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5 14:08:48
|
只看该作者
提起“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这八字方针,还有一场学生恳请汪精卫入京主持党国大计的“历史的误会”。那是“九·一八”以后,爱国的青年学生悲愤于国土的丧失,政府的失策,“血已升到沸点”,自9月下旬,上海、北平、天津、广州、武汉、太原等地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抗议日军入侵和政府的对日不抵抗。全国各地学生,不断涌向首都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短短三个月中,汇集到南京的学生达八九万之多,大小请愿活动百余次。他们一致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9月28日,以上海、南京两地学生为主,集合数千人,包围南京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捣毁外长办公室,殴伤了外交部长王正廷。29日,蒋介石出面接见请愿学生,表示接受请愿条件,决不签订任何丧权辱国条约。学生暂停请愿,等待政府实践诺言。过去了将近两个月,不见政府抗日行动。11月下旬,传出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已通过决议,蒋介石亲自北上,首赴国难的消息。26日,学生掀起“送蒋北上运动”,上海、北平、南京学生两万人,在国民政府门前聚集,冒雪过夜。次日,蒋介石发手谕,仍表示接受请愿要求。学生返校等待蒋介石北上,但仍无动静。11月底又传出锦州设中立区的消息,举国哗然。12月初,北平、济南、徐州、上海等地学生,重新组织起来赴京请愿,12月2日,蒋介石接见北平、徐州各校学生,表示中央全会后北上抗日,4日又接见,但学生不再散去。5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政府派军警逮捕学生一百八十五人,是为“一二·五”事件。为抗议政府的暴行,12月14日,各地学生再一次进京,15日,再捣外交部,殴打训话的蔡元培、陈铭枢。17日,南京、上海、北平、江苏、安徽等地学生万余人在南京游行,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捣毁诬蔑学生运动的《中央日报》,受到军警武力镇压,在珍珠桥附近打死、打伤学生三十余人,逮捕约百余人,是为“珍珠桥事件”。在学生请愿高潮中,汪精卫身处“在野”地位,从1931年10月21日至次年1月中下旬,先参加宁粤和谈,后“养病”,并开汪派上海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直停留在上海。他曾接见学生代表,发表过对内政外交的意见。诸如:对日宣战须有最后决心与准备;武力不能统一,应以建设求统一、以均权求统一;今后不再检查报纸,使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支持马占山抗日;还指责南京政府对日交涉中不坚持日本撤兵主张。粤方的反对专制独裁,主张政治民主方案及抗日主张,被学生理解为是汪精卫的思想。加之,学生对蒋介石只说不做失去信任。由此种种,于1931年12月5日,北平学生在南京举行示威游行的当天,南京各校学生代表一百八十余人,到上海欢迎汪精卫到南京主持党国大计,他们的口号有:“欢迎护党救国的汪先生”、“欢迎领导全国青年的汪先生”、“欢迎主张实现民主政治的汪先生”、“欢迎主张即日接收东北失地的汪先生”、“欢迎反对不抵抗主义的汪先生”等。照这些口号来看,学生确实该把“汪先生”当做爱国民主的领袖了。
汪精卫表现出特别爱护学生的样子,对记者发表谈话,指责12月5日镇压学生事件,谓:不宜对学生从事禁压,须善导。最好请民众团体选出代表,组成一个代表会议机关,帮助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使政府与人民真正合作,一致对外。汪精卫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没有异议的,但不能对学生直说。12月6日,他接见首都高等学校学生代表团谈话时说:“应付目前局势的方法,兄弟认为有八个字,就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本人待粤方四届中委到沪后一同入京,共赴国难。人们不知道汪精卫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只从字面上看比“不抵抗”好听,比“先安内,后攘外”圆滑。
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后,进一步说明政府对日方针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同时并行。军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领土,不丧主权。最低限度之下不退让;最低限度上不唱高调,便是我们共赴国难的方法”。为了什么目的实行这一方针呢?汪精卫说:“因为不能战,所以抵抗。”蒋介石说:抵抗“是无战之害,有战之利者也。”这两位的解释一语道破,其“抵抗”不等于对日作战,不是通过抵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抵抗是为了交涉。交涉意在求和,对外讲和,才能保证集中精力“安内”。至于“不失领土,不丧主权”,是真是假,要听其言,观其行,一系列铁一般的事实说明,那纯属欺人之谈。
蒋汪这次合作,和日本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受到国人唾骂。汪精卫挨的骂更多。他的朋友替他鸣不平,劝他说:你何必替蒋介石“背黑锅”?汪精卫倒不后悔“背黑锅”的事,说:“我既已跳下茅坑,就臭到底吧。”表现得相当顽固。这个臭茅坑,是蒋汪合作建造的。主谋者蒋介石,前台主演者汪精卫。
