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0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法国沙特尔大教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9 14:5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建造时间
建筑风格
历史沿革
建筑结构
历史意义
建筑功能演变
教堂的装饰雕像
教堂彩色玻璃窗
特色景点
文化遗产



概述
【名称】沙特尔大教堂   

【类别】建筑、教堂   

【年代】公元12世纪   

【原属】法国   

【风格】哥特式

地理位置
  沙特尔(Chartres)是“法国粮仓”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尔位于一个山丘上,在厄尔河左岸(Eure)。沙特尔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小城,镇中心有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沙特尔大教堂(Cathedrale de Chartres),沙特尔教堂的建筑根基是菲尔贝尔(Fulbert)主教时期(11 至12世纪)的罗马教堂。

建造时间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于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

建筑风格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辉煌成就。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历史沿革
  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   

教堂规模很大,融合了12世纪的罗马风格及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旁有两座高耸的塔楼,左边为哥特式,右边为罗马式,看起来是一种不平衡的美感,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全村不分尊卑,努力重建,此时风格转向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   

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建筑结构
  沙特尔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现存沙特尔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2米,正面宽16.4米,四分拱顶高达32.5米,带有侧廊式耳廊,每个耳堂作为出入口。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教堂的3座圣殿分别与3座大门相通。   

其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最为引人注目。   

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其风格庄重朴实;北侧钟楼始建于12世纪初期,但当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建筑,其风格精巧而华美,塔顶高为111米。   

大教堂的西部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因其门楣上有表现基督的雕像,基督是万王之王,故而得名。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和圣母。,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稣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   

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稣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教堂拥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怀有耶稣的圣母木雕像。 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万多尊用石头和玻璃制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宝是一扇12世纪的窗子,被称作美丽的玻璃制的圣母玛丽亚。   

教堂除了拥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还拥有圣·安妮·玛丽的母亲的头颅和一件据称为圣母生耶稣时所穿的衣服,现保存在一个圣盒内。教堂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个彩色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   

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欧洲史前美术最重要的发源地。洞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在岩洞深处的壁画,以动物形象和狩猎场面为题材。同时还包括一种人体浮雕,这种浮雕常被雕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丰富多彩的岩洞壁画,反映了史前艺术的卓越成就。

历史意义
  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时代。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终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基督教称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桎梏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则几乎完全衰竭,以致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中世纪的美术,而古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大教堂被称为「石砌圣经」,历经多次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丝毫无损,大教堂一直超然于乱世之外,因此被称为“理性之寺院”,可见其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罗丹甚至称它为法兰西的卫城。

建筑功能演变
  公元1600年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同时也是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远处观看,两个不对称的尖塔特别醒目。走近教堂,又会被教堂中细腻的雕刻、精美的绘画所折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到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风格”曾经风靡于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教堂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职仪式还在这些中世纪教堂里举行,然而,随着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寺庙的兴起,原本壮观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从许多方面来说,人们依旧倾心于哥特式建筑的创新、奇特及在中世纪建筑史上非凡地位。

教堂的装饰雕像



建筑是中世纪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的,内容所表现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   

法国是中世纪后期哥特艺术的发源地,沙特尔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站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12世纪初,法国皇权开始扩大。阿伯特·苏歇(Abbot suger)大主教作为路易六世的主要顾问,在促使君主政体与教会间建起紧密的联盟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教会把法国主教(及其控制下的城市)置于国王身边。由于苏歇帮助君主政体实现其政治目的,国王始肯把发展宗教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从此苏歇在教会的威信被绝对化。这座建于8世纪的教堂,在1145年,由于教堂的主教与苏歇接近,开始共商重建的大事。五年后,夏特尔教堂的西门不幸被大火烧毁,第二次重建是在1194~1220年。重建后就风格上看,它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为最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装饰雕刻,在西欧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优秀的作品。这里是教堂南门的装饰雕刻。作为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上,这种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筑物上见到。沙特尔教堂的南墙上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这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较正确,它们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艺术珍品。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0-8-19 16:05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6:12:44 | 只看该作者
教堂彩色玻璃窗

