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日新闻》的007式报道多半是买了假情报,这种狂轰滥炸式的报道也折射出日本国民对待朝鲜的复杂心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有关媒体的一些报道读起来就像读007小说。”“《朝日新闻》没有与我们联系此事。你提到的有关情况是不是007小说的续集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如此向记者回应日本媒体关于所谓“金正云访问北京”的报道。
6月25日,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日本《朝日新闻》报道金正云和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消息再次作出了表态,“你是信他的,还是信我的,你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已经是秦刚在此问题上的第三次表态了。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日本媒体,朝鲜”,结果瞬间可达300万条。哪怕中国再三澄清,这样“007故事”的续写还远未结束。而日本媒体对朝鲜的“过分在意”也折射出日本国民对朝鲜复杂的心态。
假新闻来自“假情报”
《朝日新闻》上周一篇发自北京的报道宣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小儿子金正云早些时候曾访华,并会见了中国领导人云云。报道一出,立即被韩国、美国的官方媒体转载:其中从“会谈内容”、“会面行程”到“随行人员”组成了一部生动翔实的“小说”。
“这篇报道引起的关注还真不小。”日本共同社驻北京的时政记者水野雅央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他刚刚参加完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加藤纮一与中国有关官员在北京的见面会。他表示这篇报道免不了成为当时大家做为笑柄的一个话题。
而他的同事,负责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的专题记者盐泽英一则透露,日本坊间以及在北京驻站的记者们对于这个话题讨论得很热烈,在中方发言人否认之后,大部分日本媒体都报道了相关的情况,但《朝日新闻》依然保持沉默。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日本人加藤嘉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日本的五大报纸(包括《朝日新闻》)的记者们是比较敬业的。
然而,一些记者的这种“敬业”在报道朝鲜问题上似乎发展到了一个极端。比如,一些日媒穷追猛打金正云的“独家新闻”:在瑞士,他们疯狂围堵金正云的校友,连该校友的母亲都感叹:“日本记者不断按门铃,(我们)都快神经崩溃了。”另一方面,他们在各国的机场“拦截”金正男,每次都想从他身上“套到”有关朝鲜高层的消息。
这次《朝日新闻》的“空穴来风”,日本同行是这样看的,“我们普遍认为是有人贩卖假情报,而那个记者上当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日本记者对本报表示,自从去年传出金正日健康问题的报道后,各种“小道消息”层出不穷,“依照过去的经验和阅历,一般对待这样的消息源都要严格考察,否则很容易被骗。”
报道阵地在北京
由于朝鲜跟日本没有正常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交流几近于零,从而让神秘朝鲜的一切成为报道的目标。在加藤嘉一看来,哪家媒体能有一篇独家的报道,竞争力不言而喻,“这个对象越神秘,媒体的动力就越大。”
如何形成自己的信息源,各路媒体也大展拳脚。一位资深日本驻京记者向本报透露,北京、中朝边境城市都是搜集情报的主要阵地。“当然,大部分日本媒体还是跨不过鸭绿江”。
相比而言,日本共同社却有着让其他媒体嫉妒的优势。由于与平壤有关部门签定过相关协议,共同社有一名记者可以进驻平壤。这位记者平时驻扎在北京,每两个月才能去一次朝鲜,去之前也要先报备平壤当局。“他在平壤的采访虽然必须由朝方专人陪同,但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已属不易。”盐泽英一介绍道,“我们在平壤也雇佣了若干名员工,从北京远程‘遥控’他们进行信息补充。”
绕不过三大话题
对待朝鲜问题,日本媒体甚至比朝鲜的近邻韩国更上心。而这也折射了日本民众的心态。与《朝日新闻》齐名的另一家日本报社的记者向本报透露:“日本民众关注朝鲜的重点,绕不开日朝关系正常化,绑架问题以及核试验。”
如何实现与朝鲜的邦交正常化,乃是战后日本外交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同朝鲜先后举行了13次邦交正常化谈判,尤其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对平壤的两次“闪电式”的“破冰之旅”,使两国关系一度柳暗花明。但是,由于朝核危机逐步升级,加之与日本人民极其关心的“人质绑架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有多名日本人失踪,日本声称这些人被朝鲜方面“绑架”。)相交织,让本来就很脆弱的两国关系回到冰点。
在谈及日本群众最关心的朝鲜问题时,几位受访日本记者最先提起的都是“绑架问题”,足见这仍是日朝两国之间最难以绕过的芥蒂。加藤嘉一介绍说,“对于绑架问题,如果日本某一个政客妥协或是示弱,他就有可能会垮台。”
而朝鲜核试验、导弹等问题更是日本人认为的悬在头上的“威胁”。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核受害国家,日本国民尚未从“谈核色变”中“脱敏”。在盐泽英一的眼中,他们如此关注朝鲜领导人的继承问题也是为了“了解朝鲜下一步究竟想干什么”。
多份日本的民调显示,日本人眼中的敌对国家第一名当属朝鲜。对此,共同社记者也向本报指出,让不少日本人一味把朝鲜当作假想敌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朝鲜缺少足够的历史认知”。“过去朝鲜作为殖民地时,我们毕竟给他们带去了伤害,但是许多国民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认识也很浅。” (中国新闻网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