1932年1月28日,驻上海十九路军爱国官兵在上海及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开战第一周,粉碎敌人数路进攻,歼江湾之敌一个联队,日军司令盐泽幸一被撤职。由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野村接替,增兵一万余人,重行进攻。至2月13日,野村的攻势又被粉碎。野村被撤。由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任总司令,增兵至三万余人,2月20日,举行第三次总攻,十九路军激战五昼夜,打退敌之总攻。日军重整队伍,派白川大将(田中内阁时陆相)为总司令,加派菱刈隆为副总司令,增兵三个师团,飞机二百余架,总兵力达六七万人,战线延长至百余里。十九路军继续奋战,虽减员未得补充,仍坚持苦战两月有余。上海和全国各地人民、海外侨胞,以金,以物,以声,以心,以身,表达对爱国将士的支援。冯庸大学师生从北平至上海,投效十九路军,张发奎从广东率部北上,请缨抗日。爱国军民共同谱写悲壮抗日的历史篇章。
然而,蒋介石不满意十九路军擅自对日军开战。陈公博叙述了蒋介石和他的一段谈话:
我还记得一次我和汪蒋两先生在浦镇的车站山上的工程师住宅内谈话时,蒋先生还说了许多埋怨十九路军的话。
我解释着十九路军不得不战,而且上海的战争,我认为是政治之战,而非军事之战,末后我更说:
“倘若上海不打,恐怕要酿成内战。”
“内战,我是不怕的。”蒋先生很坚决的(地)维持自己的意见。
汪先生恐怕我又直言犯忌,把别的话岔开,我记着汪先生告诫我的前言,便默然不语。
蒋介石对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埋怨,是在公开场合说不出口的。不仅如此,还要表示政府抵抗之决心;大张旗鼓地张扬对十九路军进行支援。1月29日,国民党中政会讨论了淞沪事变,决定:如淞沪事件属地方小事,我方固可让步,但如有关领土主权,则决不能丝毫让步,对暴力来侵犯时,必须抵抗。1月30日,国民政府发布宣言,表明中国政府“决非威武所能屈,决不以尺土寸地授人”。2月1日至2日,军事委员会在徐州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把全国划分四个防区和一个预备区。同时令十九路军驻京、常、锡、苏各师,迅速全部开往淞沪战场,并派航空署长黄秉衡率飞机两队共二十四架,赶赴上海参战。2月8日,国民党中央慰勉上海抗日将士,赞其“忠义之气,照耀天日”,犒劳十九路军五万元。2月14日蒋介石令张治中率第五军赴沪参战。
背后的事件很令人吃惊。当十九路军抗日打到一个月出头的时候,由于日军在浏河登岸,侧面受敌威胁,不得不由闸北退到南翔。此时,急需援兵,为此,李济深和陈公博北上向张学良求救,希望张学良在北方起兵,牵制日军。他们到了北平,顿时觉出冷水浇背。张学良没有动兵的意思,只以上宾招待他们,请吃饭,送行,样样周到;说到出兵的事,话语不着边际,使人像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以张学良的精明、干练,何以致此?因为他有难言之隐。李济深二人到北平之前一日,蒋介石的使者先到了,声明李济深等并不代表他的意思。冯玉祥请缨抗战,蒋汪置之不理。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扣留华侨给十九路军的六百万元赠款,并拖欠十九路军军饷。还有,上海税警团长王赓将作战地图带在身上,被日军搜去;何应钦与海军部长陈绍宽,“慰问”日军等。这一切,都不偶然。
十九路军在浴血抗日,政府在交涉。从1月29日至2月13日,国民政府在英美公使领事斡旋下,先后三次派代表与日方接触,寻找停战途径。13日,蒋介石电十九路军:保持十几日的胜利,趁此收手,避免决战。但日军不打算停战,利用国民政府求和之机,增调援兵举行更大规模的进攻。和平无望,国民政府只得再战,增调江西、河南军队开沪。3月3日,国联开会。提议中日双方停战。同一天,日本宣布保护上海日本居民目的已达,决定在现占地区停止战斗。所谓“保护日本居民”,纯属谎言。日本在上海制造事件,是为了转移国际视线,以声东击西的手法,掩护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3月1日,伪满洲国宣告成立,目的已达,才同意停战。国民政府立即接受停战谈判。从3月14日起,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5月5日,由中国代表、外交次长郭泰祺,日本代表、公使重光葵等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上海划为非军事区,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及其周围驻兵;而日军在上海一些地区仍有驻兵权。十九路军被调到福建“剿共”。这就是交涉的结果。
日本为了庆祝淞沪之战胜利,在上海虹口公园开了祝捷会。朝鲜革命者投了一枚炸弹,日本白川大将丧生,公使重光葵伤了一条腿,倒是这件事很使日本侵略者扫兴。
汪精卫大谈中国“外交的胜利”,说上海停战是“平等”的停战,“毫无对日屈辱之意”今后仍要如此“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下去。
全国上下,一致反对这一屈辱协定,谴责南京政府妥协退让,出卖主权。5月3日,上海各救国团体代表到郭泰祺寓所严词诘问,郭泰祺无理可讲,态度傲慢,宣读停战协定草案,借以压人。学生激于爱国义愤,用铜圆、茶杯打伤了郭泰祺的额角。汪精卫发表谈话,声言痛惩;电令上海市长迅速查明殴伤郭泰祺的责任者,“递解归案,严加讯办”。不久,汪精卫便派额上带着伤巴的郭泰祺任驻英公使。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对《淞沪停战协定》义愤填膺,发动监察委员们,对主持谈判事宜的行政院长汪精卫提出弹劾案。以协定未送立法院议决即签字生效为违法,呈请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依法处理。蒋介石急忙从后台出来解围,派人到于右任家疏通,致于右任愤而赴沪。然后,国民党中政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常会,分别开会讨论,认定对汪精卫弹劾案不能成立。蒋介石在中政会上说:“本案手续上办理既无错误,当然不成问题。”上海各民众团体联合会通电全国,提出由各团体吁请立法院切实声明上海中日停战协定全部无效;并吁请监察院继续提出弹劾,责成汪精卫引咎自劾,否则法律惩戒。党政军大权在蒋介石、汪精卫手里,弹劾案被否定,谁吁请也无效,只能不了了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