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18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址----开平碉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7 10:3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录

【开平碉楼介绍】
【作用】
【分类】
【价值】
【开平碉楼的历史】
【造型】
【特点】开平碉楼楼群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文学作品】诗歌
开平碉楼交通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用】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分类】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开平碉楼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7 10:4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0:41:52 | 只看该作者
【价值】
  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开平碉楼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目前,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已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受理,列入预备清单。


【造型】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特点】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0:46:25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楼群





马降龙碉楼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 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方氏灯楼

地理位置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方氏灯楼擒贼记



  方氏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圩北面的第三山上。它建于1920年,为古宅(宅群)乡乡民及国外侨胞集资所建。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五层,标准层高三层,第四层为柱廊结构,四面悬挑,第五层是一个亭阁,顶部像一个圆锅倒盖。
  建造该碉楼的目的主要是防卫马冈土塘一带的土匪。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冈土塘是有名的土匪窝,土匪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古宅乡各村村民纷纷携手搞联防。村民们经过仔细的考察,选择了地势较高的第三山作为联防的重要据点。这里山丘高突,居高临下,可以环顾四周,易于防守。但树木较少,目标容易暴露,因而很多村民建议在山上建一座坚固的碉楼。然而建楼需要大量的资金,怎么办呢?经过商议,决定通过村民和海外侨胞集资的方式解决。由于资金到位迅速,村民行动快,1920年2月就动工建楼。一座五层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仅用八个月就竣工了。
  碉楼建成后,楼里有十多名团防员队员长期驻守,他们配有当时较先进的枪械,有七九枪,"毛瑟"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后来又在第一层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一盏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由于集资人多为方姓,楼上又设置有探照灯,因而该碉楼被称为"方氏灯楼"。当地人形象地说此探照灯"好犀利",灯光射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书读报,照到附近的小鸡,小鸡都晕倒。如有土匪来打劫,守卫的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打锣或鸣枪通知邻近的村民提高警惕或采取反击行动。
  团防队负责打更、巡逻,还给乡民看守地里的庄稼,与乡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乡人也经常送一些食物给他们,如大米、番薯、大豆等。
  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天色昏暗,宅群乡周围一片寂静。人们大多关门呆在家里,以为平淡的一天又快过去了。负责巡逻宅群一带的十多个队员像往常一样聚集在灯楼里。忽然,放哨的队员发现北面的山脚下,有五六条黑影在慢慢移动。该队员马上示意同伴打亮探照灯。呵,那伙人头上戴着斗笠,肩上似乎挑着很重的东西,一脚深一脚浅地朝塘口圩方向走去,还不时地回头望望。"莫非又是土塘那一帮狗贼?"警觉的队员立即喝令他们停下来,接着几个人拿武器冲了下来。然而那伙人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仍然若无其事地走自己的路。
  "干什么的?"队员上前盘问。
  "刚收割完稻谷。"
  "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收割?搜查!"
  那一帮人慌了,急忙把其中一只箩翻倒过来,"哗哗啦啦",原来箩面上放的是稻谷,底下却全是打仗的"家伙"。
  "不许动!"队员们早有防备,哪里容得他们反抗,立即把枪对准了他们的脑袋。队员们命令他们把所有的东西挑上灯楼,听候审问。
  原来,这一帮人真的是土塘的土匪,准备趁着刚下完大雨的大好时机,到塘口圩的一户富裕人家抢劫。因为要经过方氏灯楼,他们担心全副武装,会被灯楼的团防发现,于是在塘口四九偷割了稻谷,把枪支盖住,打扮成农民,想瞒天过海,谁知还是栽在警觉的团防队员的手下。后来,队员们严惩了这些土匪,并把稻谷退还给被盗的农民。
  以后,土匪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方氏灯楼一直为确保宅群一带乡民的安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7 10:51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48:0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开平碉楼门票信息:
  ① 景区开放时间:8:30—17:30
  ② 儿童票:身高1.2米—1.5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③ 预订老年票、军官票须凭证购买.65-69岁老人半价,70岁以上老人免费
  ④套票有效期:
  套票在4个景点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取票,所有套票有效期是3天,包括取票日在内,三个工作日有效,超过3天,套票将不再适用。单独门票,只限当天有效。
  开平碉楼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文学作品】

  
诗歌
开平碉楼
  文/爱莉
  她们是我眼中的西洋美眷,
  散落在开平的蕉园稻田。
  天生丽质,挺拔而高傲,
  望着过往人群,浅浅的笑。
  她们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
  不经意间留给后世的念想。
  一砖一石,沿水路捎回家乡,
  在开平的田埂落地生根。
  她们都有一段传奇的身世。
  你可以在线装书发黄的扉页上揣摩,
  但永远不会知道隐匿于其中的秘密。
  最富遐想的那页,早被有心地撕去。
  岁月只会增添她们的古韵风情,
  斑驳的墙,散发陈年的熏香。
  楼前的青草,楼后的萝藤,
  在岭南明媚的初秋裙裾飞扬。
  那出衣锦还乡的大戏早已结束,
  盗匪归隐于民间的渔塘农舍。
  她们还在燃烧的夕阳下频频谢幕,
  多少黄昏的欲念,被再三点起。

开平碉楼交通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市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 325 国道横贯全境地,从广州乘坐客车或自驾车到开平车程约 1 小时 20 分。国家一级口岸——三埠港每天有 2 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的, 4 小时可达目的地,开平至香港:每天 13 : 30 开出。 广东省汽车站(广州火车站旁)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 6 : 30 ,尾班:晚上 7 : 30 ,每隔 35 分钟一班; 广州中山八路汽车站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 6 : 30 ,尾班:晚上 8 : 30 ,每隔 35 分钟一班。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8 22:49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52:44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当年的繁华处在今日巨大的断裂期里,而吸引我们的,恰是它们在巨大原野里突兀拔起的孤独状态,在小国寡民的村庄里,鸡鸭环绕的平庸里,让人产生一种的超现实感。
  早上7点我们驱车从广州前往开平(约二小时)。穿越江河池塘、村野丘陵,驶向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距广州市 130 公里的地方。车一进开平,迎面而来的是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江。开平人临水而居,水路四通发达,可直接入海,至香港,乃至欧美各国。在这个目前居住人口不过 69 万的地方,旅居海外的华侨却有 75万人,分布在 67个国家和地区。不到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还矗立着1800多座建立于清末、民国时代的碉楼。它们和身边那些现代的方方正正的民居交织在一起,便如同在广州打扮入时的人潮中,行走着几位穿中式长衫、戴西式凉帽的老者。



特立独行的开平碉楼
  碉楼并非开平特有,而开平碉楼却绝对与众不同。
  早在汉代,中原出现的望楼,就是具有警戒、避难、储物等功能的一种碉楼。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防御体系,叫做碉楼民居,也就是《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着四川羌族“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邛笼”也是碉楼的一种。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也可视为碉房中的巨制。
  开平碉楼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是毫无规则的中西合璧。碉楼的下面完全是碉堡造型,四方的笔直的扶摇而上。而在笔直的简约之上,才是繁复的造型。像一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在超越周围的阴霾之后,再释放树冠。就是在这个“冠”上,巴罗克式的、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拜占庭的种种风格争奇斗艳。
  开平碉楼绝大多数是单体建筑,不与院落相连,脚下便是田野或者荒地了。然而说起碉楼,却不能不提几乎与之相伴而行的“庐”。当地人称中西合璧的别墅为庐。庐通常是两三层高,带有院落,也有不同程度的防御功能。碉楼主人通常还会在村子里拥有一个庐,比较安全的时候,全家人会住在庐里。然而碉楼里也是吃喝用度一应俱全。水给开平带来繁盛也带来灾难,年年台风登陆、洪水泛滥,总有几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人们要躲到碉楼里避水。这也是很多碉楼每层都设有厨房的原因,淹了下面几层,上面仍旧能开火。侨乡人民的富裕也引来了沿海的海盗和周边的土匪,上世纪20年代后期正值最动乱的时候,匪患成灾。碉楼是对抗匪患的强大武器,《开平县志》卷二十三写道:“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在侨民荣归故里之后,一家人斥巨资造一碉楼又是炫耀财富的方式。

