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4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约旦佩特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9 21:5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佩特拉(Petra)引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古代曾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国的都城。1812年以来陆续发现许多古迹,大都雕刻在一条深谷的岩壁上。为约旦旅游业的重点城市之一。

目录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史前时代
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世纪
公元106年
公元4世纪
公元7世纪
地理位置
城市建筑总述
卡兹尼宫殿(Khazneh)
西克峡谷(Siq)
现代发展
时代变迁
古城的发现


名称由来
  峡谷中的城市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但几年之后,当柏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历史沿革

史前时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也有译为“纳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的东部,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这是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些墓碑群曾被认为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它们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聪明的纳巴泰人选择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公元前4世纪
  纳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另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一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与此同时,皮塔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门户,接近商道线的纳巴泰人得天独厚,赢利不少。他们有时也采取不法的海盗行径,但大多数时候是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和过路费获利的。他们有时也为旅客、商队及牲口做向导,提供食物和水,朝廷有偿服务。

公元前3世纪
  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首都,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成了一种风俗。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习惯可能起源于早期居住在那儿的当地人,后来又由纳巴泰人继承和吸收了。虽然学者们对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一无所知,他们相信该民族可能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纳巴泰人也建造其它庙宇,有的嵌凿在岩石中。不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独立式建筑,可能是用来供奉佩特拉主神都萨尔斯的,该神的象征是一块石头。

公元前2世纪
  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影响已超越疆界、广泛传播且影响久远: “纳巴泰人的”文字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份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  

公元106年
  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4世纪

  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纪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地理位置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便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城市建筑

总述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卡兹尼宫殿(Khazneh)
  “宝库”卡兹尼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后期建筑风格。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另一资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卡兹尼名为“宝库”是因为传说这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约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古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西克峡谷(Siq)

  一位学者旅游此地是这样描绘佩特拉的: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锡)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锡)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锡)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现代发展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之一。首批当代考古队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庙宇,研究者们确定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的建筑风格,展示出一个多国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风貌。   

1985年佩特拉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作为约旦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第一份文化遗产。   

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无论你走到佩特拉的何处,你都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谜。这里有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愿考古学家和研究历史的学者向我们揭示更多有关佩特拉从史前到伊斯兰时代的历史。ACOR总裁于1994年这样说,“佩特拉城几乎还未被人触及过,我们期望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等待着我们,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   

另外,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曾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又名《圣战奇兵》 《夺宝奇兵四》),并且《变形金刚2》,《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都在佩特拉取景。以与考古学家们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时代变迁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存在。在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却一度长期衰落。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岸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   

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   


四周山壁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古城的发现
  历史将永远铭记重新发现佩特拉的功臣──贝克哈特[1],而重新发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为“非洲内陆地区 研究促进协会”成员,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尔河的源头。他精心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由于要穿越西亚的阿   

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叙利亚和约旦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本职工作的便利给他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机会,在从大马士革去开罗的途中,他听说一个被瓦迪穆萨群山保护的城市竟遭至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破坏(瓦迪穆萨至今仍标在佩特拉的地图上,从游客中心搭的士出发未超出一个第纳尔起步价的车程)。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调查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穆萨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惊人的发现纵然令他激动万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 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1:59:39 | 只看该作者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目录

基本资料
简介地理位置
玫瑰红城市
建筑历史
古城特点概况
卡兹尼
女儿宫
剧场
回到过去
古城兴衰军事必争之地
被发现的故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佩特拉古城

英文名称:Petra in Jordan   

所属洲:亚洲   

所属国:约旦   

地点:安曼以南的佩特拉   

意义:纳巴泰王国居住的城市,是阿拉伯和地中海区域一个重要的交叉地区。   

编号:379-001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I) (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简介

地理位置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它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的,并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玫瑰红城市
  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佩特拉在希伯来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莱人的领袖)点出水的地方。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

建筑历史

  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旧约圣经》中的“塞拉”(Sela)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  这个事件发在生古代希伯菜人从埃及出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公元前 1 世纪,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 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建筑物雕凿在悬崖峭壁面内,其房间也隐没在岩石之中。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峡谷最宽处约 7米,最窄处仅 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特拉城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横越干旱乡村地区疲乏的旅行者们喜欢的歇脚地。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该城市仍然十分繁华。但后来因贸易路线改变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直到1812年后才被人发现。

古城特点

概况
  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远观垒垒石窟构成的楼群,好似天上琼楼仙阁,尤其在朝阳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城市就会变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又称“玫瑰红古城”。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伯根在诗里赞美它:“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这座方圆20平方千米的古城,寺院、宫殿和住宅等建筑物都在岩石上开凿出来,蔚为壮观。

卡兹尼
  古城核心卡兹尼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大广场,广场正面是一座高40多米,宽30多米,依山雕凿的殿堂——卡兹尼,意为“金库”。整个殿门分为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米左右,门檐和横梁都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有壁画,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陵墓。卡兹尼造型宏伟。

女儿宫
  遗址山脚下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古庙建筑——本特宫,也称“女儿宫”。传说当年城市缺乏水源,国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愿以公主相许。后有一建筑师从谷外的穆萨村,劈山筑渠,引水入城,国王便将公主下嫁给他,此宫遂改称“女儿宫”。现在峡谷进口处石壁左边的水槽,即使当年的引水处。

