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胞报告:美国科学家称肉毒杆菌剧毒毒素有转移风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9 19:0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Edwin Chapman

来源:《细胞报告》

发布时间:2016/8/19 15:53:49

美国科学家称肉毒杆菌剧毒毒素有转移风险



资料图片

注射肉毒杆菌是爱美人士抗皱紧肤的捷径。由于含有剧毒,肉毒杆菌毒素这种化学物质的应用一直倍受争议。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肉毒杆菌毒素会向注射部位之外转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神经科学教授埃德温·查普曼及同事在培养皿中向小鼠神经细胞注射肉毒杆菌,结果发现肉毒杆菌毒素分子出现在未曾接受注射的神经细胞中。“每当一部分毒素局部(在其接触的第一个细胞)生效时,另一部分毒素即在别处起作用,”查普曼说,“目前尚不清楚它们能移动多远,可能由注射剂量和其他因素决定。”他认为,如果能够基因改造肉毒杆菌所属的芽孢梭菌属细菌,就能准确控制肉毒杆菌毒素生效部位,不用担心其转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前景,用更安全的药物取代市场价值20亿美元的药物”。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中。

肉毒杆菌毒素会暂时麻痹神经,阻挠肌肉接收神经信号进行收缩,从而达到紧致肌肤的作用。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其使用剂量以万亿分之一克计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02年认为注射后其中毒素不会转移,批准了肉毒杆菌的临床使用,然而又在2009年警告了毒素转移风险。美国艾尔健公司出产的保妥适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肉毒杆菌注射产品,去年销量达到20亿美元。(袁原)【新华社微特稿】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6)30927-5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681915534969240416.s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9:04:00 | 只看该作者
肉毒毒素中毒

实况报道 第270号
2013年8月

重要事实

肉毒杆菌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危险毒素(肉毒毒素)的细菌。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致命的物质之一。
肉毒毒素阻抑神经功能,会导致呼吸肌和肌肉麻痹。
人类肉毒中毒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引起,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如不快速诊断并使用抗毒素治疗就很可能致命。
食入性肉毒中毒通常由于食用了未恰当加工的食品引起。家庭自制罐头、腌制或发酵食品尤其需要小心。
概述

人类肉毒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潜在致命疾病。但是,这种中毒相对而言很罕见。中毒往往由摄入被污染食物中的烈性神经毒素引起。肉毒中毒不会人传人。

肉毒杆菌产生耐热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孢子。孢子在无氧环境下发芽、发育并排泄毒素。肉毒毒素有七种(A-G)类型,其中四种(A、B和E型以及比较罕见情况下的F型)能引起人中毒,C、D和E型可以引起其它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中毒。

肉毒毒素经由未经恰当处理的食物摄入,食物中有细菌或孢子存活并产生毒素。虽然肉毒中毒主要是食入性的,但也可能由婴儿肠道感染、伤口感染或吸入引起。

症状

早期症状有明显乏力、虚弱和眩晕,随后出现视力模糊、口干以及吞咽和语言困难。也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便秘和腹部肿胀。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颈部和手臂虚弱无力,随后呼吸肌和下半身肌肉受到影响。麻痹使患者呼吸困难。患者不会发热,也不会失去意识。

症状并非由细菌本身导致,而是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症状通常在接触后12-36小时(潜伏期极限短至4小时,长至8天)出现。肉毒中毒发病率很低,但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并立即给与适当治疗(尽早注射抗毒素并对呼吸道进行重症监护),死亡率很高。该病在5-10%病例中是致死的。

接触和传播

食入性肉毒中毒
肉毒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只能在缺氧环境下生长。如果在食物食用前有肉毒杆菌在食物中生长并产生毒素,就会发生食入性肉毒中毒。肉毒杆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土壤、河流和海水。

细菌生长和毒素形成都发生在缺氧环境下,并且与存储温度和防腐剂情况有关。大多发生在轻度腌制、未经充分加工并且在家里装罐或装瓶的食品中。肉毒杆菌在酸性环境中(pH值小于4.6)不会生长,因此酸性食物中不会形成毒素(但是,低pH值不会减轻之前已经形成的毒素)。将低储存温度、含盐量和/或pH值结合起来,可用于预防细菌生长或毒素形成。

