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1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种重要植物次生代谢防御物质生物合成 植物药 酚萜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7 08:39: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8-3 10:22 编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摘要

几种重要植物次生代谢防御反应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 第2月 | 杨欣 徐艳红 魏建和 刘娟 张岩   佳木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193
在线阅读 云发表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摘 要: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酚类、萜类和生物碱类。近几年,随着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植物次生代谢防御反应物质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我们从这几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途径及其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两大方面进行概述,重点介绍这三类具有防御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参与介导植物防御反应的相关信号分子及其转录调控机制,为正确认识植物次生代谢防御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分 类】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关键词】        次生代谢 防御反应 合成途径 调控机制 植物
【出 处】        《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 第2月 285-289页 共5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http://www.cqvip.com/QK/82431X/201302/45407660.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8:45:37 | 只看该作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 天然药物学 > 摘要
中国南海海绵共附生真菌种群多样性及抑菌活性
《中国海洋药物》2011年 第4月 | 周康 张霞 张风丽 李志勇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室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240
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摘 要:目的揭示南海海绵共附生真菌的种群多样性,并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真菌菌株。方法采用6种不同的真菌培养基、3个不同培养温度对中国南海10种海绵共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牛津杯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共分离培养得到177株真菌菌株。基于RFLP分析得到24株代表性菌株,基于18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证明分别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下的4个目10个属,真菌比例最高的目为Euro-tiales(37.5%)和Hypocreales(41.6%)。部分菌株显示了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的广谱的抑菌活性。结论揭示的丰富的海绵共附生真菌及其抑菌活性对于深入研究和利用海绵共附生真菌具有重要价值。
【分 类】        【医药、卫生】 > 药学 > 生药学(天然药物学)【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理学 > 实验药理学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真菌 种群多样性 抑菌活性
【出 处】        《中国海洋药物》2011年 第4月 7-11页 共5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http://www.cqvip.com/qk/91183x/201104/38801084.html



农林牧渔农学
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YFPzJVZXE62ctlyN8Wa



科普閱讀‎ > ‎

生物的保命武器──淺談生物自我防禦措施

張貼者:2015年11月12日 下午8:00邱淑華   
[ 已更新 2015年11月12日 下午8:02 ]
撰文:邱淑華老師

不能自由移動的植物,為了不被動物給吞噬,於是在體表演化出瘤刺、絨毛等物理性防備,預防動物的攀爬、啃咬;但若用這一招來對付體型細小的昆蟲,根本派不上用場。所以,更進一步地,它們除了這些結構之外,有時就利用次級代謝來抗敵:如在細胞中堆疊大量的生物鹼,而這種生物鹼,一般動物因為無法代謝,在接觸到,或者是吃下肚子的同時,便會引發中毒。如芋屬植物的地下莖,就因累積了大量的此類物質,所以當我們在處理芋頭時,一不小心,手部皮膚就會奇癢無比;而誤食了姑婆芋的地下莖,可是會令人中毒致死的。更嗆的,像咬人貓這種植物,體表除了有細毛之外,這些細毛基部還含有酸性的化學質,一旦你不小心摸到它的葉片或植株,這些化學物質加上斷裂的密毛,一起送進你的皮膚時,那種滋味就有得你受的了。

神農氏嚐百草,也是拿自己的身體來做試驗的白老鼠。傳說中他就是吃到「斷腸草」而死,也有網友們開玩笑,說他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這個……有毒!」。然而人類藉由觀察食物鏈的心得,也逐漸歸納出哪些是毒,哪些可以吃。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全身上下都是毒,但果實卻是人間珍饈;有些植物幾乎所有器官都可入菜,唯獨種子吃不得;有些植物生吃可能會中毒,但煮熟了就沒事,因為加熱過程會使有毒分子分解;更有趣的,某些食物分開吃都沒事,但混在一起吃,可能因為在體內受到酵素的分解,不同的成分混在一起,就變成了有害身體的物質。

不只植物,動物為了保命,有時發展出來的策略會令人歎為觀止。例如有些動物,經由生物累積的作用,牠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毒物。但大自然真的很奇妙,這些「毒物」通常顏色會非常的鮮明,意味著「我有毒,敢吃我,你就死定了!」但如果有天生剋毒的天敵,硬是不怕牠的武器,那牠也只好任人宰割了。有些動物,明明是溫馴無毒的,但演化出與「毒物」相似的外型,唬過掠食者的眼光,那麼牠的計策就算是成功了。

