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学者对自闭症的研究历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0 19: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学者对自闭症的研究历程


2010-04-22 22:20:17


(转帖)


作者:陈芝蓉


  日本在1996年曾经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自闭症流行病学调查。这次调查发现在日本自闭症的患病率为0.21%左右,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一10)》。这是当时所记录到的最高的自闭症的患病率,日本因此也被称为“自闭症的国家”。到世纪末,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它们根据在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的诊断标准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现在自闭症的患病率为0.1%左右。由于诊断标准的不断细化、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的敏感度提高以及自闭症的广阔外延等原因,自闭症的患病率在近五年内有着上升的趋势。

  日本川崎医疗福祉大学儿童精神主任佐佐木正美等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在探索各种儿童自闭症疗法,曾经尝试了行为技术ABA、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艺术治疗、游戏治疗、感觉统合疗法等方法,但是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几乎所有的自闭症患者病情都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生活、学习与工作仍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独立进行,这些疗法给他们带来的最大认识是:

  一、行为改变技术不能有效强化积极行为和情绪或消退消极行为和情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日本研究者普遍采用ABA实用行为分析对自闭症儿童症状进行干预:A——前因、B——行为、A——后果。实用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所发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认为,个体出现某行为,如果这一行为受到强化,那么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这一行为出现的机率就会提高。强化就是奖励,包括给予某种能够满足儿童生理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刺激物,前者如食物,后者如微笑、亲吻等等。实用行为分析适用于教孩子学会生活技能、学业、学习以及不当行为的纠正。持实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研究者认为,由于自闭症儿童不像普通孩子那样会主动的、潜移默化的自己学会很多生活常识,因此要对他们实施行为矫正的终身干预,例如在他们发生情绪问题时反复练习全身放松动作,或者采取故意不予理睬的忽视来等待儿童自行停止情绪波动,待正常情绪出现时,再予以及时强化,以增强良好行为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另外,还采用厌恶疗法和隔离疗法辅助干预。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日本自闭症研究者发现,自闭症患者具有无预期计划性,他们不能够为未来的行为做一定的理解和规划,当事态发展与自己当前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产生极大的行为和情绪混乱。而行为矫正正是要求干预者完全控制被干预者的行为,被干预者能够通过获得强化,使自己的行为按照干预者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自闭症患者不能够领会研究者的未来预期,即使给予强化或者惩罚,仍然不能在下一次行为问题出现的时候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

  二、善意的接纳并不能使自闭症患者完全敞开心扉。在采用行为矫正技术的同时,另外一些日本自闭症研究者认为,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的人本—存在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走进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解开他们的心灵困扰,发现他们真正的病源。治疗导向的主要责任在于自闭症患者,他们面临着决定他们自己的机会,并与自己的力量达成妥协。治疗过程通过倾听、接受、共享经历、获取自我信任、发展内部评价资源来鼓励自闭症患者释放他们的自我成长潜能,成为他们自己选择成为的人。

  但是日本自闭症研究者失望的发现,这种善意和爱心疗法无法真正走进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自闭症患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他们听觉敏感度非常弱,很难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情感,通常只能用类比的方法来体会抽象的情感,例如,对于“幸福”这个抽象的含义,普通人能够马上联想到很多自己以前经历中关于幸福的事件、人物、感受,或者体会到当时当刻幸福的喜悦,但是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也许只能用“早餐时用餐的喜悦”来类比理解幸福,也就是说,当有一个人说:“我见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感到真幸福!”或者说:“我的爱人为我买了一束玫瑰,感到真幸福!”时,自闭症患者无法理解这些事件的内涵,只能想到:见到多年不见的朋友可能就像早餐的喜悦一样,爱人的玫瑰可能就像早餐的喜悦一样。

  如此说来,自闭症患者的听说能力非常差,他们不愿意用言语交流,不认为当面说是比用笔写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来说,文字沟通是有可能的,他们至少能够领会文字意义;但是对于低功能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的内心世界永远有一扇紧闭的门。这就为以共享和沟通为主的人本—存在治疗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困难也同样存在于认知治疗中。

  另一方面,由于自闭症患者同时性信息加工的能力非常差,一个完整的物体往往需要把它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去理解,他们没有整体的概念,只能从各个部分信息即时的加工,所以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等思维方面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过程。这使得研究者无法完全理解自闭症患者脑中的世界,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与正常人的思维和情感交流永远都不是畅通无阻的。

  三、其他特色方法收效甚微。例如,在治疗学习障碍儿童上非常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该方法创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以及职业医生吉恩?阿雷斯女士。吉恩?阿雷斯本人对自己刨立的这种方法能否从根本上帮助孤蚀症儿童持怀疑态度,其理论观点如下:

  1.孤独症障碍可以解释为是部分感觉材料加工障碍的结果。一些感觉印象(如:压力以及味觉的感受)没能得到足够的加工处理,而对另一些刺激效应(如:触摸以及听觉感受)则可能有过度敏感的反应。孤独症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可能无法在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

  2.通过身体的平衡器官以及通过皮肤、肌肉或者关节传输的刺激信号不能到达知觉系统,正是由于这种感知系统的障碍,所以孤独症儿童缺乏建立“我”概念的前提条件,更无法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我想做…”这一系统。

  3.从训练治疗这个角度出发,赞同有意识地让孤独症孩子得到更多的感觉印象,从而改善他们对感觉材料加工及与此相适应的反应和行动能力。

  该治疗方法的核心是:尽可能避免那些过度刺激孤独症儿童感觉系统中敏感部位的信息,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出现对患儿的任何强迫,应该使治疗成为患儿能够接受的活动,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刺激孤独症儿童感觉系统中迟钝的部位,以便能唤醒与此相适应的反应能力。只有促使孤独症儿童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刺激,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治疗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效果。

  治疗师在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的指导上要求家长:制定能够实现的培养训练孩子的计划,及时发现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注意孩子受到过度要求时发出抗拒性信号,避免惩罚孩子,及时表扬鼓励 "好的方面",不要过分介意孩子 “不好的方面”。

  但是研究者发现感觉统合方法在其理论基础方面有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它在如何挖掘孤独症儿童现有的发展可能性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至于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及成效大小还取决于它对孤独症儿童障碍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

转自http://heal.cpst.net.cn/xlgw/zwbl/2009_11/25742189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23:21 , Processed in 0.07555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