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纳粹德军兵败莫斯科:希特勒没准备防寒棉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15:3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气与战争,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制胜三原则中的"天时",就是指气象。历史上由于指挥员疏忽于气象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例子很多,二战中德军莫斯科会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象因素。

自从1941年6月德军对苏联发动"闪击战"后,3个多月内突入苏联境内600-800公里。苏军接连失败,损失坦克2000辆,飞机1000架,兵员50多万,处境十分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认为德军若能迅速攻占莫斯科,就会迫使苏联投降。于是他于9月初发出第35号训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9月底进攻莫斯科,在冬天到来之前占领该地并将行动的代与定为"台风"计划。
为了确保"台风"计划的实施,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向"中央"集团军群增调大量兵力。同时扩大军火生产和进行作战物资补给。到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与莫斯科地区的苏军力量对比是:作战总兵力为苏军的1.4倍,坦克为1.7倍,火炮和迫击炮为1.8倍,飞机为2倍。因此,战役发起之前,希特勒飘飘然地声称:"一切准备工作,只要人力所能及的,都已完成。"
然而,希特勒所认为完成的"一切准备工作",却恰恰疏忽了一项最重要的准备--应对恶劣气象条件的物资准备。虽然在制定"台风"计划之时,高级军事顾问哈尔德和陆军参谋部曾先后提醒希特勒注意,进攻莫斯科之时,正是俄国冬天到来之际,建议德国战略后方应动员一切力量生产防寒用具。可是狂妄自大的希特勒认为,冬季到来之时,德军早已占领了莫斯科,部队可以在莫斯科过冬,根本没有必要生产什么防寒用具,因此防寒用具一件也没有生产。战役发起前夕,德陆军情报部长和气象部长根据掌握的资料,认为莫斯科地区入冬前可能连降大雨,使冬天提前到来,建议抓紧时间生产300万套防寒棉衣。但希特勒认为,那时德军士兵"已行进在莫斯科大街上了",以致又一次错过了弥补错误的机会。

1941年10月2日,德军以180万人、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和1390架飞机的优势兵力,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了莫斯科会战。为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苏军将基本兵力和兵器集中在维亚兹马以西有利位置,但德军在其主要突击方向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而攻势迅猛,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合围了苏军的两个重兵集团,俘获苏军65万人。到10月20日,德军坦克部队前锋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军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德国宣传机器开始吹嘘说东线已取得胜利,苏军基本上被消灭。希特勒甚至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表示"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
正当希特勒兴高采烈的时候,东欧大平原上突然秋雨连绵。数日之内,田野变得一片汪洋,公路的土路面很快变得泥泞不堪。德军人马挣扎在没到膝盖的稀泥中,弄得筋疲力尽。机械化部队的境况更差,他们的车轮陷进泥潭,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几乎动弹不得。数百万德军被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地带上,数以万计的坦克、装甲车、汽车、火炮、摩托车无声地陷在这种烂泥地里。到10月底大雨依然没停,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在长达400公里的整个战场上停止了军事行动。面对茫茫的泥泞之地,他们一筹莫展,只能等冬季到来,以克服眼前的泥泞。
连绵的秋雨不仅迟滞了德军的进攻,而且给德军的后勤补给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泥泞的道路使得德军的运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一时间德军缺衣少粮的问题日益突出,战场上人员和物资的消耗也不能及时从后方得到补充。为了克服泥泞给运输带来的困难,德军抽出几个作战师来维护和修筑公路,但是由于雨量过大和苏联游击队的袭击,工作收效不大,致使6万台满载后勤物资的车辆因道路泥泞无法向前机动,德军的战争能量正在被大大削弱。
而正当德军受困于连绵的秋雨之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莫斯科附近的西方面军补充了10万人,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并增调了反坦克炮和火箭炮部队。同时,苏军还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1000架飞机,使飞机数量超过了德军。德军在"台风"行动之初取得的战果正在被抵消,双方战场力量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1月中旬,历时一个多月的秋雨季节终于结束了,莫斯科地区开始进入了霜冻季节。这时公路上和田野里车辆已经可以通行了。于是德军组织力量将陷在泥潭里的坦克和车炮拖出来,整理后于11月15日再次向莫斯科地区发动了进攻。一个多星期内他们前进了100多公里,进到了距莫斯科市不到30公里的亚赫马、克留科沃。
正当双方的战斗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11月20日开始,天气突变,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漫天的鹅毛大雪终日不停。几天之内,莫斯科原野银装素裹,呈现出一幅俄罗斯冬天的景象。德军又一次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火炮的润滑油被冻住;步枪枪栓被冻油卡死;坦克和其他履带车辆因没有防滑器,经常在冰冻的雪地上打滑;身着单衣,冻得浑身麻木的德军官兵食不果腹;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废,大批人员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伤寒,伤病损失比战场上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当时,莫斯科郊区周围居民点林立,是德军赖以藏身和御寒的天然依托。为了把德军"从温暖的房子里赶到冰天雪地中",2003年1月4日俄罗斯《劳动报》刊载的《斯大林"焦土"政策》一文披露说:1941年11月1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第0428号命令。已于2003年1月解密的这份命令指出:"摧毁和焚烧前沿纵深40-60公里的所有居民区……立即投入所有飞机,集中使用火炮和迫击炮,使用侦察兵、滑雪兵和游击队……必须摧毁所有居民区,毫无保留……"整个行动要求在11月21日至12月1日10天内完成,为此,"第32近卫迫击炮师轰击了几十个村庄","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卓娅所在的游击队就参加了这样的行动。"
在北风呼啸、冰雪遍地的顿河平原和莫斯科郊外,身着单衣,冻得浑身麻木的德军官兵遥望西方,急切地盼望着御寒的冬衣和果腹的食物,一些已突破苏军防线的部队也不得不重新退回至进攻出发阵地。
德军统帅部开始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然而由于德国的军需工厂在战前没有生产军队冬装,战略后方仓库也无储备,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德军统帅部只好向国内和占领区居民征集冬装,但是所征集来的物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前线几百万官兵的需要,加之运输不畅,还有大批冬装积压在运输途中。
由于冬装奇缺,数量不足,各师都派大批运输队在机场等候。每当运输机一停下,这些运输队蜂涌而上,把飞机上的冬装一抢而空,甚至为此相互开枪。冬衣不足使一批又一批德军官兵冻死冻僵在雪地里。
1941年12月初,失去进攻能力的德"中央"集团军群74个师被迫在加里宁、克留科夫以南至叶列茨宽达1000余公里的正面转入防御。由于日益增多的战斗减员、冻死冻伤减员以及严峻的后勤补给使得德军官兵一片惊慌,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
1942年1月,气温持续下降,最后竟降至零下52摄氏度。趁此机会,苏军统帅部以4个方面军、20个集团军共百余万人的兵力,在德军得到补充前实施战略进攻作战。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向西推进100-350公里,解放城镇1.1万个。莫斯科会战至此全面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50万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及其他许多技术装备,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欧洲战场形势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
德军兵败莫斯科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道理:军事行动尤其是跨季节作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行动前必须密切关注战区气象条件对作战和后勤保障的影响,并从各个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7 23:48 , Processed in 0.11567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