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粒种子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0 18:5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粒种子的力量


作者:姜兆华  来源:东方烟草报


日期: 2010-08-1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古以来,种子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对中国烟草而言,烟叶是行业的基础,而种子则是“基础的基础”。如何能够自主选育出良种?如何让烟叶品种更符合卷烟品牌的需要?如何才能像培育优良种子一样培养出行业育种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行业的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认真思索,寻求破解问题的答案。

        地处祖国西南部的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自成立起就秉承科技兴烟的信念,紧紧围绕烟草育种的核心技术做实验、搞科研,采取自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云烟85”、“云烟87”、“云烟97”等一个个受烟农和卷烟工业企业欢迎的优良品种。

        如今,在烟草育种领域取得斐然成绩的他们,早已把目光瞄准世界烟草农业先进水平。云南烟科院常务副院长卢秀萍说:“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这一粒粒种子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



半个世纪上下求索

彻底改变我国烟叶种植长期依赖“洋种子”的被动局面



        当1955年云南烟科院的前身——玉溪烤烟良种繁殖站成立时,我国烟草品种仍处于依赖国外进口的状态。“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小农经济形式在烟草品种繁育中还扮演着“主角”,烟叶产量低、抗病性差,烟草品种“多、乱、杂”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育种,培育良种,培育自己的良种”——繁殖站成立之初,老一辈科研人员就把这颗希望的“种子”深埋在心中,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这颗“种子”发芽、结果。

        当时,培育良种绝非易事。采访中,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即使在今天的条件下,一个国外品种从引进到成功选定也需要9年,而一个自育品种从杂交组合开始到成功选定则需要13年。更何况,当时国内的烟草育种研究刚刚起步。

        那是一段漫长而寂寞的岁月。在云南烟科院的展览馆内,记者看到,历届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名录上,已经有不少名字上加了黑框。“有的科研人员还是小伙子、小姑娘的时候就进行育种研究,转眼间就变成了老头儿、老太太,许多人为了选育出一个好品种穷尽一生的精力。”云南烟科院副院长李永平感叹道。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把一生的追求都埋藏在一颗萌动的种子里。

        虽然单位归属和名称几经变化,一路走来也多有困惑、艰辛和险阻,但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育种热情却从未消失,科技兴烟的信念也薪火不熄,代代相传。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成立后,后来者秉承先辈们的精神,采取自育与引进相结合、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互动的方式,逐步创新并完善烟草新品种选育体系。

        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一个名字——谭彩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玉溪的交通条件还非常落后,这位育种专家和她的助手们乘坐马车,顶风冒雨到距离玉溪20公里外一个叫黄草坝的烟叶生产基地,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们在那里观察烟叶长势、烟株形状,感受烟叶厚薄……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自主培育出全国烟叶主栽品种“云烟85”。

        1998年,谭彩兰退休后,她的助手李永平和其他科研人员在已有基础上继续研究,先后选育出“云烟87”、“云烟97”、“云烟98”、“云烟100”、“云烟201”、“云烟202”、“云烟203”等一大批优良品种。

        数据显示,2004年,国内自育品种推广比例达到58.5%,首次超过引进品种。其中,“云烟85”、“云烟87”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43.9%。

        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爬滚打,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和行业其他兄弟单位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领导下,终于彻底改变了我国烟叶品种长期依赖国外引种的被动局面。

        “数代人颗颗汗珠根植云南沃土,五十年累累硕果造就两烟辉煌。”在云南烟科院成立50周年时,时任云南省副省长的程映萱作出这样的评价。



联合实验室从国内走向国际

努力实现为工业企业定向育种的目标



        2009年4月29日,是云南烟科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云南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由“所”改“院”后,云南烟科院开展烟草育种研究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烟草育种是国家局确定的四大战略性课题之一。当前,在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的形势下,烟草育种如何上水平?

        “我们的目标,就是培育出更加符合卷烟品牌需要的种子,将来有一天能够为卷烟工业企业定向育种。”卢秀萍语气坚定地说。

        育种最终是为了生产出好的烟叶,一个品种是否符合卷烟品牌的需要,最终要由卷烟工业企业来评价。

        深谙此道的云南烟科院早在2003年就通过项目合作与红塔集团开始了尝试,此后陆续与湖南中烟、湖北中烟、上烟集团等工业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让工业企业提前介入,根据不同卷烟品牌需求设置育种目标,使品种选育更加贴近工业需求。

        他们还借助“外脑”取长补短,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建立“烟草化学联合实验室”、“烟草生物学信息学联合实验室”、“烟草科学与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烟草农业和卷烟工业的有效对接。

        “但是,目前我们培育的品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农业综合性状比较好,但工业可用性不高;有的工业可用性比较高,但农业综合性状不够好。”卢秀萍分析说,“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育种手段较落后,不利于突破性品种的选育。”

        为了突破瓶颈,从2004年开始,云南烟科院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进行高香气轮回选择实验,希望通过品种不断杂交,把一些优良的性状集合在一起,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优异的种质。“这项研究已开展了7个年头,其工作量比常规育种要多4至5倍,但是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相信肯定会给行业育种工作带来惊喜。”卢秀萍对此充满信心。

        如今,云南烟科院走出国门,与烟草育种研究实力雄厚的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建立中美烟草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我们将通过强强联合,扩大亲本来源,同时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创造新的变异,在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卢秀萍说。



搞活机制  搭建平台

始终朝着培养领军人物的方向走



        烟草育种基础研究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为什么会和云南烟科院合作?

        在中美烟草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上,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史密斯教授一语道破:“云南烟科院和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一样,具有一流的科研团队。”

        目前,云南烟科院的李文正、陈学军两名博士正在为去北卡工作做准备,人才交流是这次双方合作的内容之一。

        云南烟科院具备良好的人才基础,近年来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始终在朝着培养领军人物的方向走。”卢秀萍如是说。

        一个优秀的带头人会带动一门学科的发展。2009年底,针对研究课题小而杂、研究力量分散的实际,云南烟科院将课题分为6类,在全院相应设立6个科研团队,团队负责人一律通过竞争上岗,而成员与团队则进行双向选择。

        今年40岁的肖炳光博士就是通过竞争上岗成为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团队的“团长”的。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有16个人,集中了常规育种、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品种示范等各个学科的优秀人才。“新的机制使院里的科研氛围更加浓厚,科研人员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更强了。”他介绍说,现在,他们团队正在开展的项目研究有14个,“争取利用3年时间培育3个新品种出来。”

        今年5月26日,来自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4名专家来到云南烟科院,围绕烟草“减害的生物技术方法”、“烟草遗传育种”、“烟碱的生物合成”等工作与科技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这是云南烟科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一个缩影。从1998年开始,他们每年都邀请美国、津巴布韦、巴西等国家的专家来院交流,让科研人员与国外专家在一个平台上展开探讨。另外,他们还通过项目合作,与津巴布韦烟草研究院建立了互派访问学者机制、与美国弗尼吉亚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有效提升了整体科研水平。

        作为激励制度之一,云南烟科院每年都推荐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已经形成了一支由21名博士、42名硕士、64名优秀科研人员组成的基础雄厚的科研团队。作为一名专家型管理者,卢秀萍微笑着告诉记者:“我也打算带着项目去攻读博士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2 21:08 , Processed in 0.08805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