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特征调查 内向情绪波动大固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4 10:4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精神卫生 2014 年第 27 卷第 3 期  http: / /www. psychjm. net. cn

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特征调查

袁 丁

【摘要】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特征,为干预儿童孤独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 4 版) 》( DSM - IV) 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的 26 例孤独症儿童和 26 例正常儿童,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 ABC) 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分别对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其进行测评。结果 孤独症儿童父母内外向维度( E 维度) 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父母[( 41. 75 ± 9. 80) vs. ( 54. 21 ± 8. 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l) ,孤独症儿童父母情绪稳定性维度( N 维度) 、精神质维度( P 维度) 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父母[( 59. 86 ± 8. 72) vs. ( 49. 63 ±7. 79) ,( 53. 17 ± 9. 16) vs. ( 46. 43 ± 8. 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l) 。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以偏内向,情绪波动性大,固执已见为主要特征。

【关键词】 孤独症; 人格; ABC 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图分类号: B844. 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j. issn. 1007-3256. 2014. 03. 027
作者单位: 523000 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

儿童孤独症起病早,于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临
床表现为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刻板兴趣和行为。在
Kanner[1]最初提出孤独症概念时,强调父母的养育
行为在起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为这类儿童的
家庭处于中上社会阶层,父母对儿童的要求高,态度
生硬,是导致孤独症的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
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儿童出现孤独症的现象并非鲜
见。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孤独症与遗传有关,是一
种神经生物学疾病[2]。Kanner 最初提出的病因假
说受到了质疑。但养育行为是人格特征的具体表
现,探讨独孤症儿童的父母人格特征是否具有特殊
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孤独症儿童组: 于 2009 年 1 月 - 2013
年 6 月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东莞市
卫生局联合举办的病残儿医学鉴定中心和东莞市精
神卫生中心( 原东莞市新涌医院) 门诊。纳入标准:
①经两名精神卫生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者按《精神
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 4 版)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
- IV) 孤独症诊断标准共同诊断,符合诊断标准且
诊断结果一致。②孤独症行为评 定 量 表(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 总评分 67 分以上。③父母
同意儿童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有严重躯体疾病、
躯体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符合入组排
除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共 26 人,其中男生 17 人,女生
9 人,平均年龄( 51. 61 ± 21. 65) 个月。
正常儿童纳入标准: ①幼儿园入园儿童,年龄和
性别与孤独症组儿童匹配。②ABC 总评分 31 分以
下。③父母同意儿童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有严
重躯体疾病、躯体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
正常儿童共 26 人,其中男生 17 人,女生 9 人,平均
年龄( 47. 80 ± 16. 03) 个月。两组儿童年龄经两样
本 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0. 72,P > 0. 50) 。
两组儿童的父母纳入标准: ①本人同意参与研
究。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 有严重躯体
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父母。符合纳入排
除标准的两组儿童的父母各 52 人。
1. 2 方法 在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验室进
行量表评定,研究者先介绍回答问题的注意事项,由
被评定儿童母亲根据儿童平时表现进行评价,母亲
不在现场则由父亲评价。先在纸质问卷上作答,然
后录入心理测验软件。研究者记录有关孤独症儿童
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 以月数计算) 和性别等。
ABC 量表为常用的孤独症症状评定量表[3],共
57 个问题。总评分 < 31 分可排除孤独症,53 分 ~
66 分为疑似孤独症,≥67 分可确诊为孤独症。
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量表( 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EPQ) [4],为常用的人格自评量表。其结果
可区分三种人格特质: 内 - 外向( Introversion - Extroversion)
,即 E 维度; 情绪稳定性( Neuroticism) ,即
N 维度; 精神质( Psychoticism) ,即 P 维度。此外还
有一个掩饰分量表,即 L( Lie) 。各分量表 T 分在
43. 3 ~ 65. 7 分为中间型,56. 7 ~ 61. 5 分或 38. 5 ~
