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齐大心理系志愿者(上)
2013-05-17 09:14
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齐齐哈尔13-5月17日讯 志愿者,这个光荣的称呼已经越来越被市民所认识,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私地传递着爱心。近几年,我市的各种志愿者团体越来越多,这其中就有一个特殊的志愿者团体。说他们特殊,并不是他们自己本身有什么特别,而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一群“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
这群志愿者的“主业”是齐齐哈尔大学心理系的大三学生,“副业”则是孤独症儿童和他们家长的“心理医生”。 5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这群90后中间,聆听他们的志愿者故事。
记者得知这个志愿者团队的存在,是在一次对齐齐哈尔市星星宝贝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以下简称“星星宝贝”)的采访中,“星星宝贝”的石孔春老师对这些志愿者赞不绝口。石老师说,由于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与人交往十分困难,所以很少有志愿者关注这一领域,而这些齐大的学生却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照进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照亮了家长们阴郁的心情。
齐齐哈尔大学心理系教师田宪华介绍说,这一切都缘起于2012年10月8日,那时一批6名心理系的大四学生到“星星宝贝”进行毕业实习,这批大学生得到了“星星宝贝”老师的热情接待,一对一的教学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也把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帮助孤独症孩子们当中,于是齐大心理系的老师开始探索,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发挥学生们的专长做一些志愿者服务,帮助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于是石孔春和田宪华两位老师坐到一起,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半年多的时间里,近20名大三年级的心理系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团队当中。现在,志愿者们的服务分为三个部分:一个3人小组,每个周五的下午为孩子们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艺术体验课;8人分为三组,每个周四为孤独症儿童家长们做心理疏导;一个2人小组,每个周二为孤独症孩子做沙盘治疗。
对于“星星宝贝”、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说,这些志愿者给了他们巨大的帮助。由于人们对孤独症的认知度和包容度都不够,孤独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受到歧视,再加上康复训练时间很长经济压力大,孩子和家长都倍受煎熬,有时就会出现家长打骂孩子的情况。经过志愿者们的帮助,现在这种家长打骂孩子的情况大大减少。4月2日,孩子们的画展“爱在蓝天下”在市博物馆举办,孩子们的所有画作都被认购,这让孩子们和家长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田宪华说,这批大三学生多是出生于1990年或1991年的90后,而90后在很多人心中是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的一个群体,他们最开始进行志愿者活动的时候老师还有些担心,怕这些学生无法应对。但是这群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证明了“我行”。
这个学期过后,团队中的志愿者们将升入大四,开始紧张的毕业实习和找工作,老师们将把新一届大三年级的同学们加入到这个志愿者的团体中,与现在的同学们做一个交接,让这种志愿活动一直延续下去。本报记者刘星
新闻链接: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