剧场
  古城内部的剧场也是雕凿出来的,可容纳6000人。看台成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阶梯。而剧场的中央是有石柱支撑。

回到过去
  佩特拉又叫“玫瑰之城”,距离安曼约260公里,走修建在沙漠中的高速公路要3个多小时。到达佩特拉新城时已经很晚了,绿色和黄色的灯光繁繁点点的,像一个童话世界般安静祥和。佩特拉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是玫瑰色的,而且依山而建,漂亮别致。佩特拉古城是由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在岩石上敲凿出来的城市,一直是东西商路的重要中心,随着南北商路的开通,货物可以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才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渐渐被人遗忘,变成一座死城。1812年,瑞士一位探险家重新发现了这里,在销声匿迹了几百年后,佩特拉终于重见天日。古城建立在一条狭长的峡谷中,进入峡谷,首先看到的是在岩壁上的空洞,这些是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根据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而规格不一,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 佩特拉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比如阶梯剧场、广场、公共浴室等等。沿着峡谷前行就能走到锡克(一条所有游客到佩特拉“宝库”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深陷在岩石中、狭窄、隐蔽的裂缝。前进中,游客会突然看到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这会让你感到无比震撼和惊奇。“宝库”是个令人难忘的建筑物,正面宽27米,高40米,纳巴泰式设计风格,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侵蚀,但宝库仍然保存完好,在阳光下,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都能给你一种神奇的感受。佩特拉峡谷中全是砂岩,以红褐色和粉色为主,还有其他颜色的。看见有个摊子在卖这著名的天然彩沙,并用它在一个小瓶子里面作画。

古城兴衰
  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

军事必争之地

  佩特拉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途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古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蜓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人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被发现的故事
  历史将永远铭记重新发现佩特拉的功臣──贝克哈特,而重新发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为“非洲内陆地区研究促进协会”成员,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尔河的源头。他精心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由于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叙利亚和约旦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本职工作的便利给他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机会,在从大马士革去开罗的途中,他听说一个被瓦迪穆萨群山保护的城市竟遭至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破坏(瓦迪穆萨至今仍标在佩特拉的地图上,从游客中心搭的士出发未超出一个第纳尔起步价的车程)。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调查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穆萨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惊人的发现纵然令他激动万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巴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2:27 | 只看该作者
约旦徒步 探寻玫瑰色沙漠中消失的古城


 约旦,一块阿拉伯半岛上的神奇土地:尽管周边国家战乱频频,它却能独享和平与安宁;虽然80%的土地是贫瘠的沙漠,它却盛开着人类的文明之花;在这里,诞生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印着数千年历史的痕迹;这是一个徒步旅行者梦想的国度,是无数人心中的光明圣地。让我们追随着贝都因人的脚步,去探索和发现曾经失落的古代文明吧!

  在约旦探险,纳巴泰人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们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从公元前6 世纪开始占领约旦南部地区、迦南和阿拉伯半岛北部。这期间,聪明且会经营的纳巴泰人控制了熏香和香料的贸易,并派遣规模巨大的驼队往来于阿拉伯沙漠与相邻各国。曾有人形容,古纳巴泰人就像一个暴发户,在财富急速增长的时期于多条商旅必经的交汇点上,建立了一个贸易中枢,它的名字叫做——佩特拉。





  “不要一口就吃到最后的甜点”

  我们对佩特拉的探索,一定是从西克(Siq)峡谷开始的。来到西克峡谷时,导游阿哈姆德已经站在谷口,他的身后是一条窄窄的约1.5 公里长的高耸而狭长的通道,那正是进入佩特拉遗址的传统入口。我知道,这条路会通到卡兹尼(Al-Khazneh)那气势雄伟、造型精美的正室,可是,在满怀期待的时候,导游却把我们领向另外一条路。他说:“当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尝每一道菜肴时,何必先狼吞虎咽那最后一道甜点呢?”


  阿哈姆德带着我们绕过了这个通常的入口,走到北面8公里之外的帕里特-西克(Siq el-barid), 又名“小佩特拉”的遗址。这里四周的山壁上雕凿了许多的建筑物。有些非常简陋,几乎仅能算作洞穴;也有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望着那些在炙热阳光下空空如也的建筑,我不由得去幻想它繁华时的车马喧嚣,想象着古纳巴泰人身着长袍于这些“洞穴”间穿行。头脑遐想间,脚却踩着一条铺满砂石的干涸的小峡谷,谷中充满了粉红色月桂。一路上,怪石、蓝天、羊群交错地映入眼帘,干燥的空气中却隐隐掺杂着花香和羊粪的味道;砂砾间,偶尔还能看到色彩蓝绿的蜥蜴,在石头上悄悄打探下就迅速爬走。这期间几个正看护着自家羊群的贝都因人,略带吃惊地跟我们打了招呼。这段旅程,看来就是导游说的小惊喜了。


  在峡谷中走了三个小时,我们登上一个小谷地,凝视那些不时有意想不到的文物遗迹存在的陡坡。阿哈姆德和我们一样激情澎湃:“观光客们通常不会来到这里。虽然这里离佩特拉遗址非常近,但是人们总是会直接参观最著名的地方。其实,这个遗址有4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么大的地方,喜欢自由徒步观光的人完全可以规划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行走路线。”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这个峡谷中探索那些隐蔽而不易被人发现的砂石角落,这里不但有古老平整的洞穴,甚至能发现洞穴顶上栩栩如生的壁画。每当我惊异于自己细小的发现,兴奋地用手去触摸那些犹如皱纹般的粉红墙壁上的沟壑时,他深邃的眼睛里便会带着骄傲的笑容,而红白相间的头巾,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

