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4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8 19:2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旃陀石窟群位于印度的Ajanta,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后来,人们发现门外的石像同中国高僧玄奘的记载完全相同。

目录
基本概述
艺术特色
建筑历史
主题内容
石窟结构
意义影响



基本概述
  阿旃陀石窟群由29座佛教洞窟组成,其中一些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它们传承Theravada和大乘佛教的传统,是印度最辉煌的佛教艺术杰作。   

阿旃陀石窟作为佛教徒的礼拜圣地将近9个世纪,后来突然被废弃。直到1819年再次被发现。   

阿旃陀石窟开凿在Waghora河边的一个马掌形状的悬崖之上。从东到西依次编号为1-29   

横跨Waghora河的观光平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俯瞰整个Ajata。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容易说明为什么教徒们会选择这处地方作为修道之所。   

洞窟中保留着许多佛教艺术杰作。其中一部分反映早期的Theravada佛教传统,仅仅用象征性的符号来描述佛陀,例如王座或脚印。   

其它的大乘佛教洞窟,则用彩色壁画和雕像来表现佛陀和诸多菩萨的生活状态。下面是必看的洞窟。   

阿旃陀石窟佛像26号洞 – 大乘佛教祈祷大厅。   

17号洞 – 大乘佛教修道院,有着许多保存良好的壁画。   

16号洞 – 壁画上绘有Sundari公主在获悉其丈夫即将出家的消息后晕倒在地情节。   

15,13,12洞 – Theravada 修道院。   

10号洞 – Theravada祈祷大厅, 这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洞窟,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   

9号洞 – Theravada洞窟,这里的特别之处是其弓形的窗户使得阳光可以照进洞中。   

8号洞 – Theravada修道院。   

4号洞 – 未完工,但是这里是Ajanta最大的修道院。

艺术特色
  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盘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阿旃陀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石雕挺立在滔滔河流上空的峻岭上,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有特色。它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从公元前二百年年到公元后六百五十年之间佛教传播的历史过程。阿旃陀石窟是由二十九座单独的石窟组成的,其中每一部分均是由佛教僧侣雕刻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在当时,克哈特斯和未哈若斯是两个古老的佛教传播中心,而僧侣们主要从事的是宣扬传播佛教文化,在每个石窟壁上,僧侣们用诸如铁锤和凿子之类的简单工具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回味无穷的图象,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反映的是印度往古的生活历史。   

在阿旃陀石窟中许多组成部分的石壁雕刻描述的是在佛陀传说起源地杰特克斯地区一些佛陀化身的美丽传说,而其它的例如描述王子和公主们故事的壁画也都是精雕细刻的杰作。在阿旃陀石窟中一号石窟是壁画保存最好的石窟之一,壁画描述的是宝德斯特斯、帕德母帕呢和阿洛克斯哈若的故事;二号、十六号、十七号石窟的壁画中也包含非常精致的部分;一号、四号、十七号、十九号、二十四号和二十六号石窟展现出的雕刻艺术是很经典和非凡的,十七号石窟中飞扬的阿普斯若壁画和僧侣传道的石刻是一对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   

第九窟最为古老,于公元1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精舍。此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后人胡乱涂抹,画面已模糊不清,但仔细揣摩,仍能辩认出所画内容,如牧童放牛、六牙象故事等。十六窟中的一幅壁画描绘发现悉达太子出家求道后,妻子输陀罗的愁容和周围男女老少的不安场景,唯妙唯,栩栩如生。可以说阿旃陀石窟和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是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应该十分珍惜并保护的文物建筑群。   

阿旃陀石窟(Ajanta)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到公元7世纪才完工,工期长达700余年。30个石窟高低错落,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石窟内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大量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

建筑历史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伟大的古印度工匠又在离阿旃陀不远的一处崖壁上开凿了蔓延2公里的埃罗拉(Ellora)石窟,三十四个洞窟分属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其中的凯拉萨那特神庙堪称印度古典雕刻的丰碑。公元8世纪,印度拉施德拉古特王朝国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kingKrishnaI)命工匠开凿凯拉萨那特神庙(KailasanathaTemple),意将印度主神湿婆的住所Kailasa山复制到此处,Kailasa山是“冈仁波齐的中心”。     