立园是最大手笔
  立园是华侨归乡建房的最大手笔。在立园,碉楼和庐都圈在巨大的院子里,亭台楼榭花园鸟笼一应俱全。这是我们在开平见过的唯一一个处于整体规划中的特例。从正门内进,沿专门开凿的私家运河回廊西行约100米,便进入别墅区,有别墅六幢,是分别给谢家诸人居住的。虽然是别墅,防卫设施却不马虎。大门是三层钢门,用的从德国进口的三厘米厚防弹钢板,窗也是三层,最外是铁板一块,中间是栅栏,内里一层就带了装饰。为保安全,在别墅区建了立园中唯一的一座碉楼--乐天楼,高楼厚墙、窄窗铁门,这是碉楼的典型特征。只是这楼下还秘密挖了条地道,直通运河边,以备楼将不守时,谢氏族人可以逃之夭夭。
  立园是当地的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年,于1936年初步建成的,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谢氏一族先后赴美避难,从此人去园空。现在看上去新鲜堂皇,是因为近年来政府修葺的缘故。有人说这样不修旧如旧,是破坏文物固有的遗韵。我却宁可一边赏玩这鲜活的庄园,一边想象在八十年前,人们在黄墙绿荫之下惬意的生活。立园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一般人先看的是新鲜有趣。
  据说立园得名于“本立道成”,又说是随园主谢维立先生的名讳而起,也有十年立树,百年立人的愿望。

自立村碉楼群
  出了立园,驾车直奔不远处的自立村。自立村据说是碉楼最为集中的村落。有九楼(碉楼)六庐,但只有两座碉楼开放可供参观,一座是铭石楼,另一座是云幻楼;其余的大门紧闭,一把大锁挡住了所有窥探的目光。问询乡里,原来楼主们都早已迁居海外了,铭石云幻两座是楼主的后人们和政府签了代管协议允诺参观的。整个村子的人都搬走了,如同空城。
  从村口踩着青石板路,直达铭石楼下。楼主方润之先生在美国以经营杂货铺起家,楼上悬挂的照片中有一幅新人和花童的照片,想当年国人中有几位曾行此西式婚礼呢?墙上满是三个女儿浓妆淡抹的照片,巧笑依然。脸是丰润古雅的脸,身上、神情上却尽是洋派的。楼顶竟是一个爱奥立克立柱加中式琉璃顶的六角亭子,顿时让我想起十八世纪风行欧洲庭院的中国亭子来。周围没有遮挡,四处旷野,楼顶的风异常嚣张。
  每个碉楼都根据主人的审美不同而情趣各异,但大体形状却又非常雷同。所有的碉楼都不止一道门,讲究一点的外面是个大铁门,里面是防子弹钢版,里面再是个木门。直筒楼顶着冠,每层四面都开着长方形一尺宽一尺半长左右的小小铁窗,铁窗也要两层,一层铁板或者钢板,一层铁柱。平时开了钢板,光便跃过铁柱透进来,因为光影对比异常突出,人们总能在这些老宅子里找到时光倒流的感觉。
  楼顶的四角有射击平台,向外挑出尺许,下面开了枪眼,远远看去如同檐下的燕子筑的巢,得名为燕子窝。“燕子窝”腾空,对前、对下都开着枪孔,可以对碉楼四周形成全方位的控制。
  站在楼下望着一座座碉楼矗立在绿色的田野上,有游客在楼顶高谈阔论,远远的随风传来竟是异常的清楚。许多年前楼上主人和宾客们也是常常高谈阔论着的吧,品着洋酒,屋角的留声机又在放着粤剧唱片……这便是近代的中国侨乡了。
  另一座云幻楼是此村最早的碉楼,比铭石楼小得多。楼主早年是位教书先生,后到新加坡发展事业,只留正室居住在此。进楼时,恰逢整点,一楼厅中的座钟准时响起。旁边的旅游团正在称赞那钟的质量时,我却不由得心中一阵悲凉。就算丈夫厚待,购置满屋的华丽家具,儿子孝顺,千里迢迢运来德国的水银大镜,又怎能填补妇人睹物思人的寂寞。登到顶楼,见摆着一张书桌,上面翻开的是一本民国的数学课本,“牛3头,马7头,共运某工厂之货,5日可尽。若仅用马5头,则须12日。问若用牛2头,须几日运完”。

古镇—赤坎
  车行20分钟就到了赤坎镇。这是一座有350多年历史的侨乡古镇。一条快要干枯的河从镇前趟过,几艘小船废弃在岸边。沿河风景非常气派,一排粉、黄色的骑楼一字展开。通常是两三层高,传统的“金”字瓦顶很是整齐。这个古镇虽然没了以前的繁荣,但人们仍然静静生活在几十年前的老建筑里。楼上起居,楼下铺面和饭庄,被称为风情街。
  赤坎的饮食以黄鳝煲和豆腐角著名,找了个饭店吃午饭,店家沿着河边撑了几把大伞。家住赤坎的司机此时打开了话匣子。那时这里因为水运便利,是连接香港和广州的枢纽,被造就成繁华的商业中心;而现在的枯水季节,连鱼都没一条。据说这里受海外影响很深,曾发明一种土产三明治:桌上摆大盘生菜叶,吃的时候选一片,包上肉片一卷,便做成了三明治。
  风情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1925年的司徒氏图书馆和1931年落成的关族图书馆。一个立于堤东,一个据于堤西,高高耸起的尖顶钟楼高于其他建筑,异常醒目。司徒氏和关氏是开平地区的两大宗族,各自比谁的图书馆造得好,更能造福乡里。到了整点,两座图书馆上的大钟会同时响起,好像经历百年风雨,仍在比试一般。
  两个图书馆着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馆里至今四壁都贴满了本族华侨在海外的风光历史,以及对乡里贡献。两个图书馆院子里都有两颗龙杉,盘旋而上,果真如同巨龙,惟妙惟肖。只是关族图书馆的龙杉比司徒氏图书馆的小了许多。司徒氏图书馆的管理员指点我们最佳的拍摄角度,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拍下这棵欲冲云霄的大树。两个图书馆至今都开着,有一些杂志,还有老者伏案认真地研究着什么。

马降龙碉楼群
  
        百合镇马降龙村的碉楼群很有名。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了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63年、1965年、1968年开平连续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开平第一楼—蚬冈镇—锦江里碉楼群

       蚬冈镇锦江里,碉楼前是一排长长的庐,已经十分陈旧了,村民们还晒阳光悠闲地生活着,庐前的空地上晒着粮食。村后杂草竹林当中,掩映着三栋碉楼。其中有村民合资的锦江楼,和享有“开平第一楼”美誉的瑞石楼。
  瑞石楼占地92平方米,高9层25米,在开平现存的碉楼中最高,也最为精致的一个。每层楼的边角所雕刻着的繁复花纹,却看不出什么逻辑。其中一层左侧雕花中有梅花和类似埃及法老头像的造型,右边并不与左边对称,上面是个不中不西的狮子头,下面是个中式花篮。
  五层到九层,如同层层绽开的烟花,目不暇接。五层墙体上有仿罗马拱券,四周的托柱让人想起了希腊神殿。六层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在柱形楼体之上,远远望去犹如镂空雕花。七层是平台,四角有穹隆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楼名匾额放在七层上部正中的位置,“瑞石楼”三大字出自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大师之手。
  从楼下仰望,因为第七层的突出,第八、九层被遮掩,显得异常神秘。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是小凉亭的穹隆顶。种种繁花的堆砌中,巧然生出了一种威严的秩序。我想那是得益于空旷的天空有着博大的胸怀,如果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这繁琐便是累赘了。

被遗忘的村落
  从锦江里出来,直奔灵源乡的加拿大村。楼都只有两三层高,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灰砖白线,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小别墅都带个院子,有的院子里还盛开着粉红色花朵,全村都通了自来水,有些管道还在滴滴答答地漏着水,似乎主人只是出门办事去了,并未走远。
  然而,四周是异常的静。没有人生活的嘈杂气息。一户挨着一户,门上都有一个木制说明牌,大致说这些建筑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因为日晒雨淋,那文字早已经模糊了。探头张望,还能看见一些别墅中的木质桌椅。
  我们找到了这个村子里的唯一住户,关伯。其实这个村子的人都姓关,都是近亲,全部移民去了加拿大。
  关伯一个人带着亲戚的集体托付,守着加拿大村。他说,以前房子的主人还会隔几年回来祭祖,小住几天。而这几年,随着年长的一辈年岁已高,已经六、七年没人回来过了。随着这一代人的老去,思乡之情已经不能无端长在下一代人的心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22:58:59 | 只看该作者
开平各碉楼群