  “我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这是佩特拉不为人知的宝藏之一。”我知道,这是他带给我们的又一个惊喜:从亚伦山(JabalHaroun)直向瓦地-萨布拉(Wadi Sabra),这是当年纳巴泰王国众人的入谷之路。在这个铺满砂石的小山谷里,居住着两个贝都因家族。绕过一个刻着浮雕的谷壁,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剧院!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小剧院奇迹般地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只见那一排排从厚重的石头凿刻出来的阶梯座位环绕着剧场,层层叠叠地高出剧场中间的石沙地好几米。夜幕悄悄降临,当晚我们就在剧场中宿营,点着篝火在星空下品茶,那茶水尝起来浓郁而甜美,坐在岩石凿刻的台阶上,想象着中间的舞台上曾上演着何种悲欢离合,人生真如一场大梦,但此刻的梦境伴着贝都因人的香茶,掺和着古老的感动,让人久久不愿醒来。


 走出瓦地伦,约旦行程的下一站是亚喀巴(Aqaba)港口。亚喀巴港口位于红海边,在那里可以获得一次极为宝贵的潜水之旅:潜入海下的世界,观察品种繁多的海洋物种,迷失在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而回到佩特拉前的最后一站,是安曼(Amman)地区的达纳(Dana)山谷,那里有几百个古老的闪米特部落村庄,这是一个文化保护区。(闪米特部落是一个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部落,阿拉伯语和古希伯来语等都是源自于这个部落的语言,被称做闪语族。)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次旅行的终点站,必定是期盼已久的佩特拉古城。佩特拉的发现,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1812 年8 月22 日,在瓦迪穆萨群山之中来了一个身穿阿拉伯长袍的欧洲人,他乔装成信奉穆斯兰教的印度商人,并改名为Ibrahim 酋长。约翰·贝克哈特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会对任何陌生人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计划:首先,他学会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在叙利亚和约旦又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在这长达三年的准备之后,他以向亚伦(Aaron,圣经中的人物)古墓奉献贡品为理由雇佣了一个贝都因人做向导,开始进入了佩特拉(Ptra)古城。

  约翰·贝克哈特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当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却不露声色地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他断定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之后便匆匆离开。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穆萨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这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从此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和了解了这个曾经失落的古城。

  卡兹尼,藏着什么宝藏

  卡兹尼是佩特拉的无上荣光,面前的蛇道是它的门户,这条小道,深一百多公尺,长1.2 公里,是千百年的洪水侵蚀而成,相当险恶。穿过蛇道,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 英尺,宽100 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砂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橘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砂石壁闪闪烁烁。 站在这巨大的建筑前,没有人不会心生敬畏和感叹,而宏伟柱廊的大门,就像能打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但与宏伟门廊和精美雕刻不同的是,卡兹尼的内部简陋得让人惊诧,用“家徒四壁”这个形容词来形容卡兹尼的内部一点也不过分,也正是因为其内部的空旷,更增加了人们对这大殿的猜测和向往。多年来,人们认为这应该是纳巴泰人的藏宝库,也有不少人试图凿挖墙壁找到密室的出口,可是始终一无所获。倒是辉煌门廊上古罗马风格装饰中带着死亡象征意义的雕刻给考古学家带来了一些灵感,他们顺着湮没在砂砾下的蛇道,发现在卡兹尼雄伟外观下,还藏有一个被掩埋的地下室,而这地下室内藏有11 具古人类的骸骨。于是,所谓的“宝藏”终于大白于天下。

  走出卡兹尼,我静静地站在它充满古罗马风格的门廊前,左手是自然的“鬼斧”,右手是人类的“神工”。阿拉伯的热风吹来,约旦,我终于找到了这玫瑰色砂砾中的远去文明。



  追随着这样的梦境,我又爬上一块高高的岩石,在夜风的陪伴下,俯瞰西克峡谷精致的沟壑,低低的月光温柔地照耀着那些几乎与之平齐的高原,在高原下方,可以俯瞰儒尔丹(Jourdain)山谷的谷底。天空中的星星密密麻麻,美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颗饱览美丽景色的心灵融入进了悠长的寂静。我们的下一站是几十公里外的瓦地伦(Wadi Rum)沙漠。跟宽广无垠的撒哈拉沙漠比起来,这里只不过是冒出几座砂岩小山的公园。与小佩特拉的玫瑰粉红不同,这里满眼是赭色和黄色,许多个奇怪的峡谷错综复杂地交织着,就像迷宫。据说,在1916至1918 年的阿拉伯革命期间,贝都因人的领袖埃米尔就带着他的军队躲进瓦地伦沙漠避难,并成功地抗击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因为地形的千变万化,这里简直成了贝都因人的天然堡垒,而在这里,行走永远是最灵巧最方便的交通方式,还可以去攀登那直达山顶的“贝都因之路”。这条著名的徒步行程,要经过一道巨大的天然岩石弧桥,这条岩石弧桥垂悬于沙漠之上,它横跨长度超过了两百米,走在上面时须时时小心,以免滑倒。这无疑是一座为勇敢者准备的天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3:51 | 只看该作者
玛雅人是对的

(诗文转载)

---应公子之风之邀所写

  .

