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5-4 17:54:1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解释的是,“水勇”所乘坐的“马”是一个充了气的猪皮筏子。他一手拿着火绳手枪,另一只手里的三叉戟上套有铁环,他就是通过摇晃三叉戟所发出的声音来吓唬“蛮夷”。水勇的身上穿着普通中式服装,裤腿卷到了大腿之上(图①)。
从插图来看,坐在猪皮筏子上的年轻人,除了梳有一条辫子外,其帽子式样、穿着打扮,以及手中所拿的武器,几乎没有一样能符合清军水勇的特点。就连他所乘坐的猪皮筏子,形状像是一个充气的猪膀胱,被说成是水勇的运载工具,恐怕也是一种误解。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中国人十分罕见,因此少数几个来到伦敦的中国人往往会被当作猴子一般,带到海德公园角的唐人馆作为活展品,供人仔细端详。1845年11月8日的《伦敦新闻画报》有以下的报道:
在伦敦奈茨布里奇(即海德公园角)举办的“唐人馆”里来了一对很有趣的陈列品,即“阿兴”和“阿友”这两位中国青年。他们大约是在八个月之前乘坐“英格尔伍德号”轮船到达利物浦的。那条船的船长不幸在那次航行过程中去世。人们相信那位船长原本是为了想让这两位青年在英国受教育,并最终通过他们跟中国人进行谈判,从而使自己也能获得好处。他俩此前一直住在利物浦,直到本次中国展览馆的主办人兰登先生最近安排他俩在伦敦暂时居住了下来。他俩都非常聪明,并且都受过良好的中文教育。由于都是出生于小商人家庭,他们跟广州的上流社会也保持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目前他俩的英语已经讲得差强人意(图②)。
顺便说一句,郭亚成和陈亚裔这两个名字至今仍未被列入任何一本有关中国留学史的论著之中。
■伦敦世博会
开幕式上的中国嘉宾
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以显示处于工业革命巅峰状态的英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雄厚实力。这通常被认为是首届世博会。这次博览会的重点在于展示英国在工业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这次世博会的14000件展品为后来英国两个著名的博物馆,即1852年成立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1853年成立的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维多利亚女王的邀请,有十几个国家积极参与了这次博览会。大清政府并不在这些受邀国家之列,但是在表现博览会开幕式的那张油画中却分明有一位身穿朝服的满清官员在场(图③),而且还有一位英国画家专门为这位名叫“希生”的受邀嘉宾画了一张肖像画(图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伦敦新闻画报》上的两篇文章(1847年5月1日,第261号,第284页;1848年4月1日,第310号,第220、222页)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这件事跟“耆英号”兵船远航英国有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军领教了英军的“船坚炮利”,于是在战后用经过改进的新式兵船更换了在战争中被证明是操作笨拙、行驶迟缓的旧式兵船。英军方面千方百计想要了解这些新式兵船的秘密所在,有几位英国人经过各种艰难曲折,乔装打扮混入了广州城,买通了一位当地的官员,以后者的名义买下了一艘相当于最高等级新式兵船的平底帆船,并将其秘密地运到了香港。大清律法严禁将中国船只售予外国人和擅自驶出公海,违者问斩。
这艘被命名为“耆英号”的大船载重量在700吨至800吨之间,船体长160英尺,宽33英尺,船舱深度为16英尺。它是用最好的楠木建造的,船板靠楔子和榫子来固定,而非用肋骨将它们钉在一起。船上有三根用铁木制成的桅杆,主桅杆是一根巨大的木柱,高达90英尺,木柱底部与甲板连接处的周长有10英尺。船上的帆用的是厚实的编席,用一根粗大的、用藤条编织起来的绳子来升降,主帆几乎重达9吨。船上携带三个巨大的船锚,船舵重达7吨以上,可以由位于艉楼上的两个轱辘随时吊起来。
1846年12月6日上午,“耆英号”在欢送的礼炮声中从香港出发,驶向公海。船上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还有名义上作为船主的那位满清前官员。这位名叫希生的“广东老爷”后来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开幕式上被奉为上宾,并且在众多介绍世博会历史的文章中被视为神秘人物,但是笔者以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出卖了国家利益。
“耆英号”原来计划直航伦敦,但由于遇上了逆风和海流,它偏离了航向,等船员们发现时,它已经接近了美洲大陆。由于食品和饮水的短缺,船长凯利特临时决定将船驶向纽约,于是它便在一大群编队船只的陪同和礼炮声中缓缓驶入了纽约港口。由于它是第一艘跨越大洋来到新大陆的中国船,所以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好奇心。在纽约短期逗留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七八千人登船参观。“耆英号”一下子就闻名遐迩,成为了头条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