义。然而它们反复出现,则不得不让人相信,这些良渚刻纹已经通用、并达到了记载简单语句的程度,具备原始文字的性质。

不过,陈万康说,良渚陶器刻符是否具备原始文字性质,历来争议颇大。甚至一些良渚遗址的正式考古报告中都有意无意忽略。

此前,他从无锡锡山等四处良渚文化遗址收集到了22枚豆盘刻纹,以及口沿刻纹、黑陶罐和陶璧多字刻文,在这些不同地点出土的器物上,他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同形刻划符号,初步整理后发表在了博客中,以期引起考古界、古文字界的重视。

他觉得良渚文字应与祭祀有关:一批口径大多在40-50厘米的外红里黑陶豆口沿,外涂一层鲜红的亮釉,盛食物的盘面涂镜面黑釉,盘中心还刻有文字。

“如此硕大口沿的陶豆,不会是实用食器,而是祭器。”

文字佐证良渚文明独立起源?

从这些文字出发,陈万康进而判断“良渚社会已经进入到文明时期”。

良渚文化是独立起源的本土农耕文明,根源于其前面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学界的一个共识是,这一系列文化从河姆渡开始就有着自己的源头,与中原文化没有关系。

据此,陈万康认为,良渚文字也应是独立起源。试图用中原甲骨文的识读,来解读早它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字,此前,语言学家曾发现,用汉字记录古越人语言读音的《越人揖舟歌》及勾践的《维甲令》,都要用南迁至广西、云南、东南亚的古泰文来识读,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良渚文字的独立性。

闻长庆更补充说,在慈溪上林湖窑的青瓷罐上,还刻画有类似良渚陶符这样的文字体。这说明良渚文字一直传承发展到了东汉末年以后,并且可能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字发展链,如鸟虫文、甲骨文、瓷骨文、越简文等。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历史上政权大多定都北方,南方在正统文化体系一直居于百越蛮荒地位,像钱塘江流域这样早熟的文明一直被忽视。但是根据南方特别是钱塘江流域的考古发现的证据,中华文明史至少应该延长为700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3 13:41 , Processed in 0.133714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