  在约旦,精明,强悍的纳巴泰人,

  把佩特拉都城建造在石头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以为自己的城池

  固若金汤。可是罗马人

  破坏了供水系统,切断了命脉,

  甘愿对蛮横无理的入侵者俯首称臣。

  .

  玫瑰红的城市,在干燥的高山上,

  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希伯莱人从埃及出逃后,

  处于一片荒野之中,又累又饥渴,

  但领袖摩西用手在岩石上点出了泉水,

  清凉而甘洌。看哪,峡谷通道狭窄,

  但峡谷尽头豁然开朗,哈兹纳赫,

  金库殿堂依山雕凿,造型雄伟。

  但有一天强大的罗马皇帝图拉真,

  率领军队攻陷了她,征服了她,得到了她。

  .

  那些身穿兽皮裙,肩披红色斗蓬的罗马勇士,

  手持短剑,头载饰有红缨的金色钢盔,

  他们把罗马搬到了佩特拉都城,

  所有岩石中的建筑全打上了罗马印记,

  哦,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哦观众呈半圆形的剧场斗兽场,哦维纳斯神庙。

  雍容华贵,酥胸半露,举止轻浮的贵妇人,

  在公共浴室里褪下浮夸华服,享受圣摩西泉水,

  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

  疲乏的旅行者、精干的商人在这里歇脚,

  人类进步的一切动力都来自爱情!

  .

  充满了迷惑的民族,色彩斑斓的城市,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

  像一位仙子在人所不见的峡谷中舞蹈,

  但强悍的罗马人占有了她,

  掠夺了她的所有,在她身上的每一处,

  都打下印记,最终将她遗弃,

  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

  罗马人的眼光转移至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

  佩特拉风采不再,少有人记起,

  只是偶尔在传说中被人惊叹。

  .

  哦,北方有佳人,神秘而遥远的姑娘,

  你就是镶嵌在石头中的佩特拉城,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自己独立的风采,

  绚丽的思想,变幻多姿的形态,

  在北方寒冷的蓝色的星空下,孤独地跳舞,

  等待着强悍的图拉真皇帝来将你征服,

  如果谁能把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

  他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什么都听他的。

  真的是这样吗?当罗马人将你身上每一处,

  打下他的印记,你是否真的会完全臣服,

  这是一个疑问,当时过境迁,他把眼光转向,

  更有魅力的美索不达米亚,你是否能接受这事实?

  哦这更远的迷离的不可捉摸的暂且不谈,

  你的主要任务是吸引那真命天子,

  改变他眼光的尺度,符合你身上的标准,十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4:42 | 只看该作者
佩特拉:东方宝藏玫瑰红城


   佩特拉古城建立在山谷之中,但所有的主要建筑,包括神庙或国王坟墓,大多建在山腰以上的位置。而其中最大的建筑德伊神庙(DEIR)在佩特拉城尽西端的山顶之上,更需要游客付出些辛苦才能一览全貌。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面对800余级陡峭的石阶,我犹豫了。然而这犹豫和疲劳,在见到德伊神庙的的瞬间都灰飞烟灭了。正午的太阳挂在凛然的神庙顶部,那气势就压得我无法透气。山谷中的法老宝库雕刻在峡谷中的一面山崖之上,这德伊神庙,竟是用山峦之巅的一块数十米高的巨石整个雕琢而成。神庙高达45米,顶部直刺青天,除去在佩特拉的石刻建筑中处处可见的庄严之外,更多了十分霸气。我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更合适的方法来建造一所神庙。住在这里的神,抑或是创造出这神庙的人,该是会有傲视天下的气势的。

    在神庙的附近,我遇见了一个为游客牵毛驴代步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很美丽,叫阿斯玛。阿斯玛今年10岁,是土著的贝都因人。她在城里上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我们一前一后地走在羊肠小道上,她告诉我,她喜欢城市,喜欢有空调的高楼,但她更喜欢佩特拉。世界上有很多很漂亮的高楼,但只有一个佩特拉。阿斯玛的小伙伴们在一个转角处等她。我的镜头记下了快活的他们和他们心爱的小毛驴。山路上,红色岩壁把温暖的光线映照在她的脸上,灰土遮不住的是她明亮的眼。忽然觉得充满了被历史和庄严肃穆充满着的纳巴泰古国又复活在她明快的笑容之中。

  约旦境内的交通



    AliaQueen国际机场到阿曼间的路途大概是30分钟,的士约10约旦第纳尔。如果坐巴士,就只需要0.5约旦第纳尔。约旦的的士起价0.15约旦第纳尔。在约旦国内旅行,很有效的一种手段是利用共享小巴。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小巴都有明确的起终点,但车上的标记都是阿拉伯文。惟一的办法是告诉司机你的目的地,如果运气不错,他就会带你到站。绝大多数的小巴都会路过阿曼城中心或Abdali汽车站。

    公共巴士


    Jett Bus是约旦最常用的长途公共汽车。大巴的车身都油漆成蓝白色。去佩特拉的Jett车站在侯赛因大街上(离开Abdali车站500米左右)。也可以乘私家公司的大巴在约旦旅行。从阿曼去杰拉西的巴士从Abdali车站发车。如果你想乘私家大巴去佩特拉,那就需要去Wah-dat车站。去佩特拉的车票大概在2约旦第纳尔左右。