中文词条名:自立村碉楼群
英文词条名:
自立村碉楼群



自力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 12 公里 ,是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这里的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
该村现存 15 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 1917 年)、养闲别墅( 1919 年)、球安居庐( 1920 年)、云幻楼( 1921 年)、居安楼( 1922 年)、耀光别墅( 1923 年)、竹林楼( 1924 年)、振安楼( 1924 年)、铭石楼( 1925 年)、安庐( 1926 年)、逸农楼( 1929 年)、叶生居庐( 1930 年)、官生居庐( 1934 年)、澜生居庐( 1935 年)、湛庐( 1948 年)。 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 6 层,首层为厅房, 2 ~ 4 层为居室,第 5 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 6 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马降龙碉楼群

概况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了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63年、1965年、1968年开平连续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推荐线路
阳江温泉、马降龙碉楼群、黄鳝饭二天
  行程摘要
  第一天:
  早上乘车前往最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开平碉楼与村落”——马降龙碉楼群参观。马降龙碉楼群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水,村中建于20世纪初、至今保存完好的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像一串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林修竹间。身临其境,空气清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令人有置身桃源仙境之感。午餐品尝特色黄鳝饭。
  下午前往清山秀色、环境优雅的阳江温泉度假村。温泉区的大、中、小露天温泉浴池60余个,泉区设计独特,拥有“汤、泉、湖”三个系列,“一瀑、三湖、六泉、八汤”组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日式温泉理疗区。游玩设有人造海浪、超高刺激滑道、冰泉瀑布区、十多种儿童戏水项目的大型水上乐园,于园内享受温泉浴。晚上入住温泉区。
  第二天:
  早餐后于温泉内自由活动,也可继续泡温泉,或自费选择酒店的康体娱乐项目:桌球、麻将、乒乓球、网球等。于酒店用午餐(阳江特色餐)后返回广州,结束愉快旅程。
  备注:
  1、酒店:特惠贵宾B团入住五星级阳江温泉度假村附楼;贵宾团入住:五星级阳江温泉度假村主楼;超级贵宾团与顶级贵宾团入住:五星级阳江温泉度假村别墅。
  2、用餐:共二正一早,晚餐自理。
  3、门票:含景点首道门票,无限次温泉,园中园门票须自理。

锦江里碉楼群  

  锦江里隶属开平市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 22 公里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 1875-1908 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 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 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 6 米 高。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 3 座碉楼。
  民国七年(公元 1918 年),村民集资兴建在村后中部兴建了锦江楼。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楼高 5 层 17.36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是防御性显著的碉楼。



  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 1923-1925 年),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回乡兴建了瑞石楼。瑞石楼位于锦江楼的东侧,坐落在村落民居的主轴线上,是典型的居楼式碉楼。瑞石楼是由黄璧秀在香港谋生、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的,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总投资 3 万港元。该楼以黄璧秀的字号“瑞石”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瑞石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 9 层 25 米 。室内布置也受到西方生活的较大影响。第 1 层是客厅,第 2 至 6 层每层都配备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和家具。第 6 层外部为柱廊,第 7 层为平台,平台四角各伸出一个了望、防卫用的圆形塔楼,南北面则以巴罗克风格的山花和中国园林景窗相结合,第 8 层内部放置祖先神龛,该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为家人祭祖的精神空间所在,室外则是一周观景平台,第 9 层是堡垒式的了望塔,整体建筑呈现出中世纪意大利城堡风格。瑞石楼在立面上运用西洋式窗楣线脚、柱廊造型,大量的灰塑图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福、禄、喜、寿等内容,在西洋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楼内家具形式与陈设表现出十足的传统格调,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柜,柚木的屏风,坤甸木的楼梯、窗户等,用材讲究,做工精致,格调高雅。特别是用篆、隶、行、草、楷等多种中国书法刻写的屏联,更具中国传统风韵。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美誉。
  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 年),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的黄峰秀在家乡兴建了升峰楼。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该楼高 7 层 12.34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是典型的居楼。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8 23:00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28:58 | 只看该作者
开平市蚬冈镇

乡镇概况

  蚬冈镇位于开平市西南部,距开平市区26公里,东邻台山市白沙镇, 南接赤水镇、金鸡镇两镇,西与恩平市君堂镇交界,北临锦汀洞。总面积78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141个村民小组,2002年全镇人口19815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41000人。蚬冈镇镇内多小山,形同蚬壳,故名。

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驿站。清代时属得行郡,1912年--1949年属五区,1950--1954年先后属三区、四区,1955年设蚬冈区,1956午撤区设乡,分属春一、至德、风洞等乡,1957年与赤水、东山、金鸡合置赤水人民公社,1960年分出蚬冈人民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

行政区域
蚬冈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2.l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0亩,其中水田18000亩,旱地5000亩,山地面积42000亩。辖横石、 蚬北、东和、坎田、长乐、西南、蚬南、七联、南联、红星、虾洞、风光、春一、春山共14个农村村委会,1个圩镇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815人。

自然环境
蚬冈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季风明显,无霜期长。由于雨水调匀,春旱较早。 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2100毫米。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 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开平碉楼150多座,其中坐落于锦江里的瑞石楼号称“碉楼之王”, 为开平碉楼之最,楼高九层,建筑于上世纪初,设计完美,融合中西建筑文化于一体,极具特色,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交通能源
蚬冈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距开平市区26公里,距325国道3公里,两条4车道一级公路贯穿全镇,镇通各村委会道路全部实现水泥化。水路由蚬冈圩河段经潭江直抵三埠港口,镇内有一码头,可通行500吨轮船。通讯设备完善,全镇实现电话程控化,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每一角落,有线电视实现了光纤网路传输。镇内能源供应充裕,水、电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大型工业项目开发的需要。

圩镇建设
蚬冈镇政府驻在蚬冈圩,圩镇环境优美。基建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环保等机构健全,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完善,2000年被江门市委、 市政府评为村镇规划建设“五邑杯”达标二等奖。镇区沿驿水河两岸建设,逐步向新合山桥公路两旁延伸,北岸为旧区,南岸为新区,两岸是蚬冈镇的主要商住、商贸、文化、卫生区三现在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2000多人。

工业生产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843.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0431万元,农业产值6412.1万元。主要民营企业有珠江烫金工艺有限公司、向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文一喷砂厂、合信钢具厂、广亨海棉厂等。主要外资企业有百勤制衣有限公司、新雄辉制衣有限公司、台湾嘉友农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

农业生产
蚬冈镇地貌属丘陵,以水稻种植为主,其他经济项目主要有玉米、甘蔗、番薯、大头菜、三鸟等。较大的农业项目有:嘉友农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由台湾商人投资150万美元,租赁1400多亩山地、旱地开发种植槟榔,并准备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与镇海国营林场合作开发股份林20000多亩; 引进外地老板发展水果基地,种植各类优质水果16000多亩,发展种桑养蚕基地1000多亩,开挖鱼塘2000多亩等。

人文发展
全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镇内有市办开平三中、 镇办蚬冈中学和小学17所,另有学前班、幼稚园等,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群众文化生活有排球、乒乓球、篮球、舞狮、锣鼓八音、琴棋书画、戏曲弹唱等,在圩镇建有,仲安体育场,举办排篮球比赛、文艺、杂技等表演。医疗保健设施有医院1家,计生服务所1家,卫生站15间。

碉楼村落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去年6月28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开平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一块响亮招牌。今年1-11月,开平全市共接待旅客283万人次,增长37.64%;实现旅游总收入14.49亿元,增长47.45%。目前,该市在坚持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优先”、“保护为主”前提下,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档次,利用江澳“世界文化遗产两日游”启动的机会,与江门蒲葵高尔夫球场,恩平温泉相结合,形成“高尔夫—碉楼—温泉”旅游线路,增强旅游线路的吸引力;结合开平碉楼、风土民情,组织开发一批有开平特色的旅游产品,全方位、多形式加强对旅游线路的宣传推介,使开平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赤坎古镇  



一。广东江门历史人文名镇——赤坎古镇
  赤坎古镇位于江门市辖下的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全镇,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是著名的侨乡。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璧。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上体验似乎尚停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古镇上也有碉楼,而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侨乡一绝,已被省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威尼斯水城:赤坎
   二。广东湛江市赤坎区-----千年商埠赤坎古渡口寻迹
    这十处踏跺式渡头遗址,分别位于湛江市晨光小学至井街口。1至4号码头西起晨光小学至大通街与平安街交接处,全长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码头,故称古老渡街。该段码头包括晨光小学大门、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狭窄弯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级;5至10号码头则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级、染房街、东兴街、水仙街、南兴街(旧称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级,尽处有一井(已弃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为完整的渡头遗址,甚至当年船只系缆的石墩尚在。
  