阿旃陀石窟群整个神庙系镂空整块山岩凿成,工程耗时一百多年。从山顶向下层层挖凿,稍有闪失,则前功尽弃。神庙纵深81米,宽47米,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为32米,体积相当于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的3倍,开凿削去8.5万立方米,重达2万多吨的花岗岩。“愚公移山”在中国是神话,而在印度却变成了现实。这座华丽铺陈的“建筑石雕”,造型繁复,细节装饰华美,底座由群象浮雕托起,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富于变化,活力四射,代表着印度式巴洛克艺术的最高成就。传说当年克利希那王在开工雕凿凯拉萨那特之前,向印度的建筑和艺术之神毗什瓦迦玛祈求:赐予我力量,让我建一座世上最宏伟的神庙吧!毗什瓦迦玛答应了他的要求。百年后神庙完工,这位尊神亲临埃罗拉,见到凯拉萨那特神庙不禁大吃一惊:难道我竟有如此神力,能够让这样一座神庙变成为现实?   

同样是石料建筑,古印度和埃及的建筑艺术风格竟是如此的不同,折射出文明的迥异风格与细腻之处。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和神殿,以其超常的体积、规模和高度,足以让我们体味到古埃及人所追求的宏伟、威严、虔诚和敬畏。而更沉迷于精神世界的印度人,甘愿耗费上百年的岁月和几代人的人生,一锤一刀,精雕细刻,累弯了腰身,熬干了双眼,硬是把一方岩山切割、雕凿、打磨成一座溢美非凡、雕工繁复的神殿,奉献给至高至圣的神祗,寄托强过他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对神的虔诚和对拯救的渴望。这是何等的意志与耐力。


主题内容
  阿旃陀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传为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凿,历时1000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阿旃陀石窟群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从题材上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由于风化严重,早期雕像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盘、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   

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艺术,对以后印度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其他国家的美术亦有很大影响。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石窟结构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全部石窟29座,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第9、10、19和26窟为支提,其余25座皆为毗诃罗。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石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阿旃陀石窟群第1号石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观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第1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莲菩萨像,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通好的场面。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2窟时代最晚,其前廊壁上与藻井等处都有壁画。   

洞内左右的小佛龛壁画尤引人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塑造了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左龛的重层室内,奴婢们簇围一贵妇人,人物颇为写实。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梦等佛教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更为广泛。在第16窟内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乔达摩出家修道后,妻子耶输陀罗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   

在16窟的外面,有一条小路,是在岩石上凿成的,从石阶下去有一门,门外两旁各有一只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门,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据说,唐朝玄奘法师在公元638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访问阿旃陀石窟。在第17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宫说法一画,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善男信女骑马、乘车从各个地方赶来,集中精力听讲的情景。画中人物表情各异,不同的坐骑也表现得生动逼真。

意义影响
  阿旃陀石窟群(AjantaCaves)阿旃陀最初的佛教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更多精心修饰的石窟又被添加到原有的石窟群中。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阿旃陀石窟群每每欣赏这些古建筑时,都要为它们遭受的损坏和残破而悲哀,担忧着它们未来的命运。这些祖先的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但愿不要只成为一代或几代人的记忆。人类创造的一切,正如同人类自身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踏上了消失的过程。正是因为湮灭和消失,才造就了世界遗产的迷人魅力与伟大价值。   

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盘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阿旃陀石窟石雕挺立在滔滔河流上空的峻岭上,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有特色。它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从公元前二百年年到公元后六百五十年之间佛教传播的历史过程。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28:10 | 只看该作者
密谋一场亚洲苦旅  宗教与艳情:阿旃陀石窟群

克久拉霍的旅行结束后,我去了印度中南部的一个大城市——海德拉巴。海德拉巴就像一个小德里,对这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知道这里是穆斯林的聚居区,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被黑色长袍裹得严严实实的穆斯林妇女,值得参观的古迹大多也是和穆斯林有关。下一站我本打算直奔孟买,可是却没有买到直达孟买的火车票,没有办法只好在奥兰加巴德中转,因为去之前同学说那里有印度著名的石窟,可以去看一下。当时我倒没想是怎样的石窟,因为这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火车快到站的时候才从一位印度乘客那里得知,奥兰加巴德的石窟原来就是印度石窟艺术的代表作——阿旃陀石窟和爱罗拉石窟。