    食品


    和中东大部分国家一样,美食是约旦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食物中谷类、Cheese、新鲜果蔬占很大比例。肉类在约旦食品中反倒成了配菜。


    Mansaf是约旦最经典的菜肴。这道菜用多种香料和羊肉共同烹制,然后佐以大量的米饭。尽管这道菜也许很对中国人胃口,但其准备却极其复杂,通常需要数小时才能做好,有些不适合旅行者的时间安排。在有些规模的餐馆里,也许能享用到这道美食。另一道常见的美食是塞乳羊(StuffedBabyLamb)。做法是在烤全羊的肚子里塞满各种配料(米饭、洋葱、果仁、葡萄干等)。烤羊的准备工作也很复杂,包含了羊身的多次清洗、晾干和用多种佐料的反复揉制。和大部分的阿拉伯地区相同,这里通常的主食是菲拉菲尔(Felafel)或西瓦玛(Shwarma),大抵是炸或烤的肉类和蔬菜,塞在类似烫面烤成的大饼(Pita)里,和墨西哥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味有余,变化不足。但作为旅游食品而言,几个第纳儿就能度日却也不错。

    签证和海关


    所有非阿拉伯国家的旅行者,不论去约旦的缘由是什么,都需要签证。约旦政府允许落地签的做法,但事先获取签证依然是你顺利旅行的最大保证。提前的签证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另加费用做加急签证,最快一到两周可以完成。旅游签证有效期三个月内必须入境。入境后每次最长可停留一个月。约旦大使馆地址电话


    北京三里屯东六街;电话:010-65323906自用物品如相机等,可以免税入境。消费品的关税和中国类似,如每人允许自带200支香烟,2升酒等。


    电压


    约旦和中国一样,使用220伏的供电系统。但插座是欧洲式样。大部分转换头可以在当地买到。


    佩特拉门票


    根据你停留的时间,佩特拉门票分三种,20约旦第纳尔/天,25约旦第纳尔/两天,30约旦第纳尔/三天(再送一天,共4天)。通常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看个大概。一夫当关的古城进口有管理人员,正常开放时间是早5点到下午6点半。


    佩特拉住宿


    穆萨谷是个几乎为佩特拉而存在的小镇(WADIMUSA)。价格相差极大,从几个约旦第纳尔的Hostel或者家庭旅馆到数百约旦第纳尔全球连锁五星酒店应有尽有。镇中心距离佩特拉2公里左右,有中巴交通。再远些可以住在更现代化的WADIMOUSA(摩西谷)。这是个中型的镇子,酒吧、商店一应俱全。和约旦大部分地方一样,这两个镇上的商品相当昂贵。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6:06 | 只看该作者
佩特拉


——英国诗人约翰?威廉?贝根 《致佩特拉》

  从约旦首都安曼往南,3个多小时的行程,两边尽是茫茫大漠。当视线正因为厌倦了枯燥的沙地和沙丘而昏昏欲睡时,前方忽然冒出一片黝黑冷峻的山脉,形状象一团团冲天沸腾的  
泉水,山顶还有云彩缭绕,这时的惊喜恐怕是很难言传的。而佩特拉,传说中的阿里巴巴进入的宝库,就躲在这群山之中。

  进入佩特拉古城的唯一通道是西克峡谷,只见山口裂出一道缝,深不见底。骑马进入,两边的峭壁齐齐让开七、八米左右,形成一条弯曲狭窄的通道。天空只成一线,和着脚下的道,蜿蜒隐没在远远的石缝中。两边的峭壁,仿佛刀削斧砍,却是施施然的玫瑰红。常年的流水将岩石内里的美都刻画了出来,喜气的玫瑰色中间或掺着一些赭色的纹、白色的波,都是岩石天然肌理形成的斑纹。

  脚下的路窄了又宽,宽了又窄,弯了又折,折了又弯。伴着马蹄声的回音,在马背上晃着,一千多米的旅程倒也自在。甬道的尽头象一个巨大的钥匙孔,好奇地透过钥匙孔向外张望,呼吸在一秒钟内停滞。

  一座希腊式的宫殿从面前陡峭的山岩间凸现出来,精巧华美而且无比巨大。玫瑰色的石质使它仿佛带了魂灵与血色,褪去了拒人千里的冰冷,却也美得失去了真实。太阳渐渐升起,阳光照射下来,整座宫殿到处迸发出一片耀眼的红色,让人觉得仿佛置身在硕大的玫瑰园中,粉色、桔色、深红色,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瑰丽得辨不清方向。宫殿的名字叫艾尔?卡兹尼,意思是“法老的宝库”,倒也不辱没了它。试想,除了古代的法老,谁能奢侈在山壁上开凿一整座宫殿,谁又能气派到用一色玫瑰红的原石去做建筑材料。

  过了卡兹尼,豁然开朗处俨然是座石头城: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崖壁上的断口,形成天然的进出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着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几乎只能算洞穴;有些大而精致,有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和多层柱式前廊。令人呼吸困难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玫瑰色的。

  一直觉得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水,没有树,就缺了些灵气。这种想法在这一刻,被证明是种偏见。这个山谷中除了石头,便是人和魂灵。没有树,没有河,只有灿如云霞的山岩,硬朗沉默,却不知蕴藏了多少秘密,经历了几度辉煌。佩特拉不需要别的颜色,也不需要别的点缀,石头在这里,本身就是奇迹。