赤坎五大会馆遗址

  会馆是旧时同乡人士在外地都会、商埠所设立的馆舍,是供同乡聚会、议事和寄宿的场所。赤坎原为古港埠,清康熙年间废除海禁后,素有航海经商习惯的福建船商载货来赤坎埠贸易,与土民相得,陆续招集同乡来此经营。因闽人引聚渐多,集居一处,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与外地商贸往来,福建人开其先河,继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绅贾接踵而至,地方渐旺。随着商贸的发展,清朝年间先后建造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闽浙会馆、雷阳会馆和广府会馆。
  
开拓者奉祀的古祠庙

  赤坎的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常常苦于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只好将其寄托于冥冥神灵。由于古商埠的发展,赤坎的庙宇也随之香火兴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儒、佛、道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义,祠庙里所供奉的神灵多种多样。赤坎较为闻名的古祠庙有水仙庙、白马庙、关帝庙、双宗庙、康公庙、妈祖庙等等。
  
赤坎寸金桥抗法事迹

  寸金桥,坐落于湛江市赤坎城区西侧的文章河上,1925年,遂溪麻章绅民为纪念抗法斗争另建石桥,改名“寸金桥”,取“寸土寸金”之意。寸金桥白石雕栏上,饰有33个本地传统的石狗雕塑,象征守护领土;桥两侧大理石上“寸金桥”字,为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所题。桥北主体广场立有大型浮雕,无声地叙述着湛江人民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历史。浮雕背后,刻有当年抗法简史与董必武、郭沫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视察湛江时所题的诗句手迹。
  
赤坎电影街独特的建筑风格


赤坎为古埠,前后经历过宋、元、明、清以及法国殖民统治和民国时期,每个时代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历史的印记。赤坎的各种旧建筑,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民国风格、甚至前苏联风格的都有,简直就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赤坎除了五大会馆那典型的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外,在大通街、中兴街一带,许多旧时客商的宅第、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的厢房天井布局严谨,屋檐桁梁结构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驳可辨,集中体现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点。这些楼房虽然经过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风韵不减。该镇的堤西路,更是因为绵延300多米的骑楼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骑楼而深得影视界人士青睐,认为这里具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广州、旧香港的韵味,被称之为“电影街”。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9 13:30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33:38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相关信息


碉楼群落背后的深度蕴涵


碉楼不仅是江门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甚至是全世界的骄傲。

“碉楼不就是我们在路边看到的那些‘土楼’吗?它也能申遗?”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诧异地提出这样的疑问。确实,“无碉楼不成村”,在开平城乡,仅现存的碉楼就有1833座,散落在3060个村落中,真可谓星罗棋布,满目皆是。一个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忽然有了价值,而且是世界级的价值,这,也确实难让人不质疑。

显 “深闺少女”终出阁

申遗的提议最早是由一些外来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开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继烨告诉记者:“当时别说是一般群众,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和专家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都有不同的看法;后来我们请国外的专家来看,每来一个专家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我们申遗的信心就是这样一点点坚定起来的;2001年2月,开平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我1996年第一次看到了碉楼。”国内第一个从华侨历史、华侨文化角度研究碉楼的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对自己初见碉楼时的感受记忆犹新,“我太震惊了,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突然看到这种明显带有西方色彩的建筑群出现,而且这么精美,它吸引我不断追究建筑背后的文化现象。”

碉楼与村落同样给有关世遗专家带来震撼。有一位世遗专家第一次看到碉楼后就表示,“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所看到的这些建筑是独一无二的。我访华这么多次,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当地人走出去,走到西方,把西方的一些文化带回到他们的家乡。”他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在于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味——中西文化是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而不是单一的对抗关系。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价值,它的价值至今仍在不断发掘的过程中。“人们以前一直从近代侨乡建筑的角度研究碉楼,现在碉楼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且是多学科研究对象,需要运用建筑学、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来研究。”张国雄说。

寻 碉楼的“世遗”因子

5月16日,在通往锦江里村落的长满青草的田间小路上,几头水牛在悠闲地吃草,其身旁是正在拔节的青青禾苗,一带绿水,身后是绿树掩映的碉楼一角。一头水牛和记者对视片刻,忽然把头一低,奋蹄向记者顶来。听完记者讲述这惊险的一幕,张国雄点评道:“这就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在这里,西方文化与农耕文化自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特有的魅力。”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此时的开平社会治安混乱,土匪猖獗,同时由于地势低洼,三江汇流,洪涝灾害频生,当地民众有防匪防洪的特殊要求;开平又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制定的《排华法案》使众多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华侨成为建设开平碉楼与村落最积极的力量;加上开平自古以来就是建筑之乡,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上述几种因素重合在一起,造就开平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独特的建筑群落。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有6条,符合其中1条就具备申报条件,而开平碉楼与村落符合4条标准,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是:没有相同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建筑形态。开平碉楼与村落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为已经消逝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对中国近代建筑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成为人类居住的杰出范例,容易毁损,不可再生,这一切都使其具备申遗资格。

探 价值背后的价值

走进碉楼与村落,村前水塘、村口榕树、四周的竹林、村后的碉楼,这些构成了开平村落特有的优美共性,共性中又有独特的个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人类居住的杰出典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人们公认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独特价值还有:

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近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多带被动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留存的近代建筑,是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以开平为中心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四大侨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元素在开平民间自由、大胆、和谐地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每座碉楼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

从世界遗产的角度讲,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价值。5月16日,在马降龙村,看到路边野草丛中堆放了少量建筑垃圾,开平市市长吴超平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继烨心疼不已:“这里的植被不能被破坏!赶快清走垃圾!”有人解释随后可以种草,这当即遭到了黄继烨的反对:“种得出来吗?这是长了几十年才形成的植被啊,种都种不出来啊!”

记者不止一次地回味着这个细节,开平碉楼与村落,还有多少价值是我们视而不见的?



开平碉楼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一  开平碉楼概况

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分布在全市的18个镇(办事处),以中部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冈、赤坎等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各镇(办事处)的分布情况是:三埠17座,长沙145座,沙冈71座,水井1座,月山47座,水口15座,沙塘40座,苍城28座,龙胜12座,大沙22座,马冈36座,塘口536座,赤坎200座,百合385座,蚬冈155座,金鸡19座,赤水97座,东山7座。

开平碉楼具有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更楼出于村落联防的需要,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冈、河岸,高耸挺立,成为视觉焦点,起着预警的作用。众楼建在村落后面,由全村人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建,造型封闭、简单,防卫性强。居楼也建于村后,由富有的人家独资建造,它将碉楼的两大功能结合得最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起居方便舒适,造型美观大方,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从碉楼上部造型看,可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从建筑材料和结构分,可分为石楼、三合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石楼和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建筑年代较早,早期的砖楼为砖木结构,后多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楼则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是20世纪初开始大量采用进口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结果。开平碉楼反映了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与时俱进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技术水平,成为了当地壮丽的人文景观。

二  开平碉楼旅游资源现状

以往,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哪个地方物价平而又吃得好,这个地方就有吸引力,现在不同了,哪里有名胜古迹,哪里有优秀的旅游环境,人们就往那里去。

一个优秀的旅游环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桂林、黄山等;人工环境:如城市的环境和道路绿花的开发;人造景观:如世界之窗、新圆明园等;文化古迹:如中山故居、各种寺庙等。

从以上四点来看,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开平旅游资源是在文化古迹方面占优,因为开平碉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1、三大优势

①乘申报的东风和舆论的宣传,顺理成章形成名牌效应

2000年10月,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沉睡多年的开平碉楼,再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一些国家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视察开平碉楼,指导申报工作。一些重要的宣传媒体都主动来开平采访。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申报文本已顺利通过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初选。开平碉楼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牌。

②投资较少,稍加整治便成为精品

现有的开平碉楼主要分在开平各乡村之中,自然环境优美,且大都保存完好,无需大兴土木,只要稍加点缀,就可以对外开放。

③独有资源,市场上难以形成竞争

开平碉楼是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人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见证,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独有的旅游资源,其它地方是无法替代的。

2、三大不利因素

①碉楼分散,管理较难

开平碉楼自然星状地散布在开平各乡村,有“无碉楼不成村”之说。资源的分散,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②物大量散失,有充实难度

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及人为破坏,楼内的一些当年的生活用品大量散失,要充实楼内文物有一定的难度。