在12至15世纪,法国全境建造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作为城市解放和财富的纪念碑,教堂建筑正处于鼎盛时期。这种教堂已不再是原先那种纯粹膜拜神灵的场所,也不是古代的军事堡垒,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聚会中心,是市民生活所需的大会堂。举凡市民的婚丧大事,都要去教堂里举行。于是,建筑物为适应新的宗教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把它装缀得更富感情色彩,出现了不少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形象-----雕刻装饰、彩色玻璃窗、地面镶嵌图案、飞升的肋券结构等等。这种奢侈的建筑追求也遭到大封建领主的顽固反对。11至12世纪之交的法国大主教圣伯纳,就曾下令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势力的西斯庭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采用上述装饰,也不许建造钟塔。所以,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有时也伴随着矛盾与斗争。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就密切反映着大封建主与王室之间的思想斗争。   



10至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的拱顶太厚重,不仅浪费石材,窗子也开得很小,内部昏暗,外观封闭,给人以窒息感。而哥特式的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既省材料,侧推力也减轻,建筑物顶部大大沙特尔大教堂彩绘玻璃升高。二、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   

三、所有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神秘感。人在宽长的主殿前,面对金绣银缀的祭坛,烛光前的受难耶稣像,仰望高耸的飞券肋拱,它们象一簇簇飞箭,集中在屋顶,使人顿觉有升腾之感。沙特尔教堂就以其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装饰雕刻为最富特色。这扇玻璃窗就在教堂南侧唱诗席一面的墙上。



  法国教堂中以彩色玻璃窗著称者,以沙特尔大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首。此扇彩色玻璃窗最富特色,它用18幅画面来衬托中间一幅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两侧各7幅,中间主图以下4幅,分别叙述耶稣的事迹,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等主题,总称为《耶稣传》。中间的圣母头戴皇冠,目光端庄肃穆。色彩调配富有对比性(一般只用紫、红、蓝、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此扇窗是12世纪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的杰出作品。

特色景点
  沙特尔所在的伯斯地区向来有“法国谷仓”之称。在一大片麦田的田园风光中,耸立着两座极为耀眼的尖塔,这正是沙特尔大教堂。凡是对西洋建筑和宗教有兴趣的人,都应前去一看。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11世纪时由费尔贝尔主教下令兴建,12 世纪末遭大火烧毁,在重建过程中不断扩建,现在的式样已是第6代了。内殿设有双重回廊,立有l75座雕像,正面大门称为“国王之门”,门上有雕刻极为精细的塑像。著名的彩绘玻璃共有176片,总面积2700平方米,登场人物多达5000人以上,几乎都是十二、三世纪的作品,有“沙特尔蓝”之称(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原料)。大教堂左侧是展示“哥白林织”的美术馆,后侧的“吕希贝庭园”可眺望厄尔河的美景。

文化遗产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更多介绍

沙特尔大教堂的一部分建于1145年,重建于1194年的大火以后,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它独特的尖顶拱、门廊上12世纪中期的雕像,12世纪至13世纪的彩色玻璃镶嵌画,以及附带的大广场都是突出的杰作。