43. 3 分为倾向型,38. 5 以下或 61. 5 以上为典型型。
E 量表评分高,表示外向,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
感易于冲动。低数则为内向,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
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 量表
评分高表示焦虑、郁闷寡欢,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
172
四川精神卫生 2014 年第 27 卷第 3 期 http: / /www. psychjm. net. cn
现不够理智的行为。低分则表示情绪稳定。P 量表评
分高表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
境,不近人情,喜欢干奇特的事情,不顾危险。L 量表评
分高,表示在回答问题时有掩饰倾向。
1. 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7. 0 统计软件进行两样
本 t 检验。
2 结 果
2. 1 两组儿童父母一般情况比较 孤独症儿童组
父母平均年龄为( 34. 73 ± 15. 45) 岁,正常儿童组父
母平均年龄为( 31. 31 ± 11. 97) 个月,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t = 1. 26,P > 0. 05) 。
2. 2 两组父母 EPQ 评分比较 孤独症儿童父母 E
维度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1) ,孤独症儿童父母 N、P 维度得分高于正常
儿童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l) 。见表 1。
表 1 两组儿童父母 EPQ 评分比较( x
— ± s,分)
组 别 EPQ
E 维度 N 维度 P 维度 L 维度
孤独症儿童父母 41. 75 ± 9. 80 59. 86 ± 8. 72 53. 17 ± 9. 16 52. 11 ± 6. 78
正常儿童父母 54. 21 ± 8. 25 49. 63 ± 7. 79 46. 43 ± 8. 44 50. 55 ± 7. 32
t 值 - 6. 94a 6. 31a 3. 90a 1. 13
注: 两组比较,aP < 0. 001。
3 讨 论
人的心理发育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哪方面的影
响更大,尚无定论。就环境方面来说,父母是儿童的
第一任老师,代表父母人格特征的一言一行时刻在影
响儿童。Kanner 博士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初描
述独孤症时认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特殊行为在孤独
症的起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这一观点在当时
是被接受的。但有研究认为,极端恶劣的环境只能引
起类似于孤独症的行为和情绪特征[5]。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
童年龄性别没有差异,通过 ABC 量表评定,明确了
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同时也排除了正常儿童中存在
孤独症的可能性。这两组儿童的父母年龄上也没有
明显差异。通过 EPQ 评定发现,两组儿童父母在 E
维度、N 维度和 P 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孤独症父母较正常父母 E 维度得分低,而
N 维度和 P 维度得分高。提示,孤独症儿童父母较
正常父母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属于
忧郁质气质类型。
忧郁质气质类型主要表现是不好交际,易焦虑,
偏向悲观,心境波动,文静严峻,常坚持己见。而 P 维
度得分高表示倾向于独处,不近人情,不关心人,敌
意,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不顾危险等。孤独
症的典型表现以人际交往质的障碍,言语障碍,刻板
的行为和习惯为特征。孤独症缺乏与人交往的意向,
独来独往,甚至没有眼对视; 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
思想; 对一些无明显意义的事物有着刻板的爱好,奇
特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格特
征与孤独症临床表现本质上多少有类似之处。
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格特征与孤独症临床表现
存在类似之处是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所谓人格,
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其形成以先天因素为基础,后天经历为条件,不断塑
造而成。在先天因素中,神经系统特质是至关重要
的因素。神经系统特质本质上是生物性的,与遗传
有关。现有研究认为,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
与遗传有关,遗传度达 90%[4,6]。也许,Kanner 所提
出的事实是正确的,但表达方式有误,并非主要由父
母外在行为特征引起孤独症的出现,而是受遗传影
响的内在的神经系统特质起到关键作用。
本次调查发现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格特征与
孤独症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但无法肯定父母人格
特征导致儿童孤独症的出现,还须进一步研究,如寄
养双生子研究等。此外,样本量偏少,人格特征仅采
用 EPQ 评定,尚属局限。

参 考 文 献
[1] Blake J,Hoyme HE,Crotwell PL. A brief history of autism,the
autism /vaccine hypothesis and a review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S D Med,2013,19( 6) : 58 - 65.
[2] Jeste SS. The neur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Curr
Opin Neurol,2011,24( 2) : 132 - 139.
[3] 李雪荣. 孤独症诊疗学[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6 - 81.
[4] 李思特. 孤独症的过去和现在[J]. 罕见少见疾病杂志,2005,
12( 5) : 35 - 37.
[5] 杨德 森. 基 础 精 神 医 学[M]. 长 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25 - 333.
[6] Hartley SL,Schaidle EM,Burnson CF. Parental attributions for the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J Dev Behav Pediatr,2013,34( 9) : 651 - 660.
( 收稿日期: 2014 - 06 - 20)

http://www.psychjm.net.cn/ch/rea ... ter_id=3&falg=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6 12:13 , Processed in 0.10309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