  佩特拉的石头是巨大完整的岩壁,没有人能够带走。但是当地人把它研成细粉,把不同颜色的石粉分门别类。取一只玻璃瓶,注满石粉,多彩的粉末便勾画出各种的图案。这样一来,佩特拉居然带上了几分灵巧,几分细腻,也就让人有了带回家的欲望。

  地理位置:

  约旦西南,首都安曼南约260公里处,靠近摩西河谷

  气候:

  沙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6英寸。

  面积:

  400平方英里

  人口:

  最高峰时达到3万人

  历史:

  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凿岩为城,建立了首都佩特拉。那时,佩特拉越阿拉伯谷地向西直通地中海港口,是阿拉伯商队东西贸易的隘口,城市日渐繁荣,国力大增,成为中东一个强悍的国家。由于佩特拉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希腊人、罗马人几次进犯,都无功而返。公元106年,罗马军队实施“断水计”,断了城内军民水源,占领了佩特拉,使之成为罗马帝国的最繁荣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佩特拉在罗马人手里继续扩建,一直是东西商路的重要中心,随着南北商路逐渐被打通,货物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人去城空,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布尔克哈特才重新发现了它,佩特拉在销声匿迹了几百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主要景点:

  西克峡谷(Siq)

  要进入古城佩特拉,西克峡谷是必经之地。峡谷长1500米,最宽处不过7米,最窄处仅能通过一辆马车。两边的石壁高70米~100米,抬头仅能望到一线青天。

  艾尔?卡兹尼宫殿(Khazneh)

  卡兹尼又被称为“法老的宝库”,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宝的地方。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高50米,宽30米,分上下两层,总高50米,宽30米,带有罗马的建筑风格。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二层是三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间一组为圆形,共有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虽然残缺,仍不失本来神韵。正殿后壁龛肃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左右殿壁的壁画,色彩暗淡,但粗旷的线条依稀可辨。卡兹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无比神奇。

  露天大剧场

  古城中有一座依山雕凿出的罗马式露天大剧场,可容纳6000人。看台呈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阶梯。舞台用巨石铺砌,声音可以清楚传到最后一排席位。现在舞台上还残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

  其它:

  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在佩特拉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7:17 | 只看该作者
佩特拉


概述   
佩特拉(Petra)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约旦佩特拉古城建立于阿拉伯沙漠的边缘,佩特拉是Nabataean王国亚里达王四世(King Aretas IV)时期的首都(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40世纪),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   

佩特拉以其石头建筑而享誉全球,例如它138英尺高(42米高)的宫殿是玫瑰色的石头堆砌出来的。佩特拉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这个古老的城市也有地道、水室和一个可以容纳4000人的竞技场。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Johann Ludwig Burckhardt探索到这里,西方才知道沙漠中有此圣地。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曾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又名《圣战奇兵》),以与考古学家们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峡谷最宽处约 7米,最窄处仅 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 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开放时间:五月-九月: 6:00am-5:30pm,十月-四月: 6:30am-5:00pm 交通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锡)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锡)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锡)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历史
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位于约旦安曼西南 250公里处。希腊文意为“岩石”。《旧约全书》称“塞拉”(Sela)。公元前 1 世纪, 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 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


旅游最佳时间首都安曼和西部山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月为7-14℃,7月为26-33℃。约旦河谷与南部、东部为大陆气候,雨量稀少。一年之间,以10月到翌年5月是雨量较多的季节,也是旅游旺季,6月到9月比较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冬季要带大衣,夏季也要带薄外套。


交通指南航空:约旦皇家航空公司拥有国际航线50条。主要机场有:安曼阿丽娅王后国际机场、安曼民用机场(马尔卡机场)、亚喀巴国际机场。
航海:位于约旦南部、红海北部的亚喀巴港是约旦唯一港口和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有固定航线29条,通往除西非海岸及南美西部海岸的200多个港口。

公路:公路是约旦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已基本建成沟通全国城乡的公路网,国际公路网与伊拉克、叙利亚、沙特、以色列等国相通。“King's highway(王道)”已经有5000年历史,是重要的旅游路线,马达巴,卡拉克,沙巴克,佩特拉等著名历史遗迹都在这条路上,这条路本身也是约旦重要的景观。

铁路:在约旦,除了希贾兹铁路没有旅客列车。希贾兹铁路每周两次往返与安曼和大马士革之间,安曼开车时间是周一和周四早上8点。

长途汽车:约旦的长途汽车没有时刻表,都是人满开车。到大城市的车有大巴和小巴,显然小巴会比较快开车,价钱也比较便宜。不要占用座位放包,不礼貌,而且会被多收一个位子的钱。

出租车:约旦出租车并不昂贵,即使长途旅行包车也比较划算。白色的出租车沿固定路线行驶,可以多人共乘,分摊费用,也可以中途上下车;黄色出租车是没有固定路线的。出租车虽然有里程表,但夜间和长途乘车一般习惯协商价格。出租车司机多数能讲英语,也比较友好,如果遇到乱开价的司机,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

自驾游:约旦公路网比较完善,还有专门指导游客的棕色路标,因此自驾车游约旦也是比较方便的。约旦有许多汽车租赁公司,酒店也有汽车租赁服务,驾龄超过一年的国内有效驾照在约旦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一,约旦是左行国家,驾驶席在右手边;二,长途旅行前应当加满油,并且注意沿途补充。