③私有财产,难与当地村民达成共识

开平碉楼多为私有财产,村民小农意识较浓,很容易在利益分成上产生分歧,难与达成共识。

从交通、艺术、地区等角度分析,除了立园和南楼已开发外,下列建筑群与单个建筑都具开发潜力:塘口镇自力村,赤坎镇虾边新村(加拿大村)、福和村、中兴里、赤坎旧镇,月山镇肇龙村,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获海风采堂,百合镇雁平楼、适庐,蚬冈镇中坚楼,赤坎镇居安楼、爱善堂,塘口镇方氏灯楼。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36:05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相关信息

开平碉楼的修复概念与环境整治

开平碉楼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分枝,它是记载着开平乃至五邑地区历史发展的实物载体。保护好开平碉楼,对开平地区整体历史脉络的延续意义重大,对今后开平碉楼重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随着开平华侨历史的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平碉楼已建成多达3000多座;由于时间的变迁,到了2001年的一次普查,碉楼仅存1833座,约占40%数量的碉楼已经消失。

现在开平碉楼虽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省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将措施变成实实际际的行动,现存下来的碉楼数量还会逐步递减,碉楼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还会不断变差。长此下去,不利于开平碉楼这一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开平碉楼的影响有来自人为的和自然的两个方面,通过历史回顾和现状勘查,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找到修复开平碉楼的翔实历史依据。



一 开平碉楼历史回顾

开平碉楼从初始时期发展到如今,可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650—1900年,这一阶段所建的防盗建筑是开平碉楼的萌芽状态,这些建筑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设计简单。主要建筑有那囿故城、瑞云楼和迎龙楼等。

这些早期碉楼由于年代远久,居住功能不齐全,大多数已被村民拆楼取材而没有留存下来,现仅存下来的只有赤坎镇三门里的迎龙楼。

2、上升阶段

1900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是开平历史上匪患最严重、碉楼的防匪作用最突出的时期,现存的碉楼90%以上是这一时期所建。

碉楼内的防匪自卫武器和生活配置最完善的时期,碉楼处于兴盛阶段。

3、平稳阶段

1941年太平洋战争至1958年,在这阶段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突然中断,同时匪患逐步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匪患完全消失,开平碉楼的兴建步伐基本停顿下来,碉楼的防匪作用消失,仅起居住作用。

4、下降阶段

1958—1978年,这阶段是开平碉楼建筑受破坏的最严重时期。

因极左思潮影响和物质困难,所有的碉楼被拆去铁门、铁窗,楼内相当部分木结构被拆走。在赤水镇、金鸡镇等地区不少三合土筑成的碉楼甚至拆墙取泥用作肥料,大量的碉楼被改变成肥料仓库和粮仓,碉楼周围的活动空地基本被开垦成农田或自留地。

5、衰落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0年,在这时期内,由于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开平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大量楼主举家申请出国,剩下来的也外出谋生或在碉楼傍另建新房,现在还留在碉楼中居住的仅占极少一部分。

开平碉楼形成了十楼九空的现象,有不少碉楼至今已闲置了五、六十年。碉楼始建人基本上已成为古人,他们的后代对先辈所建的碉楼了解得不多,创业建碉楼的故事成了遥远的过去。

楼主最初离开碉楼时将碉楼托管给别人管理,经几十年的变迁,管理人不断变更,传至今日,有的甚至无人管理,变成无主的碉楼,大量楼内的布置已散失一空。

碉楼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楼外周围的耕地变成荒地,杂树和野草丛生;

碉楼周围不规范地建有大量新建筑,有的甚至与碉楼搭建在一起,破坏了碉楼原来的环境风貌,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而且还在继续无序地发展下去。





二  开平碉楼现状勘查概述

开平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缘,属南亚热带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潮湿多雨,年降雨量在1700至2400毫米之间,属于丘陵地带,但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为潭江冲积平原。

开平碉楼分布于全市。以钢筋混凝土所建造的碉楼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的冲积平原地区,而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因地制宜地用山泥筑的三合土碉楼为主,西北部的大沙镇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块状卵石建有部分的石楼,而东部月山镇、沙冈镇、水口镇则以青砖筑的碉楼为主。

开平碉楼主要损坏现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建筑方面

①地基下沉

由于早期开平碉楼基础结构设计简单,在长沙镇、百合镇等冲积平原地带的碉楼较多出现地基下沉现象,在丘陵地区也有选址不当而造成碉楼因地基下沉导至倾斜现象,如蚬岗镇1903年所建的边筹筑楼,初建时已开始倾斜,至今倾斜角度已达27度。

②楼体渗漏

由于大多数碉楼是运用水泥、钢筋和卵形石仔以及粗沙混合所建,混合比例不一,水泥浓度不足,或钢筋使用和设计不当,经长期风化,钢筋起锈、膨胀,造成碉楼顶层开裂,雨水渗漏,另外碉楼地基下沉比例不一,造成墙体受力不匀而开裂渗漏。

③风化

长期日晒雨淋引起灰雕残损,钢筋外露,铁门窗锈蚀,璧画退色,三合土墙体松落等。

④门窗缺失

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期间,实行全民大炼钢铁政策,由于小土炉练出铁质不达标准,地方出台政策几乎将所有民居铁门、铁窗等铁质构件大量拆除,投入炼铁炉,以充当产钢铁指标,造成大量碉楼铁门、铁窗缺失。

⑤白蚁蛀食

由于长期闲置,楼内木结构的门、窗、屏封、楼梯等为白蚁所蛀食。

⑥雷击

平原地带的钢筋水泥碉楼遭雷击的现象为多。

2、文化方面

开平碉楼内的文化布置,比碉楼建筑本身破坏损失得更为严重,除少数闲置了五、六十年并关上大门的碉楼还保持原状布置外,基本已空无一物。

楼内的照片、书信、族普等都被楼主逐步带出海外,大部分家具被留在国内的亲戚搬走,特别是“文革破四旧”期间相当部分碉楼内的神楼、天神、土地、对联被人为破坏。

以碉楼文化为中心的民情、习俗,随着碉楼的长期闲置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离我们越来越远。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38:52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相关信息


开平碉楼楼名及楹联文化初探

兴建于上世纪初、中叶之开平碉楼和居庐,凡数千余座,其楼、庐名号,林林总总,五彩缤纷,或隐喻希冀,或散发怀抱,或念祖怀宗,或尊贤重道,或攀亲引戚;或中庸,或自傲,或浅明,或隐晦,或典雅,或趋时,或乘巧,或持重……

开平现存的碉楼与居庐,除个别“无字楼”外,基本都冠有属于自己的名号。这些碉楼侨居,除楼名的文字记录外还有不少对联,如民国期间有开平第一楼之称的“瑞石楼”里外就配有十多副对联。这些楼名及与之匹配、并存的数百副对联,更如同一张张定格于上世纪的历史存照,供人凭吊、欣赏与研究。

一  反映当时社会治安状况及人民对和平安定的诉求

根据邑乘记载,开平私人建碉楼最先者当数月山镇龙田里的“奉父楼”。从字面看来,“奉父楼”一般人都认为楼是为父而建,借楼表孝心之类。其实,在这楼名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血淋淋的往事。

根据20世纪20年代末编撰的《开平县志》卷4记载,“清初盗炽,许氏所妻,某氏被掳,子益将备金议赎,某氏语使人曰‘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是夜投崖而死,益将遵命筑楼奉父”。这个悲壮的故事,正是清末民初开平地区盗匪伤民的血证。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知,开平碉楼兴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筑楼——防贼——自保。

开平于清初设治,版图原是新会、新兴、恩平“三不管”地带,是“明代峒獠时轶”。四面环山,中如“驼驮”之不平地,水患严重,山贼海盗猖獗,按史料不完全统计,自民国初年至1930年约20年间,开平较大型的匪劫事件就达70多宗,百余人被杀,200余头耕牛被掳。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开平人,尤其是外出打工赚了钱回乡买地、建房、娶媳妇的华侨,为避兵匪,就只得“出门自扫门前雪”,以村、族、家斥资建碉楼以自保了。为了实现心愿,他们不惜花巨资在村头村尾建防卫式的碉楼(多为众人楼),或将家居建成碉楼式的住宅,并把“保安”、“平安”的愿望写在楼顶上。为此,开平村野上高耸着的碉楼群中,带“安”字号的楼名特别的多,从档案资料统计,现存带“安”字的碉楼共225座,占总数的14%。其中通过各地出现频率较高的“镇安”、“保安”、“建安”“靖安”、“联安”、“和安”等楼名,不难推断出开平碉楼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和人文背景。

