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医学院2007级法医班女生周姝有一个特殊的家,爷爷袁双麒、奶奶熊秀英、妈妈朱美蓉、小姨朱祥凤、弟弟吴泽宇。6个家庭成员来自三家人,如今,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大年初四,全家团聚。虽然这个家没有像样的家具,甚至没有齐全的家用电器,但在这里,却能让人感受到阵阵暖意。
周姝尽管家贫,却坚持12年照顾一对孤寡老人。最终,他们成了一家人。
周姝的故事让“慈善”有了完美的定义:它不是富人的专利,社会上每一个人,不管其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拥有一份爱,都可以伸出手来,帮助他人。
机缘巧合组成家庭
彭浦新村152号是一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楼道阴暗狭窄,住户至今还要合用厨房、卫生间。5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周姝的家,一台老式电视机、一台老式冰箱是房内全部的家电,一大一小两张床占据了房间大部分面积。周姝一指那张两尺余的小床:“每天我和妈妈就挤在这张床上睡,弟弟和阿姨睡大床。”
十多年前,周姝还在上初中时,家里突遇变故。先是父亲离开了,后来,母亲朱美蓉工作多年的上海丝绸印染厂转制,成了下岗工人。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只有母亲一点点的下岗补助。就在这时,朱美蓉的远房侄女朱祥凤也有相同遭遇,带着儿子前来投奔。于是,一对母子、一对母女开始共同生活。朱祥凤其实与周姝同辈,由于年龄的关系,周姝称她为阿姨,称朱祥凤的儿子吴泽宇为弟弟。
几乎在同一时刻,周姝所在的彭浦中学与当地福利院结对子,她认识了袁双麒、熊秀英老人。周姝说:“这是一种缘分,我有了爷爷、奶奶。”此后的12年间,无论寒暑,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福利院里。无微不至的关怀,无所不至的关爱,让她和“爷爷奶奶”间如化学反应一般产生了浓烈的爱。
逢年过节合家团聚
周姝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包括春节、国庆、中秋,她和弟弟都会把老人接回家里团聚。爷爷奶奶来了,她从来不用一次性杯子给他们倒水,因为他们不是客。平常时不时地去问候一声,虽然没有贵重的礼物,没有漂亮的新衣,但那一声声亲切的嘘寒问暖,却温暖了两位老人12年的心。
有一次,袁老的腿骨折了,周姝拿着刚刚获得的复旦一等奖奖学金去了福利院给袁老。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有这样一个孙女是他们的福气。
除了照顾爷爷、奶奶,周姝还加入了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服务。2007年特奥会志愿者的队伍中,可以见到她的身影;她还参与了世博志愿者的培训;同时,她在学校附近的徐汇区某街道与民工子弟结对子,为他们服务。
找份工作照顾家人
大年初四,一家6人团聚,餐桌上摆满了菜。周姝说,家里眼下挺困难,原先,阿姨朱祥凤开出租车每月3000多元收入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去年底,被检查出有病,朱祥凤入院手术,不仅家里没有了收入,还支出了一大笔治疗费,“不过,家里再难,只要爷爷、奶奶来了,我们都会拿出最好吃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明年就要毕业了,周姝最大的心愿是找一份好工作:“这样我能更好地照顾爷爷、奶奶,也能照顾好妈妈、阿姨。我会一辈子关心爷爷、奶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