已经在多种食品中发现肉毒毒素,包括低酸腌渍蔬菜(如青豆、菠菜、蘑菇和甜菜)、鱼(包括罐装金枪鱼、发酵鱼制品、咸鱼和熏鱼)和肉制品(如火腿和香肠)。各国涉及的食品不同,主要是由于各地饮食习惯和食品腌制方法不同。偶尔也会涉及市场售卖的食品。

虽然肉毒杆菌孢子是耐热的,煮沸可以破坏孢子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毒素(例如,内部温度高于85°C煮五分钟以上)。因此,肉毒中毒更多常涉及真空包装的即食食品。

必须立即取得与疑似病例有关的食品样本,将其放入妥善密封的容器并送到实验室,以便确认病因并防止出现更多病例。

婴儿肉毒中毒
婴儿肉毒中毒大多发生六月龄以下。与食入性肉毒中毒由摄入食品中事先形成的毒素引起(见上文“食入性肉毒中毒”部分内容)不同,婴儿肉毒中毒是因为婴儿摄入了肉毒杆菌孢子,孢子在肠道细菌中发芽并释放毒素。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成人和六月龄以上儿童中,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体内建立的天然防御会阻止细菌的发芽和生长。

婴儿临床症状包括便秘、食欲不振、虚弱、哭声改变和明显失去头部控制。虽然婴儿肉毒中毒存在多种可能的感染来源,一些案例与被孢子污染的蜂蜜有关。因此,应警告父母和护理人员在婴儿1岁前不要喂食蜂蜜1。

创伤性肉毒中毒
创伤性肉毒中毒很罕见。孢子进入开放性伤口并在缺氧环境下繁殖,造成创伤性肉毒中毒。症状与食入性肉毒中毒类似,但可能潜伏期长达两周。这种类型的疾病与物质滥用有关,特别是注射黑焦油海洛因。

吸入性肉毒中毒
吸入性肉毒中毒很罕见,不会自然发生。也就是说,吸入性肉毒中毒与导致释放肉毒毒素气溶胶的事故或故意(如生物恐怖主义)事件有关。吸入性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发展与食入性肉毒中毒类似。据估算,人类半数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2毫微克,比食入性肉毒中毒病例约高三倍。

吸入后,症状在1-3天后可见。中毒程度越低,症状显露所需时间越长。症状发展与摄入肉毒毒素类似,最终出现肌肉麻痹和呼吸衰竭。

如怀疑因吸入气溶胶而接触毒素,必须采取措施预防患者和其它人员进一步接触毒素。应移除患者衣物,将其存储到塑料袋中,直到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患者应立即进行淋浴并消除污染。

其它类型的中毒
理论上讲,摄入事先形成的毒素也有可能导致水源性肉毒中毒。但是,由于一般水处理程序(如煮沸或用0.1%次氯酸盐漂白剂溶液消毒)即可破坏毒素,这种疾病的风险较低。

未确定来源的肉毒中毒通常涉及不能确认食品或创伤来源的成人病例。这些病例与婴儿肉毒中毒具有可比性,可能是由于手术或抗生素治疗改变了患者的正常肠道菌丛导致的。

患者为医疗或美容目的使用纯毒素导致的不良影响见下文“保妥适”部分内容。

诊断和治疗

一般基于临床历史和临床检查做出,并需实验室确认,包括证明在血清、粪便或食物中存在肉毒杆菌或者从粪便、伤口或食物培养肉毒杆菌。有时也会发生肉毒中毒的误诊,因为该病常与中风、吉兰-巴雷综合征或重症肌无力混淆。

临床诊断后应尽快使用抗毒素。及早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严重肉毒中毒病例需要辅助治疗,特别是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机械通气。(除创伤性肉毒中毒外,)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现在已有诊断肉毒中毒的疫苗,但还很少使用,因为其有效性尚未得到全面评估而且已经证明存在副作用。

预防

预防食入性肉毒中毒要依靠规范的食物制备,特别是食物腌制和卫生方面。通过对加热灭菌(如杀菌处理)或罐装产品中的细菌孢子进行灭活或抑制其它产品中的细菌生长可以预防肉毒中毒。商业加热巴氏灭菌法(真空包装巴氏灭菌产品、热熏制品)可能不足以杀死所有孢子。因此,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必须以预防细菌生长和毒素产生为基础。确保冷藏温度再加上盐含量和/或酸环境可以防止细菌生长和毒素产生。