城市寻路:约旦的城市比较小,但都拥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和酒店,所以问路的时候直接询问目的地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会比问路名有效。当地人非常热情,会尽力帮助游客。


美食小吃基于伊斯兰宗教信仰和贝都因人的风俗习惯以及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约旦的饮食形成了特有的风味,是世界上著名的美食之一。在穆斯林国家吃东西最放心的就是原料绝对新鲜和干净,因为教规是绝对禁止食用腐败、不洁的东西。 好客的约旦人可能会邀请游客到家中做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大方地接受,只要注意不做出失礼和违反禁忌的事情就可以了。吃饭前和吃完饭都要用水仔细的洗手,男女要分开进餐,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咖啡、吹奏乐器和唱歌,对好客的约旦人来说,让客人开心是最重要的事。 约旦人进餐的顺序是开胃菜、主菜、甜食、咖啡或茶。

开胃菜:各种开胃菜总称为“梅扎”。多数餐馆都会先给客人上开胃菜,开胃菜非常丰富,因此许多人是不点正餐的,所以只有在吃完开胃菜之后侍者才会问是否点餐。开胃菜通常包括:khobs或eish:阿拉伯面包;hummus:加入芝麻糊、咖喱和柠檬汁的鹰嘴豆浓汤;baba ghanoush:一种鸡蛋和芝麻糊制成的面团;foul medamess:咖喱、柠檬汁、茴香和橄榄油炸制的棕豆;kibbe maqliya:炸肉丸;fattayer和sambusek:肉馅饼;tabouleh:沙拉,有芹菜、西红柿、洋葱、薄荷和柠檬汁。

主菜:Mansaf:约旦的“国菜”,贝都因人的特色食品,属于一种手抓饭,在米饭和松仁上铺羊肉,再淋上奶酪酱,吃的时候用一张薄面皮包起来;Kebabs:炭烤肉,可以选择无骨鸡肉、羊肉或牛肉,或者辣羊肉;Farooj:烤鸡,通常和面包、沙拉一起吃。

甜食:约旦人喜欢吃甜食,品种繁多,而且其中很多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请亲友品尝。Baklawa:裹有松仁和糖粉的薄饼;kunafeh:裹有松仁或奶酪的面团;atayef:斋月的糖果,一种煎制的小甜饼;ma'moul:经过玫瑰水处理的松仁和枣椰面团;mohallabiya:牛奶布丁;sahlab:一种热牛奶饮料。

饮料:
茶:约旦人把喝茶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茶通常很甜,是补充热量的一种方式,也有的茶泡有新鲜薄荷。其实约旦不产茶,当地人喝的红茶大多来自于斯里兰卡。

咖啡:咖啡是表示友好的重要工具,在小商店里,客人进门老板经常先敬一杯咖啡。阿拉伯咖啡通常会加入豆蔻,味道浓郁。土耳其咖啡里面很可能有颗粒,不要大口快饮。如果不想再喝,就左右摇动杯子向主人示意,否则主人会不断加满。

酒: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任何“哈姆勒”,也就是使人头脑发昏的东西,都要禁止,当然包括酒在内,因此有些严格遵守教义的穆斯林是任何时候都不喝酒的,尤其是烈性酒。所以不要按照国内的习惯,为了表示亲热而劝当地人饮酒。但除了斋月,约旦大多数酒店和酒吧都供应酒精饮料,斋月期间非穆斯林也可以在大型饭店喝到酒。

小吃:shawarma:可以称它为“阿拉伯的三明治”,面包加牛羊肉片;falafel:是一种炸制的面丸,原料有鹰嘴豆、洋葱、西芹和辣椒。
注意:在伊斯兰教斋月期间,从日出到日落都不可以进食,餐厅也不营业。如果你恰好在斋月期间前往约旦,不妨入乡随俗。


购物指南约旦手工艺品蕴涵了纯熟手工的传统,以及绵延数千年的民俗艺术,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到独特的旅行纪念品。最受欢迎的约旦手工艺品包括手织地毯、彩色砂瓶、贝都因人的珠宝首饰、巴勒斯坦陶器、希布伦玻璃器皿、死海泥所提炼的保养品等等。 在约旦小店购物,通常一进门店主就会送上一杯茶或咖啡,让你立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营业时间:9:00-13:30,15:00-18:00,部分商店会延长时间到8:00-20:00;星期五是当地的休息日,只有露天市场还开放;斋月期间,营业时间会比较短。


民俗节庆穆罕默德升天日:3月5日
开斋节:5月7日
独立日:5月25日
献祭节:7月14日
伊斯兰教新年:8月4日
候赛因国王就职日:8月11日
穆罕默德诞辰日:10月13日
候赛因国王生日:11月14日


注意事项1、游客到约旦,夏季可穿轻装便服,冬天穿毛衣就可以了。为了应酬,男士最好准备西服。约旦虽然比较开放,但毕竟属于伊斯兰教国家,基本的原则还是要遵守,比如不要穿着暴露;不要贸然劝饮;未经允许不要给穿民族服装的女性拍照;避免讨论宗教问题,除非你本人也是穆斯林;不要说“猪”,当然更绝对不可以在餐厅里点猪肉!忌黄色,因为黄色象征死亡。

