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考古学先驱曾昭燏 出身名门为事业终身未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1 23:2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今年是我国著名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曾昭燏100周年诞辰。曾昭燏出自名门,自幼勤奋好学,是我国考古学界的先驱之一。她历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文管会副主任等职,在南京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

为事业终身未嫁

曾昭燏(1909-1964),湖南湘乡人,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之弟曾国璜。父亲是举人,曾昭燏的母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化学家。五弟曾昭杰是闻名当世的书法家,妹妹曾昭懿是名动中外的妇科医师林巧稚的高足。

曾昭燏出生不久,家道开始中落,但在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长大的她,却有着一种与同龄女孩不一样的气质。

20岁时,她就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先在国文系学习,后转外文系直到毕业,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国学大师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养。1933年,曾昭燏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大学学业。

曾昭燏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上的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时期。她那时意识到,妇女要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不能依附于男子。当时,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妇女中流传这样一种看法:结婚就是女子坟墓,会葬送一生。曾昭燏也认为,不少女子结婚后整天忙于家务,埋没了她们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她决心不结婚,与妹妹一起过着独身生活。后来,曾昭燏果然终身未婚。

坚决反对文物“迁台”

1935年,曾昭燏怀着对考古学的极大兴趣,随二哥曾昭抡去英国留学,在英国,她除了刻苦学习钻研外,假期就到各地去参观博物馆,增进知识,后又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实习了一年。她的论文得到专家们的重视和赞扬,获得了考古学硕士学位。

抗战爆发后,曾昭燏拒绝了伦敦大学的聘用,毅然回国,随即出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从此献身于祖国的考古事业。

1948年底,国民政府中的一些人策划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装运台湾,曾昭燏和郑振铎、徐森玉等文化名人明确反对:“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解放后的1950年,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副院长,1955年又升任院长,她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考古事业。

1950 年,在主持对南唐二陵的发掘中,曾昭燏和全体工作人员同住在荒芜的祖堂山下的幽栖寺内,过着艰苦的野外考古生活。她常常手握拐棍,跋涉在泥泞的工地上。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整理出土的文物。发掘工作结束后,一部大型专著《南唐二陵》在她亲自主持下出版了,赢得国内外史学界高度评价。此书至今仍是“南博”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力倡考古人员不收藏古董

曾昭燏的一些故事至今仍然在“南博”流传。

1954年,曾昭燏从山东博物馆请来一位高手潘师傅。为南博修复文物。完工返乡时,潘师傅所带的盘缠已用得差不多了,最后,他只好乘慢车,饿了一天才回到济南,曾昭燏知道后很过意不去,特地寄上自己工资里的20元给潘师傅表示歉意。

曾昭燏历来所有的稿费,不是用在“南博”人来人往的公务招待中,就是为多子女员工的孩子缴学费。每逢节日,她还常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慰问一些困难员工。曾昭燏的生活十分节俭,吃的是粗茶淡饭,所穿的衣服都是以前一些旧的。给亲朋寄信,她用的都是反过来的旧信封,但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她却带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三百万(三百元)。

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院规:凡是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曾昭燏立下的这一规定如今已为国家文物局采用,列为文博工作人员的守则之一。曾昭燏自己身体力行:她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间的瓷茶具捐给了国家。

与胡小石的师生之谊

曾昭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考古专家,她还擅长诗词、书法,在这些方面她取得的成就,和她的恩师胡小石先生是分不开的。

她就读中央大学时,即多次聆听胡先生的讲课。她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写道:“余自1929年秋始识师,其时,师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讲,惊其引证之渊博,论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尝登门请益……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蒙童……”

胡宅的藏书楼更是曾昭燏经常刻苦攻读的处所。她往往着迷到“竟日不下”的地步。

“ 文如其人”,曾昭燏的诗词含意深邃,词藻美丽,例如,她的词《点绛唇》:“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胡小石阅后,拍案叫绝。曾昭燏的散文也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她回忆与老师揽胜之趣:“攀牛首,陟栖霞,探石头城之故迹,揽莫愁湖之胜景。尝于夏荷花开时,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载一叶扁舟,破迷茫之晨雾……”读罢令人心旷神怡!曾昭燏的书法,风格浑朴、秀整,于雄浑中透出娟秀之气。“有着强烈的金石气息”,体现了她深厚的笔力。

曾昭燏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仍常常求教于胡小石先生,为方便起见,她特聘请老师为“南博”顾问。在她带队发掘南唐二陵时期,年过花甲的胡小石常常亲自到现场协助曾昭燏进行学术研究指导,鉴定文物等工作。胡小石逝世后,曾昭燏亲自为恩师选择墓地,并为其撰写墓志。

曾昭燏为人正直,一生科研成果累累,为我国的文博事业尽全力。1964年12月22日,她在南京逝世,终年55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8 17:25 , Processed in 0.07379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