教堂位于法国厄尔·卢瓦尔省一个山上,距巴黎西南100公里, 是一座天主教大教堂。 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很久远的年代,沙特尔就是重要朝圣中心,接待远道而来的朝圣者。在公元前,古代凯尔特人及高卢人的德鲁伊特祭司就围着山丘上一个山洞深处的一口井举行祭祀活动,每年大量的信徒集中起来对一尊玛利亚的雕像表示崇敬之情,现在雕像已不存在,然而井的轮廓依稀可见。在古罗马人统治时期,曾把一些放弃信仰的基督徒投入井中淹死,所以这口井成了当时悲剧的见证。现在的沙特尔大教堂已是在这里修建的第五座教堂。最早的教堂建于4世纪,到了公元743年这第1座教堂被法国西南部阿坤廷公爵拆毁。 第2座教堂在公元858年被诺曼底公爵理查德付之一炬 。1020年的雷击, 又把已残缺不全的教堂全部摧毁, 后来富尔贝尔主教得到法国国王和阿坤廷公爵的赏识,他以他们的关系,四处求援,重建教堂。 他更把自己三年的薪金和教会三年的经费捐出。1028年,富尔贝尔在新教堂开工八年后去世,并由蒂埃里在1037年主持第四个教堂的落成仪式,后来又在教堂上方增建两个钟楼,在教堂的正面制作罗马式艺术雕刻。1194年6月10日,一场大火烧毁了沙特尔镇上大部分建筑,沙特尔大教堂也未能幸免,留下的只有钟楼和正面雕饰。全镇老百姓对于教堂赖以起家的玛丽亚圣衣被毁莫不感到哀伤。可是过了不久,神职人员在清理善后时,却发现圣衣安然无恙,于是迅速告诉民众。这个奇迹于是变成了教堂需要重建之最好解释,于是教堂很快又重建,到了1220年沙特尔大教堂已经可以礼拜了。因为教堂东面地基有缺陷而无法伸长,所以当时的中殿仍然相当短,但圣殿部份仍然外推。 第2次十字军东征,西欧出现基督教发展的高潮,借此人们又于13世纪初建造第5个沙特尔大教堂,这次建造费时26年,只保留了西门廊和3个正门上13世纪中叶的雕刻, 其余均为新建。在沙特尔大教堂兴建过程中,石匠、雕刻匠、玻璃匠、金属匠和木匠,毫不懈怠地工作了30年。许多社会名流和王室都曾赞助,所以可以说大教堂是整个社会努力的产物。尤其是王室本来就和沙特尔郡有密切之血缘关系,因而积极地参与了教堂的兴建。例如北面翼殿上的蔷薇窗和拱窗都是由路易九世的母亲布朗卡皇后所捐助。可以说建筑教堂在这时候是社区的信仰和关注的中心。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尖拱﹑弯拱穹顶和拱扶垛结构体系使建筑物内部空间高大﹑窗体面积极大。沙特尔大教堂是中世纪人们朝圣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它是法国哥特式四大教堂之一。从外观看, 沙特尔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极为开放,两座钟楼及尖塔的样式各不相同, 南侧塔楼在1194年大火前建造, 是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清晰的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纤细雕琢,四周是一圈圈镂空的拱扶垛。左侧的哥特式新塔与右侧罗马式旧塔,常被喻为神的手指,正门圣母之窗所用的蓝色有沙特尔蓝之称。此外,还有6座小塔环绕教堂四周,在横殿两侧进口处各有两座,唱诗坛外侧又是两座。1506年,雷击毁掉了原钟楼的木制塔顶。在1507年,德博斯的泥瓦匠用石头搭起现在火焰型镂空塔尖,体现哥特艺术精华。塔内有378个台阶,保存有老座钟。最大的钟重5吨,上在新钟楼里。