世卫组织“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可以作为教育规划的基础,用于培训食品加工人员并教育消费者。它们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特别重要。这五大要点是:

保持清洁;
生熟分开;
做熟;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保妥适”

肉毒杆菌也是用于生产保妥适的细菌。保妥适是一种临床和美容用注射药品。保妥适治疗使用经提纯并大大稀释的A型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治疗在医疗机构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通常耐受良好,偶见副作用。

世卫组织的应对

肉毒中毒疫情很罕见,但属于需要快速识别以确定疾病来源和疫情类型(自然、事故或可能存在故意),防止出现更多病例并有效治疗受影响患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2。

治疗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及早诊断并迅速使用抗毒素。

在应对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肉毒中毒疫情时,世卫组织的作用如下:

监测和发现:世卫组织支持加强国家监测和国际预警系统以确保快速发现当地疫情并进行高效的国际应对。对于这些监测、协调和应对活动,世卫组织主要依靠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该网络将会员国负责管理食品安全事件的国家主管部门联系在一起,由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共同管理。
风险评估:世卫组织的应对以风险评估方法为基础。该方法包括考虑疫情是天然暴发,还是事故或存在人为故意的可能。
在疾病源头加以遏制:世卫组织与各国国家和地方当局协调,在疾病源头遏制疫情。
提供援助:世卫组织协调各有关国际机构、专家、国家实验室、航空公司和商业组织以调动应对所需设备、材料和供应。包括提供并使用肉毒抗毒素。
1世卫组织建议全世界母亲在其婴儿生命前六个月提供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22006年泰国一次肉毒中毒疫情期间世卫组织应对情况案例研究 - 英文(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5/3/06-039545/en/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70/zh/



专家揭秘肉毒杆菌 “史上最强毒素”到底有多毒

2013年08月23日 15:43:50

来源: 北京晚报

  “在家庭厨房当中,这种恐怖的毒素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比如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之类,比如家里的剩鱼肉、剩豆腐、剩蛋类,尤其是那些自制的发酵豆制品,都可能有肉毒菌潜伏,特别是在室温下存放之后,不重新加热就食用,危险非常大。”

  新闻事件

  最近,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宣布2013年5月生产的三批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雅培、多美滋、可口可乐以及娃哈哈等多个知名品牌旗下的产品均被波及。

  13-8月13日,湖南一名8岁女孩和母亲在当地游泳后在周边摊位吃“热狗”发生中毒,专家会诊判断是食物中毒(肉毒杆菌中毒)。

  新西兰乳制品中查出肉毒菌、8岁女孩食用热狗发生中毒新闻,让很多人惊心不已。肉毒杆菌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分泌的毒素到底有多毒?为什么那么多明星还愿意花大价钱把它们打到脸上?另外还有哪些食品中可能会污染肉毒菌,也让消费者担心不已。

  名词解释

  肉毒菌,外形像梭子一样,也叫肉毒梭菌,全名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个臭名昭著的食品致病菌。当它旺盛繁殖的时候,会产生一类世界最毒的毒素肉毒素,造成肉毒素中毒症。肉毒素有7个类型,毒性各不相同,毒害人类的主要是A型和B型。

  要问肉毒素有多毒,要先从砒霜说起。砒霜在人的心目中恐怕是毒性最大的物质了,但它远比不上氰化钾;而氰化钾,又远比不上肉毒素。1微克的肉毒素就能致死人类,按这样计算,1克肉毒素就足以毒死100万人。正因为肉毒素堪称毒药之王,它已经被开发为生化武器。

  肉毒素的分子能够进入神经细胞,它使神经元无法释放神经递质,从而让神经元之间的“沟通”发生障碍,信息无法传导,从而出现一系列肌肉麻痹的症状。肉毒素中毒和其他常见食物中毒一样,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自救反应,也有头昏、肌肉无力等表现。它比较特征的症状,是眼睑下垂和复视,其他细菌或细菌毒素所造成的食物中毒没有这些症状。如果中毒比较严重,会发生呼吸麻痹而致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针对性抗毒素治疗,这种病的病死率超过H7N9病毒感染。

