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继扬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11-28 16:55:26
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IgM受体
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日本千叶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Fc受体FcμR,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这一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参与这项研究的中方研究人员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王教授为首批“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其研究组经3年攻关,终于首次发现IgM受体,免疫球蛋白IgM被称为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这项研究发现了 IgM的受体,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IgM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不让其发病、发展,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溶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一受体。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的状态下,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体方面会产生何种结果。经艰辛工作,仅用3年时间一举跨越40年,终于首次发现了受体基因FcμR。
研究人员发现,外来病原体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况,其抗体下降至正常小鼠的三分之一以下。他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该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后,不但不容易被激活,反而容易造成死亡。相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体,包括会产生有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或诱发机体关节炎的类风湿性因子产生等。
这一研究课题组发现和了解FcμR基因上述两大功能,被认为意义重大,因为该基因一方面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该基因也可抑制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有害抗体,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耐受性和稳定性。未来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IgM受体,促进机体内有益抗体的产生,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因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
除此之外,近期关于病原体入侵宿主的研究方面,Science杂志公布了一项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新成果——新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巨细胞病毒或HCMV的令人意外的、复杂的蛋白编码能力,并且这一发现是人们了解该病毒如何在感染中操纵人类细胞所迈出的第一步。
HCMV的基因组是在20多年前首次被测序的,但研究人员如今还对这种常见病原体的蛋白质组——即一整套表达蛋白——进行了研究。人们已知HCMV是一种获得了惊人成功的病毒,而且它能感染地球上大多数的人,但已知的出生缺陷及疾病仅仅分别出现在新生婴儿中及那些免疫系统受损的成年人中。
一研究组怀疑,现存的基于其基因组的HCMV蛋白质编码潜力图是远远不够完整的。因此,他们在HCMV感染人的成纤维细胞的过程中开始为核糖体——这是蛋白质在其内合成的细胞器——的位置绘图。研究人员用他们所得到的绘图为数百个先前未被发现的蛋白质确认了模板,这些蛋白质被编码在了该病毒基因组相应DNA段中。据这些研究人员披露,这种方法也可用来研究由其它复杂病毒所产生的蛋白质。(万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