整个教堂的平面呈十字形,坐西朝东,祭坛在西,教堂两侧的门都通向耳堂,大堂有三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和生活。中殿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大堂西部正门为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有基督是万王之王的浮雕而有"主门"之名。至于祭台与中殿之间有一祭廊,上面刻有描绘耶稣和玛丽亚生平的浮雕,这里所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性,是对于神的全面诠释,而没有强制灌输的地狱情景。右边门上是基督化为肉身的情景,左边门是基督升天图,而中间则是基督以一种最权威的姿态出现。其下为使徒,再下则为圣经上之人物之像柱出现。沙特尔大教堂的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雕像的容貌姿态具有个性:比例拉长的人体紧裹在长袍中,直挺地附着在石柱上,足尖下垂,给人以升腾之感。这些被称为"石刻的戏剧"的雕塑与宏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建筑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堂内170幅彩色玻璃窗画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包括4,000多个拜占廷风格的人像,被公认为13世纪玻璃窗画艺术最完美的典型。在二次大战期间,法国不少教堂玻璃被炮弹击中破碎,而沙特尔大教堂玻璃窗被拆下运到法国中部,另有一部分存在教堂地下室中。沙特尔大教堂还拥有圣母玛丽亚在基督降生时所穿的衣服,这是查理曼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而送给沙特尔大教堂的礼物,现在仍完好无损,是大教堂一件重要的圣物。因为信徒大众对于这件圣衣的崇拜与热爱,遂使沙特尔大教堂在公元1100年就已成为法国的圣母礼拜中心。在沙特尔大教堂,圣母玛丽亚被颂赞为智能之司,对百姓而言,她柔和而且充满爱心,是一个融合了爱与苦之女性。在每年4次有关玛丽亚的节庆时,百姓便会聚集在这个镇上祭拜圣衣,参与各项圣典。


总括而言,沙特尔大教堂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生动的雕刻群像共同组成了奇妙而又和谐的整体, 又因它的玻璃花窗和彩绘人物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又有近似天国的神秘境界,因此它又被称为"神秘教堂"。它集合了12至13世纪建筑、 雕刻和玻璃艺术的精华于一体,是中世纪最杰出的建筑艺术之一,在美学、经济和科学技术上都是史无前例壮举,由此可以足见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走近教堂,又会被奔放的拱扶垛和细腻的雕刻,以及精美的绘画所摄服。沙特尔大教堂又可以看出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大教堂建筑师苏杰改良教堂成功之事,很快就传到了法国本土地区,深深的影响了此地之建筑。在苏杰尚未将整座建筑彻底改建之前,许多地区均已向圣丹尼学到了结构及美学上的特点,并运用在各自建造的教堂中。此后的三百年,可以说是各式各样哥德建筑相互竞艳的时代。而这个沙特尔风格又被迅速地推广到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范本。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0-8-19 16:15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6:20:39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文章





中世纪铸就的建筑奇观:沙特尔大教堂

核心提示: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凤凰卫视中文台《筑梦天下--沙特尔大教堂(下)》播出,以下为文字实录:

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在上一期节目当中,我们说到了沙特尔大教堂--这一哥特经典诞生之前的一系列故事,这期节目我们继续和你聊聊它的前世今生。沙特尔大教堂代表了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称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这座教堂于1194年被大火吞噬了之后,立刻展开了重建工作,由木质转为石质。那时候的工程和现在一样,也是先打地基,再垒石块砌墙壁,最后封顶。当时教会给石匠们下达的命令就是,要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教堂。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中世纪,石匠们是如何创造出这一建筑奇观的呢?

解说:1217年,历经23年的重建,沙特尔教堂外墙的工程即将完成,重建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屋顶。设计师意识到,如果要尽量多的让光透过,就需要超薄的天花板和屋顶,而薄薄的墙壁将很难撑住传统的屋顶设计,怎么办?石匠们想出一个办法,把拱顶设计成肋筋形,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石拱肋支撑拱顶的重量,直接转移到下面的墙壁。

解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石匠们担心屋顶的重量不只向下转移,也会向外分散。这样一来,新教堂就会崩塌。怎么办?

解说:当时的欧洲城镇充斥着些木屋、作坊、小巷、排水沟和猪栏的简单建筑体,修建如此高的建筑,则必须经过精密的科学测量。当时教会学校开设了数学、几何、力学等基础学科,经过不断地推断和论证,哥特式建筑结构法则日趋成熟,能够较为科学地运用到石匠们的实际施工中。

解说:他们创造性地发明出飞扶壁,能够把拱顶和墙壁衔接起来。这样一来,任何向外扩散的力透过石柱转移到地面,教堂就稳定了。石匠们在整个结构四周增加了几十座这样的飞扶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座大教堂能把飞扶壁列入设计的重点。