  奥兰加巴德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小镇,我觉得,如果没有阿旃陀—爱罗拉的话,这里很可能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到达那里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去了离奥兰加巴德比较近的爱罗拉,大约二十公里吧。爱罗拉共有34座石窟,都是沿着山崖开凿,前12座是佛教石窟,后面的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石窟,逛到最后由于很累的原因,所以并没有亲眼目睹耆那教石窟的风格,值得一提的就是印度教的第16号石窟,真可谓是气势恢宏。整个主殿是由很多大象托起,每个大象都是不同的姿势。据说这个石窟历经七代雕刻师,费时150年才最终完成。当然关于这方面我了解的并不多。但当时还是为之一震。







  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挺立在滔滔河流上空的峻岭之上,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能到此参观,真的是非常荣幸啦!

    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一群操着广东、福建口音的佛教徒十分引人注目,在两位师傅的带领下,一路参观,一路虔诚膜拜。我的到访似乎是在提醒其他游客佛教曾经在这里的辉煌。

  阿旃陀石窟离奥兰加巴德大约有一百多公里,我一大早就去了汽车站,结果赶上的却是当天的去阿旃陀的末班车,不过还算幸运了。阿旃陀是一个佛教石窟群,位于一个马蹄形峡谷的悬崖上,于公元2世纪左右开始开凿,期间不断扩建翻修,历时一千多年才最终完工。共有29个洞窟,其历史也比爱罗拉早了将近一千年。阿旃陀以壁画而闻名,壁画也是其最受瞩目的艺术。但我的确是欣赏不了,很多也已经保存不完整。身边一些操着印式英语或是印地语的导游在向游客解释壁画中的故事,我也凑近听,可是基本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还是决定自己看,看不懂就猜嘛。除了壁画,当然还有很多佛像,不过感觉每个佛像的姿势和神态都差不多,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摆个和佛像一样的姿势拍张照,觉得挺好玩儿的。(被信教的人看到,肯定会觉得我们在亵渎圣灵,呵呵。)

  这是一个纯宗教艺术的地方,像我这样的非宗教人士,自然是不能领会其中深刻的宗教艺术内涵,也算是歪打正着,然后慕名而去吧。但还是觉得很值得,毕竟是印度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嘛。

  各壁画间没有间隔,连成一片,讲述了众多的故事。这些巧夺天工的雕像壁画,真的让人无限感慨,阿旃陀石窟包含的艺术价值真可谓是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十分珍惜的文物建筑群了,不愧为印度的艺术宝库啊!

  阿旃陀石窟由29座单独的石窟组成的,其中每一部分均是由佛教僧侣雕刻在远离人烟的地方。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磐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其实,我们中国高僧玄奘早就到过阿旃陀地区了。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门外的石像同中国高僧玄奘的记载是完全相同的。玄奘是在公元638年到达阿旃陀石窟区的。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有特色。它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650年之间佛教传播历史的过程。在当时,克哈特斯和莫哈若斯是两个古老的佛教传播中心,而僧侣们主要从事的是宣扬传播佛教文化。

  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反映的就是古印度的生活历史。阿旃陀石窟群中的第一窟,是在公元7世纪建成的,是大乘佛教建筑中最光辉的典范。窟内正前方是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左右,很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从中间、左、右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出了他们快乐、痛苦和冥想三种不同的神态。拱门和大柱上雕的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四壁上的500个罗汉像,面貌姿态各不相同,他们的衣褶清晰分明,肌肤光泽和谐,我一眼就看出了他们喜、怒、哀、乐的眼神。在没有先进的技术,就靠凿子、铁捶这些普通的工具雕出这么精湛的雕像,真是奇迹啊!直接可以和我国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媲美了。


    19号窟,建于5世纪后期,是佛殿窟,前院入口处以圆柱支撑的走廊保存完整。上面有采光用的大窗户,周围墙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


