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救自闭症孩子,也是救家长(上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 16: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救自闭症孩子,也是救家长

2013年04月03日15:13   



  点亮“星星” 昨晚8时,200余名复旦学子来到点亮蓝色景观灯光的光华楼前,不约而同地摁亮手电筒、手机,用事先准备好的蓝色塑料覆盖其上,用灯光勾勒出一个大大的“星”字,传递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 本报记者孙中钦摄影报道



  汽车观影 昨晚,由中智上海白领青年志愿者总队、上海交通广播FM105.7、新民晚报等共同召集的众多关注公益的爱心青年,驾驶近500辆私家车共聚汽车影院观看自闭症主题电影《海洋天堂》本报记者 叶薇 周馨 摄影报道

  33岁的佳佳是一位典型自闭症患者,他也是上海自闭症家长联谊会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说是“孩子”,有点勉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自闭症家长来说,他们就是需要终生关爱的“星星的孩子”。

  家长多想能喘口气,让自己放松一下

  33岁的佳佳,是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佳佳的父亲已经70岁,一直以来都由他照料佳佳,30多年不离不弃,不禁感叹“世上也有爸爸好”。可是随着年龄增大,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为了改善成年自闭儿的境遇,多年来奔走呼告,已经让他有点精疲力竭。

  现在的佳佳在家中无所事事,重复着喜欢坐公交的刻板行为,另外还有一个强迫症表现——喜欢捡拾垃圾,看到马路中间有垃圾,就算有车开过,他也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令人非常担忧。父亲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地方专门收留成年自闭儿。

  如果没有合适的去处,20多岁的男孩小舟和女孩双双,可能会重复着佳佳走过的道路——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上过两年职校后,小舟就待在了家里,1米8的大个子身强体壮,发起倔脾气来,母亲只能躲得远远的哭泣。

  作为典型自闭症患者,小舟和双双之前长期在学校接受康复和指导,社会功能有所恢复,情绪也控制得比较好。可离开社会回归家庭后,艰难培养起来的社会沟通能力一点点退化,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

  小舟的妈妈身患癌症,带小舟去医院配药不太方便,只能将他锁在家里,有一次她回到家,发现家里被小舟砸得一塌糊涂,她欲哭无泪:多想能喘口气,让自己放松一点。而在美国、日本等地,社区里就有为残障人士提供相应的“喘息服务”。

  盼给自闭症孩子提供“适应社会”的机会

  自闭症患者家长最大的梦想,无疑是孩子能回归社会,自力更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在他们百年以后,能靠自己生存下去。为此,他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去年,一家长期为自闭症患儿提供志愿者服务的体育用品公司,为自闭症孩子提供“适应社会”的机会。

  对这家公司来说,这是一次带有风险的尝试,谁也不知道,让自闭症患者来“工作”会出现何种状况,他们又会承受怎样的舆论评价?

  家长报名非常踊跃,从人身安全和正常运营等角度考虑,店方对30位报名的自闭儿安排了两场面试,还模拟了实际操作,要求家长在孩子完全适应工作环境前要全程陪同。最终,5位符合工作要求和特点的男孩留了下来,在后仓从事悬挂衣服的工作,每周不超过24小时,店里闲时不用上班。

  这些选拔出来的孩子,情绪控制比较好,行为比较机械,能够按部就班听指令,但人际交往、语言能力仍然比较差。对他们来说,只要能认识衣服的尺码“LMS”和款式即可。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看管,基本能独立工作,还拿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资。

  这一切听起来很美,可只是尝试,店家和家长心里都没底。谁来支持用人单位?谁来承担风险?那些更多的被“淘汰”下来自闭儿怎么办?毕竟,真正能走上社会的高功能自闭儿是极少数。

  盼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让自闭症患者老有所依

  第六个世界自闭症日,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再度亮起了蓝灯,由上海爱好儿童康复机构发起的蓝丝带行动也深入人心。6年来,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在自闭症关爱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今年起,市残联给16岁以下自闭症患者的康复费用,从原来的每年3000元提高到了1.2万元。那些即将成年和已经成年的自闭症患儿,也没有被社会遗忘。市政协委员姚俭建曾在两会上建言,应从制度层面建立初中毕业16岁以上直至老年的自闭症患者生存和养老终身服务体系。

  “在我离开人世5分钟之前,让我的孩子先死去。”这是一位自闭症家长的心声,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身心压力巨大。救孩子,也是救家长。国际上走过的道路证明,提供完善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让自闭症患者老有所依。

  上海市孤独症工作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可为其在街道、社区建立类似“阳光之家”的自闭症患者活动场所,让家长获得喘息的机会,有条件的可建立自闭症家庭住所、养护机构等,为他们提供不同于福利院的居所。对那些有一定能力的自闭症患儿,可为其设立专门的福利工厂、工作训练基地等,让他们自力更生,能够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由于自闭症无法根治,不论何种程度的自闭症患者,他们都需要社会的接纳,需要终身看护。 本报记者 金恒

(来源:新民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0 13:09 , Processed in 0.076918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