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萜烯 酚 生物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5 18:4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萜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mbox wikify.svg
本条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2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 : LINKSTYLE、WP:MOSIW以了解細節。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可以便于检查。

異戊二烯結構

許多萜類是來自於松樹上的樹脂

Y腺器官(osmeteria),鳳蝶科幼蟲的器官。日本譯為臭角
萜烯[註 1](英语:terpene,简称萜,詞由turpentine 松節油而來)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屬脂類,不溶於水,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 (C5H8)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萜烯是一個龐大而多樣類有機化合物,主要由一些植物产生,特別是針葉樹;一些动物也能够产生,如白蚁(分泌金合歡烯 farnesene,C15H24)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海洋生物体内也提取出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如海参、软珊瑚等。許多萜類化合物是芳烴,它們往往有強烈的氣味。一些植物产生这些带有气味的萜烯,用以阻嚇食草動物和吸引食草動物的寄生蟲天敵,从而可能有一种保护功能。萜烯是树脂以及由树脂而来的松节油的主要成分。一些昆蟲如白蟻或燕尾蝶,從它們的Y腺器官(osmeteria)排放萜烯。萜烯和萜類化合物的區別在於,萜烯是烯烃,而萜類是含有其他官能團的烯烃。据统计,目前已知的萜类化合物的总数超过了22000种。很多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是研究天然产物和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萜类化合物中常见并重要的主要有胡萝卜素类化合物、樟脑、松香酸、薄荷醇类、冰片、维生素A、類固醇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9C%E7%83%AF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苯酚-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

苯酚的共振结构式
在有机化学中,酚类化合物(英语:phenol)是一类通式为ArOH,结构为芳烃环上的氢被羟基(—OH)取代的一类芳香族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酚为苯酚(C6H5OH,亦稱石炭酸)。

虽然结构与醇类似,但酚的性质相对独特而与醇不属同类化合物,这主要因为酚羟基连接于不饱和碳原子上。由于酚类的芳香环紧密的与羟基氧原子结合,而相对使羟基的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不是那么牢固,因此酚比起醇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酸性。酚上的羟基酸性通常间于脂肪醇与羧酸之间(它们的pKa通常在10-12之间)。

当酚类化合物的羟基失去一个质子(H+),就会形成相应的负离子形态的酚负离子或称为芳基氧负离子,而相应形成的盐称为酚盐或芳基氧盐。

酚化合物还允许一个芳香环上连接两个或数个羟基,其中最简单的是苯二酚,它的结构是两个羟基连接在一个苯环上。一些酚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效果,可制成消毒剂。另外一些具有雌激素作用或内分泌干扰素的活性。

酚对人体的危害
酚侵入人体,会与细胞原浆中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使细胞失去活性。
酚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均有毒害作用。
有些上述的物质与引起内分泌-紊乱相关。

酚类化合物
多酚        比如:黄酮类类与丹宁酸类
血清素 / 多巴胺 / 肾上腺素 / 去甲肾上腺素        天然神经传导物质
百里酚        (2-异丙基-5-甲基苯酚),一种防腐剂,嗽口水中的配料
酪氨酸        一种氨基酸
大麻素类        “大麻”中的活性成分
己烯雌酚        一种合成的雌激素,具有对称二苯代乙烯结构
L-多巴        多巴胺的前药
甲基水杨酸        冬青树精油当中的主要成分
异丙酚        一种速效静脉注射用麻醉药
水杨酸        一种植物激素,可用于镇痛药,退烧药和抗炎药,同样还是阿司匹林的前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5%9A



生物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mbox wikify.svg
本条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3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 : LINKSTYLE、WP:MOSIW以了解細節。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可以便于检查。

第一个单独的生物碱,吗啡,在1804年从鸦片罂粟中分离(罂粟)[1]。
生物鹼是一種主要包含鹼性氮原子,天然存在於大自然動植物及蕈類的化合物。一些化學合成但結構與生物鹼相似的化合物有時也被稱作生物鹼。除了碳,氫和氮,生物鹼也可以含有氧,硫,甚或其他元素,如氯,溴,和磷。[5]

很多的生物鹼都對人或動物有藥理反應。生物鹼大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嚐起來有苦澀味。它們常以次生代謝物的形式出現於植物(例如:馬鈴薯、蕃茄)、動物(例如:貝殼類)及蕈類。大部份的生物鹼皆能由它們的植物提取液中以酸-鹼萃取獲得。生物鹼的英文為「alkaloid」,這個字由「alkaline」一字衍生而成。原本「alkaloid」泛指一切含有氮的鹼基。 雖然大部份的生物鹼對於人體有毒,但也有些能入藥。主要有鎮痛或麻醉的作用,以嗎啡及可待因的作用尤其顯著。

生物碱是被大量的各种生物体产生,包括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它们可以从通过酸碱萃取这些生物体的粗提物进行纯化。

古代的毒藥大多為強烈的有毒生物鹼,而犀牛角只要碰到生物鹼就會整個支離破碎[2]因此古代的國王或是皇帝都會利用犀牛角來做酒杯,以避免被毒殺。

生物碱类
吲哚:       
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 · 二甲基色胺 · 骆驼蓬生物碱 · 脱磷酸裸盖菇素 · 裸盖菇素 · 利血平 · 血清素 · 色胺 · 育亨宾 · 芦竹碱 · 田麦角碱
苯乙胺:       
苯丙胺 · 卡西酮 · 多巴胺 · 麻黃素 · 麦司卡林 · 甲基苯丙胺 · 苯乙胺 · 酪胺
嘌呤:       
咖啡因 · 可可碱 · 茶碱
哌啶:       
毒芹碱
吡咯:       
尼古丁
喹啉:       
奎寧
异喹啉:       
可待因 · 嗎啡 · 小檗鹼
莨菪烷:       
阿托品 · 可卡因 · 天仙子胺 · 东莨菪碱
萜类:       
乌头碱 · 茄碱
甜菜碱:       
胆碱 · 毒蕈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7%89%A9%E9%B9%B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6 05:37 , Processed in 0.074606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