  肉制品中的肉毒菌

  对策:用亚硝酸盐抑制

  西方人很早就发现,吃肉制品容易发生肉毒素中毒症。肉毒素这个词汇,就源自于“肉肠”的拉丁文;而中文译为“肉毒素”也是这个缘故。因为在几百年前乃至更早,人们并不懂得食品安全的学问,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模糊知道,吃肉肠有中毒死亡的风险。在微生物学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才确认这种中毒是肉毒菌带来的。

  肉毒梭菌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尤其喜欢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比如肉肠、火腿,比如肉罐头,都可能有肉毒菌潜伏其中。人的肠道里通风条件不那么好,酸度比较小,肉毒梭菌也能生存,但37℃不是它的最佳产毒温度。

  不过,这种菌本身并不耐热,而且肉毒素也不耐热。虽然这种毒素非常毒,但是,它在100℃的温度下,只需煮一两分钟就会失去毒性。

  问题是,很多熟肉虽然生产时经过加热,但因为做好之后要存放几天才能卖出去,而且通常不加热就当冷盘吃,很难保证安全性。为了避免被肉毒素所害,古人早就探索出了一个好方法,加亚硝酸盐,因为它对于抑制肉毒菌特别有效。

  亚硝酸盐虽然也有毒,而且会在肉中合成微量的致癌物亚硝胺,但它的毒性和肉毒素相比,那是望尘莫及。所以,用严格限量的亚硝酸盐来避免肉毒素中毒的危险。

  厨房里的肉毒菌

  对策:高温加热杀灭

  但是,在家庭厨房当中,这种恐怖的毒素却往往会被人忽视。比如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之类,比如家里的剩鱼肉、剩豆腐、剩蛋类,特别是那些自制的发酵豆制品,都可能有肉毒菌潜伏,在室温下存放之后,不重新加热就吃,非常危险。

  不过,加热也只能保证当时安全,不能长期存放。尽管这个肉毒梭菌和肉毒素本身都不耐热,肉毒梭菌的全名可不要忘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杆菌的特点是能产生一种叫做“芽孢”的东西。细菌一旦变成芽孢状态,它就非常皮实,不怕100摄氏度加热。要在120摄氏度以上加热20至30分钟,才能把芽孢们灭掉。一般煮几分钟是没用的。

  在食品加工中,有“杀菌”和“灭菌”两类处理。杀菌只是把活细菌杀死,芽孢们却杀不死。所谓“巴氏奶”,就是用85℃左右的“巴氏杀菌”处理把细菌杀死,但是芽孢杀不死,所以必须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常温下会很快变质。所谓“常温奶”就是经过120摄氏度以上的“灭菌”处理,把芽孢们也都干掉。这样,无菌灌装、趁热封口,就能够让牛奶安静地在无菌纸盒里存放6个月以上,甚至1年以上。

  夏天温度太高,超市又不一定能做到全冷链运输和储藏,买菜回家的路上温度也很高,就有多种致病菌繁殖甚至产毒的隐患。所以从超市中买来的散装熟肉制品、豆制品等最好别直接吃,一定要再加热杀一下菌才放心。肉毒素只需在80℃左右加热10分钟,或者100℃加热1至2分钟就可以破坏掉了。

  奶粉里的肉毒菌

  奶粉里怎么也会有肉毒菌呢?

  淀粉类食物和奶制品在“馊”了后会发酸,而酸性条件不太适合肉毒梭菌,一般来说在液态奶制品中不常发现这种细菌;而奶粉是粉状食品,接触空气较多,厌氧的肉毒梭菌也不容易大量繁殖。这次奶粉污染事件的源头正在彻查之中,据说可能是管道污染。

  检出这种菌之后,最令人担心的乳制品就是奶粉。因为奶粉是用温水冲开喝的,不会再次加热,所以不能杀掉这个细菌,更不能杀灭芽孢。考虑到小宝宝本来身体抵抗力就比较低,胃酸分泌少,容易受到这种毒菌或毒素的伤害,所以让人担心。

  提醒

  肉毒杆菌美容有风险

  人们对肉毒素不太恐惧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觉得它能起美容作用,甚至有些爱美女性多少还有点向往之情。

  其实,肉毒素美容的原理,正是在局部注射之后,引起面部肌肉麻痹,从而不会形成表情纹。但是这种处理也会导致脸部表情呆滞。

  做这种美容处理,需要精确控制毒素的剂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每年世界上都有不少女性因为肉毒素美容而发生中毒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8/23/c_125235481.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6 05:08 , Processed in 0.12580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