有毒的,利用顏色去「警示」,是一種有效的保命方式;但身上沒毒的傢伙們,只好採行別的方式。如「擬態」或者是「保護色」,是用消極的障眼法,期冀能逃過捕食者的視線;有些則是用環境的東西來「打扮」自己,如石蠶蛾的幼蟲會在身上黏上砂子、枯葉;有些生活在水中的種類會在身上黏上石頭,除了偽裝之外,還可以加重自己的質量以抵抗強勁的水流。而比較積極的作法,則是採行「威嚇」、虛張聲勢的行為,去嚇退敵人。某些蛾類或蝶類的幼蟲,甚至是成蟲的翅膀上,都有著圓形黑色的斑點,這是所謂的「假眼」。當敵人發現牠的時候,牠便會設法「睜大」牠的假眼來恫嚇對方,如果敵人因此而被嚇跑,那麼牠就安全了。

某些昆蟲,遇到敵人的時候,會忽然翻身,躺在地上不動地裝死,有的裝死時還很好笑,牠的腳還會微微抖動之後才停止。因為除非是腐食者,否則大部分的動物不會吃掉在地上來路不明的屍體──誰知道這隻蟲子死了幾天?搞不好肉已經腐爛,吃了鬧肚子事小,萬一中毒死掉了,可真是得不償失。但像寓言裡在森林中遇到熊,裝死是一個很差勁的方法,因為熊也可以是腐食的哦!爬上樹?除非你碰到的是不會爬樹的美洲棕熊,否則的話,一樣不管用。

「金蟬脫殼」也是動物常用的招數。如壁虎的自割行為、海參遇敵時排出體內的呼吸樹,都是留下吸引捕食者目光的身體部分,來爭取自己逃脫的時間。而當它們脫險之後,失去的部分會慢慢地長回來。

最炫的,應該是「捨身攻擊」吧!有時牠們身上藏著化學武器,如螞蟻的身上含有甲酸,當牠遇襲時,牠會用尾部朝敵人「噴射」這種化學物質,中招的生物會很痛苦,特別是黏膜部分沾到的話,可說是「痛不欲生」。蜜蜂尾部的螫針與其內臟相連,所以,當牠螫了敵人之後,牠也命不久矣,但那支留在敵人身上的刺,仍不斷地釋放出讓對方痛苦不已的毒液;椿象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上會散放出難聞的氣味,藉以嚇退攻擊的生物;有一種叫「隱翅蟲」的甲蟲,體型很小,牠不會主動攻擊人,但人類發覺小蟲停在身上時,總是直覺地將牠們打死。如果你對隱翅蟲採同樣的方式,那你就倒大楣了──牠的體液含強烈刺激性的酸性,中招的人會在牠的「遇害地點」長出水泡,癢得很難受,但當你抓破水泡,體液流過的地方會再長同樣的水泡(歐陽鋒的蛇毒?)!

大家都知道該對臭鼬敬而遠之,但是牠對付敵人的方式,不是放屁,而是在肛門附近的臭腺用力噴出攻撀的半液狀的乳黃色物質。據說被這一「坨」東東噴到了,是很恐怖的,因為那團物質裡有著強烈刺激性的物質,光被它的蒸氣薰到了,眼睛會睜不開,而且用水洗了之後,眼睛還會紅腫;再說那股強烈的氣味,據說是會「繞樑三日」,讓你畢生難忘的。

日本人「拚死吃河豚」是世界有名的,可見得河豚的肉質鮮美到極點。但河豚平時脹起來嚇人的刺是無毒,毒在其內臟和卵巢,因為平時牠們攝食的食物經由肝臟代謝,這些毒素就累積在肝臟(人說肝的功能之一是解毒,不知道人類的肝臟長期下來,會不會演化出「有毒」?)之中。所以,處理河豚要非常小心,否則真得「拚死」了。在日本,處理河豚是要有執照的,否則就視同謀殺,可見非同小可。但也不是每種河豚都能吃的,前幾年在台灣,有漁夫捕到了兩條河豚,和朋友為了嚐鮮,聽說只要去掉河豚內臟即可,所以他就照著做,以生魚片的方式料理,結果死了三個人,因為他們吃到的,是全身都有毒的品種。

澳洲「鱷魚先生」史蒂芬厄文在拍攝節目時,被魟的尾巴給刺了一下,結果就嗚呼哀哉了,大家都很納悶,這種魟魚個性是很溫和的,怎會攻擊人類呢?結論就是,生物再怎麼溫和,還是有保護自己的一套措施;你不清楚牠的習性,隨便跟牠「裝熟」的話,把牠惹毛了,你就得付出慘痛的代價。

https://sites.google.com/a/krjh. ... gwuziwofangyucuoshi

3#
发表于 2017-7-31 12:1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7-31 20:27 编辑

次生植物物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A9%E8%B4%A8/3542755



研究揭示植物挥发性萜类次生代谢调控新机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6814512177924852.shtm



研究揭示次生代谢物在植物与昆虫共进化中作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101114251083625791.shtm



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新生植物的自毒作用可能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机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302618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34fae6cd7b899e5168fc7b3c48a7d933c8950da3 (1).jpg (152.57 KB, 下载次数: 42)

次生代谢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6 03:07 , Processed in 0.07497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