马冈与塘口交界处之地名土塘,是当时出了名的贼窝,靠近土塘一带的村庄,被称为“贼佬碗头”(即菜盆),贼人无食无用时,便光顾搜掠。因此,塘口四九、卫星、龙和一带的村前防卫特别森严,兴建的碉楼也特别的多,特别坚固。

离土塘不远的卫星乡村民张培偶,12岁前往美国华盛顿为军人当厨师,50岁后回乡购置田产建了碉楼,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可是好景不长,贼人打听到张培偶生活颇为滋润,便伺机将其儿子掳去勒赎,培偶含泪变卖田产,赎回儿子后,于晚年带着全家复往加拿大谋生,几十年不敢思归。

又据史书记载,1936年6月,土塘贼匪又掳去塘口骑龙马村妇女10余人勒赎,一时搞得四周人心惶惶。鉴此,邑绅吴在民,港商黄汉光等联名请兵清剿,获胜。史载“民国十七年官军会乡勇大破土塘匪剿后,由旅港开平治安会拨款建楼以资防守”。这座碉楼便是立于马冈超仑小学山上的“镇南楼”;同时在四九筑一纪念亭以壮声威。

赤坎莲红村商人关明生,时任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1917年回乡兴建了一座5层高碉楼,取名“平安楼”。为显示家势,威慑贼人,还特请当时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为其书写“长安”二字,可见其用心良苦。

塘口镇四九村虾潮里吴朝林,居楼取名曰“中安”,为表心意,特刻了一副对联:“中原有备,安土能耕”,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如今读之,依然生出几分敬意来!

二  反映侨乡人温和纯厚的道德民风

开平人受惯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情磨难,思乡思家情感特别丰富。反映在楼名家族中,除“安”字号外,“和”字号、“家”字号、“亲”字号的楼名也司空见惯。特别是反映亲情的“慈安”、“慈乐”“厚和”、“侨安”、“远安”、“义安”、“家谐”、“仁和” “齐家”、“饮德食和”、“恋家”、“爱亲”、“叙伦”、“孙怀”、“佑康”等楼名,最能反映侨乡人当时人隔万里,两地相思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楼名,也许会使我们理出点华侨文化中人性文化的根由来,找出点华侨爱国爱乡精神长盛不衰的情结所在。

塘口镇龙和村旅美华侨陈以林于1921年归乡建了一座四层高的居楼,命名“居安”,并郑重其事地题了副门联曰:“居而求志,安以宅人”,把愿望挂在门前以明志。百合镇儒北村均安里的“双安楼”,其拟就的楹联“行道有福,与德为邻”,侨梓双方互祝互勉,盛意拳拳。

塘口虾潮村的众人楼楼名称被村人拟定为“群安楼”,其对联“群居自乐,安业同欢”,倘真能如此,那距陶渊明之“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艺”的理想桃花源相去不远矣。

有些感情含蓄的楼主,则通过借喻、隐晦手法,托楼名以表心意。如 “秩楼”、“椿元”、“椿萱”、“昆仲”、棠棣“、“寸草”、“爱吾”等等。古文中“椿萱”,喻父母;“昆仲”指兄弟;“棠棣”的“棣”也通兄弟的“弟”。“寸草”,则借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道出自己建楼报父母恩之意。此类楼名,给人以联想,更有文化味,意思更隽永。

塘口龙和村龙蟠里吴龙宇、吴龙其兄弟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居庐,取名“永福”楼,并在门前加添了对联作注脚“永久帡幪如广厦,福常宠锡在本楼”。道出自己建楼可利己利人,有杜甫“安得广厦,大庇寒士”之风,又希望新楼既立,能更得父母理解、恩宠,表达共谋幸福,永享天伦的心路。

月山镇大湾村是较典型的华侨村。村前鱼塘相隔,村后簕竹环护,村头楼式闸阁,村中近十座楼、庐各有风采,其中最显眼者当数李嘉、李常炳两家。上世纪中这两家是当地出了名的华侨,购田建楼,各尽[FSAGE]其美。村人编有民谣曰:“千家万家不及李嘉,千顷万顷不及常炳”,可知其富有程度。这两老不但楼建得美,而且别出心裁地在家里开挖了水井和地下室及外出通道。其中李嘉居楼命名为“朗照别墅”,常炳楼则书“万福咸臻”。

在这种赛美风气感染下,村中“安然别墅”、“五权庐”及村中侨居文化气味特浓,所见壁画、对联、吉祥语特多,共通的有“怀忠孝信义,喜博爱和平”;“龙图启瑞,凤纪书元”;“吉光久远,庐振书香”之类。笔者与清华大学几位学者前往采访,村人彬彬有礼,乐为启户,使我们大有昔日侨乡厚道仁风,今尚存也之感!

在赤坎虾村新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旅居加拿大的关姓华侨兴建,十多座碉楼各具风姿,其中最早前往加拿大并回乡带领村中兄弟外出闯世界的关国暖,将居楼建得如庄园一般华丽讲究,自命名为“如春楼”,道出归田享福之意。然而这位老侨领却又在门口拟了副颇带政治色彩的对联:“国光勃发,民气苏昭”;神楼联为“先代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爱国爱家之情兼而有之。

现虾村新村唯一一户常住人家,户主森叔年过花甲,忠厚老实,他早年当过兵,还乡后固守着前辈留下的“洋楼”,见证着虾村新村的兴衰。透过微弱的光线,我们发现其楼内两房门前各挂着一副由麻竹刻制的对联,乌黑油亮,用电筒一照,果然精品:“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漫不经心,深含千秋哲理;另一副是“心田留一点,世事让三分”,不错,为人处世是当有个准儿。森叔告诉笔者,这是祖宗的遗物,也是他几十年的为人准则。听此,笔者似又有所悟,森叔固守的,不仅是 “洋楼”,而是侨胞们最崇尚的忠厚老实与纯朴。

三  蕴涵碉楼背后深沉的历史文化

开平碉楼问世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碉楼是建于赤坎镇芦阳村三门里的“迎龙楼”。该楼按族谱记载,约建于明嘉靖年间,倡建者为“圣徒祖婆”;占地152平方米,红砖土木结构,墙厚93公分,楼高三层,初名“迓龙楼”。

何谓“迓龙”,村人告诉笔者,该村位于罗汉山下游,大雨降临,就山洪爆发,村人就得收拾细软,携男带女往高处逃。圣徒祖阿婆见此,变卖首饰以首倡,并发动村人集资建了“迓龙楼”。取名“迓龙”,其含意是,善待龙王,欢迎与它为友,使它莫再生洪水为害村民。事实上,“迓龙楼”建成后,天灾人祸依然不断,但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真正担当起为村民消灾避祸的壁垒的作用。

1919年,村人见楼体破烂,集资重修,拆第三层用青砖重建,并顺潮流使用新文化更名为“迎龙楼”;同时请村中有名的才子,写了首层和顶层两副对联。

顶层联曰:“迎龙卓拔,楼象巍峨”,首层联是“迎猫瑞稔,龙虎气雄”。两联似乎都不很工整,但气势不凡。可惜首层对联字迹早已脱落,最近重修,联语只能由村民回忆。一些人觉得“迎猫”一词非解,过于入俗,但当地多数人认为,“迎猫”一词印象很深,且这词是有点来头的。笔者回家翻过《康熙字典》,确有迎猫条目:“礼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治鼠保丰年,时人所愿,顺理成章。但此联也有另一说法,说这“猫”字应是个“貔“字。两种说法都有可能,都有意义。

无独有偶,在现存的碉楼中,大沙镇大塘村也有一座同名的“迎龙楼“。该楼约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楼高三层,占地20多平方米,保存较为完好,可惜楼上字迹已剥落。村中一老先生解释楼名说,大沙五村处有座状元山,龙是从山毛岗经水桶坳回状元山的。建此楼就是希望把他迎来此处,歇歇脚,显显龙气。说也奇怪,自建了迎龙楼后,该村出过几位名人,其中陈宗毓、陈孝慈均是清末民初举子,陈宗毓曾任恩平县长,陈孝慈为民初警官。