2、在斋月期间旅游时应注意,不要在白天面对众人大吃大喝,也不宜抽烟。如请当地人吃饭或饮茶,也只能在日落之后再邀请。

3、约旦人不饮酒,所以忌讳以酒作礼物送人,他们忌讳谈论有关中东政治宗教以及妇女权力等话题。禁止别人摸小孩的头,理发师动手理发时,必须先诵上两句经文。按交通规则,不许鸣喇叭。 4、电压:50赫兹,220/380伏特,13相,插头规格为三孔圆插头。

5、给出租车司机的小费一般占车费的10%;餐馆里给服务员的小费一般为15%,但有些餐馆的小费包括在账单里;旅馆服务员的小费为10%,而搬运行李小费一般按件给。

6、中国游客前往约旦可以落地签,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如果没有紧急情况最好到约旦驻华使馆提前办理签证。办理签证时需要提供注明访问目的和停留时间的照会、公函或邀请函,填写签证申请表一张,交照片一张。约旦一般发放三个月有效、一次入境签证。 约旦对单身女性审查较严,在国内提前办理签证时,驻华使馆需先报约旦内政部批准;在办理落地签证时,只发给有随行男性家属陪伴或参加旅行社的女性。 只要是到边境附近旅游,都要记得带护照,随时都会有警察检查。 出境时要缴纳5JD离境税,但购买的机票中可能已包含此项费用。

7、女性特别是单身女性在约旦旅行可能会遇到诸多不便,如取得入境签证比较复杂,可能会被小旅馆拒之门外,也可能受到某种歧视和骚扰,但这些现象毕竟是极个别的。另一方面,单身女性游客在伊斯兰教国家也往往感受到特别的关照和友善,有更多机会被邀请到当地人家中作客。重点是掌握好三个原则:举止端庄(不让无聊男子产生非分之想),穿着得体(不穿令当地人反感的奇装异服,长衣长裤加一块头巾最可靠),态度大方(亲切的微笑总是能打开任何一扇门)。
8#
发表于 2012-3-2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约旦佩特拉

011.jpg (31.88 KB, 下载次数: 55)

011.jpg

012.jpg (32.9 KB, 下载次数: 76)

012.jpg

013.jpg (90.09 KB, 下载次数: 54)

013.jpg

014.jpg (37.89 KB, 下载次数: 65)

014.jpg

1.jpg (36.65 KB, 下载次数: 55)

1.jpg

0.jpg (64.71 KB, 下载次数: 53)

0.jpg

2.jpg (126.2 KB, 下载次数: 58)

2.jpg

3.jpg (220.75 KB, 下载次数: 61)

3.jpg

4.jpg (76.93 KB, 下载次数: 52)

4.jpg

5.jpg (69.49 KB, 下载次数: 54)

5.jpg
9#
发表于 2012-3-2 21:57:05 | 只看该作者
约旦佩特拉

01.jpg (42.16 KB, 下载次数: 63)

01.jpg

02.jpg (29.8 KB, 下载次数: 75)

02.jpg

03.jpg (34.48 KB, 下载次数: 48)

03.jpg

04.jpg (53.46 KB, 下载次数: 72)

04.jpg

05.jpg (33.16 KB, 下载次数: 57)

05.jpg

06.jpg (47.57 KB, 下载次数: 52)

06.jpg

07.jpg (35.86 KB, 下载次数: 52)

07.jpg

08.jpg (88.66 KB, 下载次数: 49)

08.jpg

09.jpg (43.84 KB, 下载次数: 51)

09.jpg
10#
发表于 2012-3-2 22:08:35 | 只看该作者
约旦佩特拉

36.jpg (60.69 KB, 下载次数: 69)

36.jpg

35.jpg (89.79 KB, 下载次数: 59)

35.jpg

34.jpg (124.79 KB, 下载次数: 61)

34.jpg

33.jpg (240.41 KB, 下载次数: 56)

33.jpg

32.jpg (190.14 KB, 下载次数: 65)

32.jpg

31.jpg (152.74 KB, 下载次数: 48)

31.jpg

30.jpg (200.92 KB, 下载次数: 57)

30.jpg

29.jpg (310.88 KB, 下载次数: 56)

29.jpg

28.jpg (23.4 KB, 下载次数: 70)

28.jpg

27.jpg (155.12 KB, 下载次数: 50)

27.jpg
11#
发表于 2012-3-2 22:09:56 | 只看该作者
约旦佩特拉

26.jpg (49.53 KB, 下载次数: 63)

26.jpg

25.jpg (47.33 KB, 下载次数: 51)

25.jpg

24.jpg (64.29 KB, 下载次数: 56)

24.jpg

23.jpg (206.13 KB, 下载次数: 51)

23.jpg

22.jpg (23.96 KB, 下载次数: 69)

22.jpg

21.jpg (191.45 KB, 下载次数: 59)

21.jpg

20.jpg (43.89 KB, 下载次数: 54)

20.jpg

19.jpg (163.24 KB, 下载次数: 58)

19.jpg

18.jpg (222.96 KB, 下载次数: 49)

18.jpg

17.jpg (52.84 KB, 下载次数: 53)

17.jpg
12#
发表于 2012-3-2 22:14:14 | 只看该作者
约旦佩特拉

16.jpg (73.03 KB, 下载次数: 55)

16.jpg

15.jpg (177.55 KB, 下载次数: 90)

15.jpg

14.jpg (196.82 KB, 下载次数: 74)

14.jpg

13.jpg (66.59 KB, 下载次数: 57)

1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3:43 , Processed in 0.09212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