解说:但是,这种设想没有任何前车之鉴,而且当时没有大型的起重工具,要建起这幢当时的"摩天大楼",还真不容易。当时的欧洲,战乱频繁,有人从战争当中汲取到经验,把抛石机进行改良,利用抛石头的办法,把石料运送到更高的地方。这一歪打正着的发明,和后世的起重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它的帮助下,沙特尔大教堂的结构修筑得以顺利完成。

周瑛琦:为什么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要规划得这么高呢?除了它是教会的形象工程之外,客观上的自然条件也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沙特尔大教堂位于巴黎市郊,而巴黎地区位于北纬49度左右,尤其是在冬季,阳光就不那么充沛,早晨9点开始看到阳光,到了下午4点就需要点灯了,而教堂里则更为黑暗。几百年来,法国北部的建筑师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室内采光的问题。后来他们发现,提升教堂的高度、加大玻璃窗的面积可以吸纳更多的阳光,于是,竖长的玻璃窗和尖形拱顶这一建筑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解说:尖形拱顶之下,沙特尔大教堂的石匠们把教堂分为三层,带许多柱子和拱门的下层,高度和顶层或天窗层相同。中间一层由三拱式拱廊楼座组成,墙面没有那么多由彩绘玻璃窗和拱门组成的精致雕像装饰。

解说:拱门四周有七个象征自由艺术的雕塑,即语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和音乐,这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学科。每一学科都以女子形象来表现,每个形象代表一个著名历史人物,譬如基凯罗、亚里斯多德和毕达哥拉斯。这七个自由艺术雕塑象征中世纪对知识的寻求和探索,也是人们第一次把艺术的象征,表现在教堂正面。

解说:在它们之上,把三个通道联在一起的大型雕饰讲述着圣母和圣子的早年故事,特别的事,这里并没有耶稣受难的场面,因为在12世纪,受苦和恐怖的描述只限于惩罚罪犯的场面。这些拉长的雕像显得既神秘又生动,他们都像无重力的神秘物体,守护着教堂的入口,尽管不属于人间,但它们似乎也拥有自己的灵魂。

解说:拱门下方的雕像装饰描述已逝的岁月和未来的时间,从耶稣升天直到最后审判日、他再次降临那天。圣奥古斯丁认为,时间将在最后审判日那天结束,之后便是永世了。但在中世纪人们的心目中,世界末日随时都会降临。

解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到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终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禁锢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几乎完全衰竭,以致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整个中世纪,也成为后世人们心目中中世纪的经典。沙特尔大教堂就书写满了它们的印记。


解说:建筑是中世纪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内容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人物。

解说:沙特尔教堂西大门的右侧入口就是献给圣母的,她坐在拱门最高处,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下面的雕像描述了耶稣降生的故事:天使向人间报喜,说耶稣降临了,出现在桌上的盘子里。牧民们一听到救世主的诞生,就立即带着他们的牲畜去敬拜圣子耶稣。这样的图像在出现在教堂正面,还是第一次。

解说:而在教堂内部,顶上的窗户从右到左,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黑暗到光明的转换,分别讲述着基耶稣生前、受难和复活的故事。

解说:窗户之下,是曲折的迷宫,据说过去的朝圣者必须先跪着走到迷宫中央,才能进入大教堂,走完一圈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不少信徒在这里念诵天主教会传统的玫瑰经,以此寻找救赎之路。

解说:相传,中世纪沙特尔大教堂的神父们就在这个迷宫里跳舞,以庆祝耶稣的复活和创世纪的开端。从此之后,迷宫就成了拯救的象征,谁要能通过迷宫,他就能与上帝沟通。当最后走到中心时,就可以抬头看到大教堂的奇观--玫瑰花窗。窗户代表了太阳,也就是耶稣的象征,而玫瑰,则代表圣母玛利亚。