建楼之初,只有楼名而无对联,后陈宗毓回乡探亲,应托为楼写了两副对联,正门口联是“迎来门外双峰石,龙伏冈中百尺楼”,灵巧地陷用了当地名胜“双峰石”(双石顶),借喻“迎龙楼”为“百尺楼”,对联工整、贴切、浅近;后门联是“占凤门开迎瑞气,贪狼阁峙显文章”。这位县太爷,没有忘了卖文弄墨的本色,扔下了“占凤”、“贪狼”这两个书包袋,让人们去翻书,据说这两词均为星象名,为好风水位之意。“迎龙楼”两联写罢,这位老夫子意犹未尽,又给村中另一座无名碉楼(西楼)安了个名字——“继美楼”,并为这座美名楼题了联:“继晷焚膏追往哲,美人香草慕前贤”。陈宗毓改名、题联之后,为两楼增色不少,并一直被村人传为美谈。

大沙镇是开平最边远的山区镇之一,位于西水的竹莲塘村,更是山上加山。然而,在这个小山村的村后,却巍然屹立着两座石垒的碉楼,“竹莲楼”、“竹称楼”。其中“竹称楼”最为壮美。

何谓“竹称”,由于这个名称过于非解,才使我花了半天工夫穷追不舍,最后从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处寻到答案。据说,竹莲塘一带为恩平、新兴等县交界地,匪患严重,民国七年,村民自己动手,拾山石、烧石灰垒起了四层高的碉楼,落成后,该取个什么楼名?这下可难倒村民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而不决,有人提议,村中“冰壶家塾”的馆仔先生很有学问,不如请他拟个名。第二天,“竹称楼”这个名字便定下来了,一些人觉得非解,请教于先生,先生摇着头说:“古书有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竹称,乃君子楼也”。想不到山村中一座土石楼竟然冠了这么一个深奥的“雅号”。然而,就是这座碉楼,曾于1920年6月15日和1930年同是6月15日(大沙墟日)十年间,先后有过两次击溃土匪头“吴庚有”和“大眼海”企图劫村的纪录,为保卫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过大功,如今楼身上的伤痕,便是这位真君子不平凡经历的见证。

此外,赤坎镇的“南楼”也发生过七位民团壮士与日寇奋战七天七夜,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大沙镇联星村的“塘角”楼曾是1947年6月中共新兴县特派员罗明组织尖鹤人民救乡独立大队的大队部所在地;赤水镇林屋村的“惠基楼”、北溪村的“中庭楼”、东山镇长塘村的“茅坪众楼”等,均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据点,为革命作出过贡献,见证过一段不平常的往事。

四  借楼寄意,排解个人情感

三埠迳头龙溪里旅美华侨李成伦,青年时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是出了名的戏剧演员,人称“小生记”,可惜在一次演出[FSAGE]中不慎得罪了权贵,遭人迫害,幸得被一西人保护,离美返乡,后将一生积蓄在家乡建了一幢4层高的洋楼,取名“索居庐”,并配上门联曰“盘溪甚水,农圃为家”。由失宠、惊怕到落叶归根、索居闲处,心头是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于是用楼名“索居”记之,其楼联更有点“归去来兮”的情味。

塘口自力村的“云幻楼”,是我国著名铁路建筑专家方伯梁的弟弟方伯泉建的“私家碉楼”,方伯泉是个读书人,青年出外谋生,晚年回乡见祖居为两座平房,喊起贼来无处可躲,于是于民国13年将积蓄在村后购地建起了外观壮美的碉楼。方伯泉目睹时局纷乱,盗匪横行,一生中庸笃厚,不爱争强好胜的他,为碉楼取了个有点禅意的名号“云幻楼”,并在顶层天棚门口上写上横披“只谈风月”,门两侧用厚木板刻上自己亲拟的门联:“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不愧为夫子襟怀才子笔也。

在塘口四九村西角坊闸口正对村头,屹立着一座带小庭院的居庐,名为“翰苑”,对联是“翰留香墨;苑发奇葩”。字体刚劲有力,名、联内容透露出几分自信和得意。细问之,此乃民国后期,开平教育界名流,县参议潘翰屏的寓所。听说他教出好多个得意门生,都进了官界,于是他在当地算是有身份有影响的人物。难怪楼名要取主人名并配一“苑”字以示其大了。哎,名如其人,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古今概然!

五  荟萃丰富多彩的楼庐命名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归乡建楼颇成风气,比美之风盛行。一些人通过建楼来展示财富,显示自我,或借楼舞文弄墨,显露两手,于是开平碉楼的楼名、对联文化便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了。

1、以楼主的名字作楼名,体现自我、自信

如百合镇中洞村之“焕福”、“爱仁”、蚬冈镇东和村的“焕然”,水口新风村的“溢璋”楼等,均以楼主全名为楼名。有一些楼主则觉得这样过于直接,于是在自己名字中取一字,另加一“安”或“庐”字等合成楼名,如百合茅溪古松里方守逸的“逸安寄庐”、莲溪村的周家赏的“赏安楼”、恒北里关崇远的“远安”楼和“荣庐”、“培庐”、“灏庐”、“禧庐”、“煊养园”等,概以主人名配另一字组成的楼名。以人名作楼名者约占碉楼总数的30%。

2、以众人之名或集众人之意作楼名,以示公平、团结

在侨乡开平大建碉楼的年代,也有不少的村户或个人并不是那么富有,只能集资兴建。为使大家名正言顺地享有这座楼的权益,有的便在楼名上明确化。

如塘口镇魁岗村石滩里黄荣耀独家兴建的居楼称为“私和楼”,以避免日后与人争议。塘口卫星村张容沛、张容照,张容会、张容旭四兄弟于1925年合资建了一幢居楼,由于共同合作,大家出资,故取名为“四份楼”,将内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赤坎灵源村委会的虾村新村,是出了名的财主佬村,为保护家园,1925年由旅加华侨关华德、关国安、关定俊、关涛四位富豪出资,请德国人设计,在村东头建了一座6层高的古堡式的碉楼,为记载这四位富豪的功绩,村人为这座楼定名为“四豪楼”。

此外,如群安、群秀、协群、协益、合股、合和、合益、三和、共和、同安、万福、大众、志众,昆仲等,都是众人楼普遍使用的名号。合资共用的这类碉楼,比较讲究实用,对联文字装饰较少,当然偶配有联语的则出自众人之手,质量都不错。如塘口龙和里的“合成楼”配了一副对联:“合楼颂吉,成里居仁”。大方得体,俗得来又有几分雅。塘口龙和村长安里的共和楼,东西门口都配有对联,分别是“坐为琴书显征经纬,乐在山水以观智仁”;“树色鸟声南宫北苑,墨缘书味东壁西园”。比较工整,情景相吻合,颇有点书卷味。

3、以时尚语作名、作对以示新颖、趋时

如塘口四九村虾潮里吴淀海,在民国元年建的“淀海楼”,该年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皇朝,建立国民政府,是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当时的世界大事。楼主便以“民国”为题,以“鹤顶格”的形式为碉楼配了一副对联:“民权可贵,国体光荣”,有胆有色,令人敬畏。

1915年,塘口四九村五星里的叶启焕,也以“民国”为内容,在自己的“镇庐”门口,写上了“民歌盛世,国际太平”,体现了楼主对国事、世事的期望。

月山大湾村的“五权庐”,建于民初,其时孙中山先生创立《五权宪法》,倡导民主精神,便以“五权”作楼名,确很趋时。

1935年,塘口大安里陈耀焕,陈明焕昆仲,回乡建了一座碉楼,命名为“怡怡之居”,并在东西两门口配上了两副颇合时宜的对联:“文明发达,世界维新”,“家齐物阜,国富民强”,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

当然也有一些写得更现实的。塘口冈二南芬村旅居美国华侨杨绍简,1921年回乡购地建了碉楼,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居楼建成后便取名:“止戈为武”,同时拟了一副门联“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字间” 表达自己对和平安定的见解。

4、以典故、古雅文辞作名、作对,以示学养深博

如百合镇松朗村的灯楼,命名为“三顾”楼,是否与刘备三顾草庐意思沾上边儿那就不可而知了。百合镇厚山长安里黄扬仁、黄树卓一家先后建了两幢碉楼,分别取名为“养和寄庐”、“养性寄庐”,隐喻要家人修心养性、和睦相处的家训。塘口镇一碉楼,取名“乍得人世”,很特别。楼主是否对老夫子“逝者如斯”句特有所悟?

