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NAS:研究揭示盲鼹鼠不患癌机制 β干扰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3 16: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NAS:研究揭示盲鼹鼠不患癌机制

作者:liuchun

来源:生物谷2012-11-6 20:02:27

关键词: 鼹鼠 癌症 癌细胞



2012年11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盲鼹鼠是中东地区常见的生活于地下的小型啮齿动物,其寿命可达21年。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盲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这与三年前他们发现的裸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不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PNAS杂志上。

盲鼹鼠和裸鼹鼠都是生活在地下的长寿啮齿动物,也是仅有的两种不会患癌症的哺乳动物。三年前,这个研究团队发现一个特殊的基因P16使得裸鼹鼠体内的癌细胞对过度拥挤异常敏感,即当细胞过度增殖生存环境变得拥挤时便停止生长。

Seluanov说,原本认为盲鼹鼠阻止癌细胞生长的机制与裸鼹鼠相同,但是二者却进化出各自的机制。盲鼹鼠体内异常生长的细胞可通过分泌interferon beta蛋白将自己快速杀死,Vera Gorbunova和Andrei Seluanov教授领导了此项研究,他们希望借以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

研究者首先从盲鼹鼠体内分离出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分裂了大约15-20次之后,所有的细胞都迅速死亡了。这是因为细胞达到了癌症前期状态,分泌的自杀蛋白interferon beta不但杀死了癌细胞本身也杀死了其周围可能发展为癌细胞的细胞。

Gorbunova说,虽然人类没有像盲鼹鼠杀死癌细胞的机制,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刺激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也产生如盲鼹鼠将癌细胞一网打尽的反应,那么攻克癌症将不是难题。他认为这种抗癌机制是盲鼹鼠对地下生活适应的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找到促进了interferon beta分泌的具体机制。(生物谷Bioon.com)

编译自Researchers discover how mole rat wards off cancer
http://phys.org/news/2012-11-mole-rat-wards-cancer.html



http://www.bioon.com/biology/cancer/532357.shtml  L



美国科学家破解盲鼹鼠从不患癌症之谜

2012年11月09日08:19腾讯科学

[导读]科学家一直对于盲鼹鼠的癌症免疫能力十分好奇,目前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显示揭开了其中的抗癌秘密。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盲鼹鼠不会患有癌症,目前,遗传学家揭晓了它们的抗癌秘密——当盲鼹鼠体内细胞繁殖增多时,细胞自身产生有毒蛋白质进行“自残”。
美国科学家破解盲鼹鼠从不患癌症之谜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开了盲鼹鼠的抗癌免疫之谜
盲鼹鼠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以及中东地区的地下洞穴中,它们是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动物。尤其裸鼹鼠是人类迄今发现唯一的冷血哺乳动物,它们没有疼痛感,也是唯一一种具有社会制度的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一个较大的等级群体,其中有像蜂巢或者蚁巢的“皇后”和“工人”。
它们也是一种抗癌免疫动物,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盲鼹鼠体内一种基因能够阻止癌细胞形成。该研究小组表示,两种抗癌鼹鼠可能具有类似的基因,而事实证明这两种鼹鼠体内可以形成危险的癌细胞,如果癌细胞数量过多或者具有危险性,这些细胞则会自摧毁。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维拉-古尔布维瓦和她的同事分析了两种盲鼹鼠物种——犹太山盲鼹鼠(Spalax judaei)和戈兰高地盲鼹鼠(Spalax golani),它们生活在以色列一个较小的地区。研究小组从这些盲鼹鼠身体上提取细胞样本,放置在培养皿中,使它们在身体之外进行繁殖生长。最初,这些盲鼹鼠细胞从7个繁殖到20个,看上去一切很顺利,但是超过繁殖20个细胞之后,这些细胞开始快速死亡。
检测细胞死亡时发现这些细胞在死亡时产生一种蛋白质——IFN-β,从而导致三天之内大量病理性坏死细胞死亡。事实上,一旦细胞被探测到繁殖超出一定数量,它们将进行“自残”。
与裸鼹鼠细胞的自我保护方法相对比,盲鼹鼠对于细胞过度增加十分敏感,它们会阻止细胞过多地繁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维拉推测盲鼹鼠的独特习性(几乎完全生活在地下环境)将意味着能够长寿,包括形成有效的抗癌免疫能力。通常情况下,盲鼹鼠的寿命比普通啮齿类动物要长,经常能存活20多年。
目前,这项研究仅处于推测阶段,关于产生IFN-β的精确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最终提供人类治疗癌症的新疗法。
http://tech.qq.com/a/20121109/000054.htm

2#
发表于 2015-10-3 16:49:05 | 只看该作者
干扰素-百度百科: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药品内容,网上任何关于药品使用的建议都不能替代医嘱。

干扰素[1]  (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 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药品名称 干扰素 外文名称 Interferon,IFN 是否处方药 非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 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抗肿瘤等 不良反应 发热、头痛、白细胞数量下降等 是否纳入医保 未纳入 药物类别 抗肿瘤药,抗病毒药 属    性 生物反应调节剂

目录
1 发展历程
2 药理作用
3 用法用量
4 种类
▪ 普通干扰素
▪ 长效干扰素
5 治疗有效率
6 干扰素价格
7 作用机制
▪ 间接性
▪ 广谱性
▪ 种属特异性
▪ 发挥作用迅速
8 分类标准
9 临床常用
▪ 自然干扰素
▪ 复合干扰素
10 干扰素副作用
▪ 干扰素适应症
▪ 不良反应
11 应对不良反应
12 扰素区别
▪ 禁忌证
▪ 用途及用法

发展历程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蛋白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IFN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什么叫干扰素(IFN)
  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
新型冠状病毒对干扰素敏感
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γ型干扰素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2013年2月,瑞士科学家沃尔克·蒂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成果,称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得很好,其复制能力在2天内就可达到峰值,而SARS病毒需要4天。该研究仅仅反映了病毒的复制速度,但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这项研究还显示一些种类的干扰素能有效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环境中的复制,这可以为疑似感染者提供可能的治疗选择。
药理作用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 制剂 规格
1.注射剂 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 成份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详细: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9.htm

3#
发表于 2015-10-3 17:43:42 | 只看该作者
标题:癌症分子机制研究:Cell - The hallmarks of cancer.pdf
目录:文库 / 英文文献
贡献者:环保卫士
更新时间:2011/11/03
文档评级:
探索标签: Cell 机制 分子 癌症

The hallmarks of cancer(1):
http://www.biodiscover.com/document/english/10823.html

The hallmarks of cancer(2):
http://www.biodiscover.com/document/english/10824.html

癌症分子机制研究:Cell - The hallmarks of cancer.pdf:
http://www.biodiscover.com/document/english/4383.html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搜索 :
http://www.biodiscover.com/searc ... hallmarks+of+canc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05:19 , Processed in 0.07120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