周瑛琦:沐浴着穿过花窗的阳光,人们可以感知圣母的慈爱,接受善与真的洗礼。但是在中世纪以前,光的意义和象征性远没有那么的明确。从古埃及到希腊、再到罗马,都没有把玻璃与光联系起来的习惯。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结合促进了光的美学思想的大发展,光才逐渐成了上帝绝对之美的化身。天主教把光线看作是上帝所赐,人们追寻光线的轨迹,其实也就是寻找上帝的痕迹。《圣经》说:"光照亮一切世上之人。"光,就这样成为了中世纪美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所以,彩绘玻璃窗所体现出来的光耀之美,对于中世纪大多数人来说就成了对上帝本性的暗示,也是能够与上帝沟通的一座桥梁。

解说:大玻璃花窗拥有最漂亮的圣母像,它也叫"美丽圣母之窗"。一千多年来,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无数朝圣者来到沙特尔大教堂。由于圣母玛利亚跟基督降临直接相关,基督教也由此发现了女性的重要性,中世纪行吟诗人的爱情诗歌里也宣扬这种价值观,女性的地位,前所未有的高涨起来。

解说:玫瑰花窗玻璃以红蓝两色为主。蓝色代表天国的颜色,又表现忠诚、信念、真实、贞洁,因此它也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红色在教义中象征上帝之爱与圣徒的流血牺牲。耶稣和圣徒的衣着均以红色为主,就体现了这种象征性。

解说:这里的蓝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相传建造这些彩色玻璃,是工匠们主动提出的想法,主教雷诺一听到这个想法,特别激动,于是他要求工匠们创造一种新的、前所未见的色彩,一种配得上圣母玛利亚的颜色。

解说:于是,在重重实验之后,天才的玻璃工匠们创造出了著名的"沙特尔蓝"。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美丽的玫瑰花窗,才会显现出这种独一无二、清澈透明的蓝色,它的纯粹令人惊艳,号称世上绝无仅有,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它的配方也因此成为无价之宝,轻易不得外传。

解说:直到最后,工匠们把配方带进了坟墓。所以直到今天,教堂花窗的"沙特尔蓝"仍旧是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色彩。

周瑛琦:在哥特式建筑体系中,彩绘玻璃在传达宗教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哥特式大教堂是针对信徒而建造的,它的核心目的是要宣扬教会救赎的思想,因此,让信徒们感受到与上帝之间的交流,就是教堂建筑的主要目的。上帝是光,所以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大师们试图用石头和玻璃,来描绘人们内心的宗教核心问题。建筑师们想创造出一种张力,一方面立志让建筑抵达天国的高度;另一方面则又表现出神屈尊与卑微的人们对话的情景。沙特尔教堂美轮美奂的玫瑰花窗,它独一无二的"沙特尔蓝",如何抵御岁月的侵袭呢?

周瑛琦: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动情的写到:"我多次访问过沙特尔大教堂,每次我都觉得它比以往更新、更漂亮、更加充满光辉。这促使我好好研究它,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它似的。"给沙特尔大教堂带去最大亮色的167扇彩色玻璃和3面大型玫瑰花窗,躲过了天灾,避过了人祸,今天仍在教堂内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其他教堂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彩色玻璃发源地的圣丹尼斯大教堂,它的彩色玻璃尽毁于法国大革命;18世纪巴洛克风格盛行时,人们还以落伍的名义为由,将大批教堂的彩色玻璃拆下、丢弃,换上了透明玻璃,据说,这是为了让更多光线照进来。假如缔造它们的工匠们地下有知,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解说:一战前夕,为了躲避战火,人们将沙特尔教堂的彩色玻璃一一拿下,直到二战结束后的二十世纪70年代,才将玻璃一扇扇地装回去。神奇的是,在精细、漫长的复原过程中,最后竟然多出了一扇玻璃片无法归位。

解说:而今天游人所看到的沙特尔大教堂,仍旧是1194年火灾后重建的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北侧的钟楼起初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的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修筑,它的风格精巧华美,高111米。