此外还有一些楼名起得很奇特,如“咸宣楼”、“居得逸楼”、“光天化日”、“赡室就日”、“日月居楼”、“熙登春台”、“养闲别墅”、“饮德食和”“岭南寄庐”、“爱吾”、“爱得我所”、“华实东舍”、“披云耕月”、“边筹筑楼”、“六也居庐”、“未达敌楼”、“西管子楼”、“可以楼”、“存德楼”、“藏春庐”、“逊志轩”等等,五花八门,标新立异,意趣盎然。

更有甚者,塘口强亚庙东里朱箕进为自己于1915年兴建的3层居楼命名为“危庐”,使人听之不寒而栗。我百思不得其解,初时以为楼主取“安危相易”义,眼见危,转则 “安”之意;又想或者楼主取李白之“危乎高哉”句意,喻自建楼之“高”,但该楼仅二层半,此意也不成立。

带此问题,笔者最终寻到楼主80多[FSAGE]岁的儿媳妇,问之,这侨乡老妇人出语惊人:“我听老爷说过,‘危’是星宿名,是长久光明的意思,不是危险的意思”。噢,回家翻开《辞海》,果见危目中有:“二十八宿之一,共有三颗,一曰宝瓶……”的解法,真想不到,开平碉楼名中竟含有如此奥秘的自然科学文化。

5、巧用数字命名

在开平碉楼这世界碉楼大观园中,楼名更称得上是这个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我就曾在其中选了一组奇妙的数字化的楼名:一枝楼、两宣楼、双安楼、三星楼、三祝楼、三多楼、四份楼、四豪楼、五福楼、五权楼、五德楼、六角楼、六也居庐、七星楼、八角楼、九畴楼、九合楼、万兴楼、万福楼、十八万楼、添亿楼、亿枝楼、千亿居庐等等,不能不叹服昔人的胆色才智。

塘口魁冈村新魁里村头屹立着一座6层高的碉楼,楼北墙爬满了寄生的野花,使墙身披上绿衣,漂亮得来又有几分沧桑感。该楼取名“一枝楼”。据说这是众人楼,所以取此名字,一是这座楼建得高,一枝独秀,其次是村人认为有了这座楼,今后可“一乐也”矣。一些好事者还顺意拟了副门联:“一劳永逸,枝寄常安”。啊,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

奇特的是,马冈镇牛山村新溪里有一座楼,名叫“亿枝楼”,非谓走贼多也,其意是村人希望此楼建成后,人们能好好休养生息,人丁兴旺,枝多叶茂。哦,把希冀写在楼头上,也算苦心矣!

数字楼名中含意深刻的也为数不少,如塘口强亚村广陵村方富阡主持兴建的众人楼,取名“两宜楼”,其意是否与白居易“明月好园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有关,还是与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宣”之义扯上联系呢?

三埠思始的“陶然楼”,是出于李白的“陶然共忘机”还是源自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诗句呢?

此外还有“三多楼”以示多福、多寿、多子的传统理念;“九畴”喻多田多地多钱。塘口石滩村的黄柱,父子三人集资兴建的居楼,命名为“三星楼”,也许是寓“三星拱照”之意吧?

赤水大津村于1919年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取名为“千亿居庐”,取人多力量大,志气高的意思,希望取此大名,可震慑土匪。谁料,1932年盘居沙栏的贼匪还是再次进村洗劫,幸得更夫发现得早,点燃火把通知邻村,合众力才将贼人击退。

6、集居楼建筑物名称词汇于一方

在开平碉楼与居庐1800多个楼名中,“楼”、“庐”字用得最多,随后的便是“别墅”、“居”等。但我们在普查中发现,开平碉楼名称的用词十分丰富,如 “宅”、“居”、“园”、“苑”、“轩”、“堂”、“阁”、“塾”、“所”、“校”、“室”等;还有“芦”、“台”、 “观”等。

塘口镇冈一村东明里就有“熙登春台”楼;赤坎镇就有“禧芦”、“振芦”、“世雅芦”等楼名。这种现象,可能同当时楼多,相同相近的名称过多,一些楼主为追求新鲜,与众不同而采用僻字的缘故。那些用“芦”字的,是否带有自谦的成分;用“观”字的,是否同宗教信仰有关,待查考。

7、给无名、佚名楼戴上绰号

开平碉楼楼名中,约有5%的楼名都不是原名,是后人为方便记忆给起的或约定俗成留下来的,较多的如按地方名某某村楼,按方位,东、西、南、北楼等。

调研中,我也碰到过有那么两座“无名楼”。

一是三埠迳头一李姓的居楼,1935年回乡时叫人绘了图纸,做了七层楼的地基,建了首层就出了国,他告诫家人,以后将年年回家,每年建一层,直把它建好为止。第二年如期回乡建了第二层,谁知第三年准备回家时,抗日战争爆发,就此把建楼的事耽误了,于是,该楼成了这位华侨的一个未完的梦,一些人且叫它“未名楼”。

另塘口上下屋村,一陈姓华侨,1898年回乡建楼时,钱被人骗走,因而居楼半途停建,久而久之人们便叫它“烂楼”。塘口元咀村关姓兄弟建的楼,因地基出现问题,楼体倾侧,事不如意,连楼名也懒得考虑,便叫做“斜楼”。

一些楼,原有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后人叫歪了名,如蚬冈镇的“边筹筑楼”,名字起的奇特,也许是边筹款边建的缘故吧?楼也建得奇特,建好后不久就倾斜了,时间一长,村里再也没人叫它原名了,管叫它“斜楼”。到了今天,此楼越发倾侧,斜角比比萨斜塔尤甚,有些人索性改口叫它“侧楼”。如此斜楼,本人亲见四五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4:05:16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

1.jpg (58.21 KB, 下载次数: 136)

1.jpg

11.jpg (40.3 KB, 下载次数: 130)

11.jpg

111.jpg (49.09 KB, 下载次数: 132)

111.jpg

12.jpg (53.08 KB, 下载次数: 115)

12.jpg

2.jpg (40.51 KB, 下载次数: 121)

2.jpg

21.jpg (134.92 KB, 下载次数: 133)

21.jpg

22.jpg (82.56 KB, 下载次数: 125)

22.jpg

23.jpg (88.62 KB, 下载次数: 119)

23.jpg

3.jpg (78.83 KB, 下载次数: 111)

3.jpg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4:07:25 | 只看该作者
开平碉楼

5.jpg (134.53 KB, 下载次数: 134)

5.jpg

51.jpg (64.06 KB, 下载次数: 123)

51.jpg

6.jpg (122.69 KB, 下载次数: 129)

6.jpg

62.jpg (168.67 KB, 下载次数: 203)

62.jpg

7.jpg (175.16 KB, 下载次数: 279)

7.jpg

72.jpg (99 KB, 下载次数: 127)

72.jpg

73.jpg (173.87 KB, 下载次数: 282)

73.jpg

74.jpg (111.16 KB, 下载次数: 128)

74.jpg

8.jpg (210.17 KB, 下载次数: 124)

8.jpg

81.jpg (658.05 KB, 下载次数: 115)

81.jpg

9.jpg (180.75 KB, 下载次数: 309)

9.jpg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5:0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文化遗址----开平碉楼

1.jpg (126.26 KB, 下载次数: 112)

1.jpg

111.jpg (60.99 KB, 下载次数: 126)

111.jpg

112.jpg (66.73 KB, 下载次数: 116)

112.jpg

12.jpg (118.87 KB, 下载次数: 113)

12.jpg

13.jpg (96.83 KB, 下载次数: 122)

13.jpg

14.jpg (85.53 KB, 下载次数: 133)

14.jpg

15.jpg (88.88 KB, 下载次数: 105)

15.jpg

16.jpg (81.85 KB, 下载次数: 127)

16.jpg

2.jpg (155.81 KB, 下载次数: 117)

2.jpg

24.jpg (129.73 KB, 下载次数: 130)

24.jpg

3.jpg (142.18 KB, 下载次数: 117)

3.jpg

31.jpg (148.04 KB, 下载次数: 119)

31.jpg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5:00:1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文化遗址----开平碉楼

4.jpg (168.57 KB, 下载次数: 198)

4.jpg

41.jpg (165.56 KB, 下载次数: 120)

41.jpg

42.jpg (178.72 KB, 下载次数: 238)

42.jpg

43.jpg (163.96 KB, 下载次数: 138)

43.jpg

5.jpg (177.59 KB, 下载次数: 286)

5.jpg

51.jpg (236.55 KB, 下载次数: 127)

51.jpg

53.jpg (166.33 KB, 下载次数: 200)

53.jpg

6.jpg (202.82 KB, 下载次数: 130)

6.jpg

7.jpg (196.72 KB, 下载次数: 127)

7.jpg

8.jpg (257.92 KB, 下载次数: 104)

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3 20:36 , Processed in 0.135856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