解说:只有大火之前数十年建好的教堂西面保存了下来,它位于这个叫"皇室大门"的中心。大门的雕塑风格,是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时期的风格,它的特点是通过形象讲故事,因为在那个时候,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于是在公共场所,建筑师通常会用绘画、雕塑等形式为民众传递信息。

解说:12到15世纪,法国共修建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筑。而作为城市解放和财富的纪念碑,教堂建筑也在当时走向了鼎盛时期。教堂也不再是纯粹膜拜神灵的场所,而逐渐成为民众公共生活的聚会中心。婚丧大事、集贸往来,都可以在教堂里举行。

解说:教堂里宽大的空间,足于为数千名朝圣者提供食宿,在大的交易活动期间,大教堂被用来当市场,连农民都把猪拉到这儿经过教堂的正厅。据说在巴黎圣母院,妓女还利用教堂的柱子划分地盘。在中世纪,神圣和渎神是分不开的,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解说:于是,建筑物为适应新宗教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内饰纷繁复杂。当时的沙特尔大教堂,墙壁被漆成一种带褐的橘色,而肋筋则搭配了不同的颜色,或许,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类区域。大教堂,完全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解说:如今的沙特尔大教堂,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每个圣诞节前的星期日,照旧都会有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来到这里。年轻人在这里展示最时尚的表演,连教会的各种服务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充满现代感。教堂之外成了庆祝宗教节日和游行活动的场所,而大教堂内,再没有妓女和小贩,也没有了硝烟和战火,只留下幽深和宁静,还有一千年间,不变的光和影。

周瑛琦:Godis light,上帝是光,这是哥特式教堂的精髓。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受到光的照耀,从而反射出五颜六色的色彩。在这里,人感觉离神更近了。难怪拿破仑有句名言:在沙特尔大教堂,无神论者会感到不安。历经数次大火、无数次暴动,又经历过无数次的翻修,今天的沙特尔教堂仍旧在默默地沟通着世俗与天国。而那位缔造了这一建筑奇观的雷诺主教,最终并没有看到沙特尔大教堂的落成,在此之前,他黯然离世。有人说,她在圣母之光的引领下,为世人创造了神迹;也有人说,他打着教会的旗号,为自己不知谋取了多少私利。千年已过,有关这些琐事的记录寥寥无几,雷诺这个姓氏,更多,不过是停留在沙特尔教堂导游口中、带给游客的谈资。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0-8-19 16:21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8-20 14:23:45 | 只看该作者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

01.jpg (43.9 KB, 下载次数: 145)

01.jpg

02.jpg (92.97 KB, 下载次数: 178)

02.jpg

03.jpg (35.36 KB, 下载次数: 127)

03.jpg

04.jpg (85.49 KB, 下载次数: 169)

04.jpg

05.jpg (92.99 KB, 下载次数: 232)

05.jpg

06.jpg (40.24 KB, 下载次数: 142)

06.jpg

1.jpg (116.13 KB, 下载次数: 138)

1.jpg

2.jpg (190.32 KB, 下载次数: 108)

2.jpg

3.jpg (107.72 KB, 下载次数: 147)

3.jpg

4.jpg (200.59 KB, 下载次数: 230)

4.jpg
5#
发表于 2010-8-20 14:26:43 | 只看该作者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

5.jpg (92.99 KB, 下载次数: 178)

5.jpg

6.jpg (96.44 KB, 下载次数: 301)

6.jpg

7.jpg (248.93 KB, 下载次数: 173)

7.jpg

0.jpg (249.31 KB, 下载次数: 162)

0.jpg

12.jpg (112.12 KB, 下载次数: 144)

12.jpg

13.jpg (93.32 KB, 下载次数: 173)

13.jpg

15.jpg (129.94 KB, 下载次数: 102)

15.jpg

16.jpg (176.32 KB, 下载次数: 246)

16.jpg

14.jpg (117.27 KB, 下载次数: 134)

14.jpg

17.jpg (218.57 KB, 下载次数: 138)

1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6:31 , Processed in 0.142066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