  这些高超的绘画艺术成就展现了在公元7世纪时亚洲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所以它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又是宝贵的历史资料。面对着博大精深的石窟文化和雕刻艺术我也不知该作何感想了。在阿旃陀石窟中许多组成部分的石壁雕刻描述的是杰特克斯地区佛陀化身的美丽传说,最值得参观的是第九石窟,它是所有石窟中最为古老的一座。刚走进第九石窟,我就发现里面的壁画已经残缺不全,好像被人胡乱涂抹过一样,画面已模糊不清,不过仔细地揣摩,可以看见壁画中有牧童放牛、六牙象等故事。

  当时的画家都经过严格的艺术训练,这些人工壁画完全是工匠师傅们匠心独运的结果。


  阿旃陀的佛殿窟,规模最大的佛塔26号窟的内部。它有两层高,顶部为圆筒形,最里面有一个前方后圆的建筑。在这个建筑里,初期里面供奉着纯粹的佛塔,后期在前面刻有佛像。

  阿旃陀石窟的绘画与雕刻虽然是为宗教服务的,但内容都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印度生活真实的写照,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面貌,在表现技巧上几乎达到了艺术的顶端。直到今日,阿旃陀石窟不朽的文化艺术还受到各国艺术家门的推崇。

  阿旃陀石窟群的参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响,古老的印度文化让人受益匪浅。你不妨也去体验一下。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35:59 | 只看该作者
驰誉遐迩的阿旃陀石窟艺术

 我国的敦煌千佛洞壁画艺术,驰名世界,在古典艺术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为阿旃陀石窟艺术。阿旃陀的壁画、建筑与雕刻,驰誉遐迩,也同为世界艺坛所重视。并且两者都是古代佛教艺术的遗存,不论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艺术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学者,多往考察研究,发表不少专门的著作。我国访印文化代表团也曾往参观,致以极大的赞美。
                     
  阿旃陀石窟寺,位置在印度德干高原的一端,丘陵蔓衍,山路幽寂,中有溪流,弯环作马蹄的形状。此山古时称为文达雅山,在临流的悬崖,开凿石窟,作为佛殿僧房,排列在谷中。就现在所知道的,计共29窟。虽然没有我国的鸣沙石室营造数量之多,但它的艺术精工,却是同样非常可贵的。石窟寺今属海德拉巴德尼兹母土邦管理。阿旃陀的名字,起于古代的梵语“阿谨提耶”,义云“无想”。现距石窟寺四英里,有一小镇,即名阿旃陀,有如敦煌之与千佛洞一样。当石窟寺尚未发现以前,这个镇也寂寂无闻,本地的居民,都称这个石窟寺叫莱那,“莱那”为古代巴利语,也就是“洞”的意思。因为这个石洞的发现,阿旃陀的名字,才传播于世界,现在就以镇的名字作为这一群石窟的名称,艺术考古的学者们,开始称它为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因为地处闭塞,在百余年以前,还不大为外人所知道,也象我国的敦煌石室一样。虽然它的艺术宝藏,都极可珍贵,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为学术界所重视。



  阿旃陀石窟,其早见于中国古代记录中的,为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在公元629年至645年,游学印度,于唐贞观12年,即公元638年,到了南印度的摩诃刺佗国。记中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左边山+右边献),爱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罗汉,酉印度人也,……感生育之恩,怀业缘之致,将酬厚德,建此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象,高七十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无缀,盖间相去,各三尺余。闻诸先志曰:斯乃罗汉愿力之所持也。……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昔陈那菩萨,多止此伽蓝。”这个记文在一千多年前,叙述了石窟的地位、造象、雕刻、建筑等等,以及土俗的传说,对于阿旃陀的研究,甚关重要。因此文献,而给探险者以诱导,并供给考古者以探查的根据,石窟的古代艺术,遂能够重显于世。欧洲学者布格斯等研究此文献,都以玄奘法师所记述的,就是现在的阿旃陀石窟。

  最初将这个石窟壁画临摹展览的,为马达拉斯军队中的罗伯台•盖尔,费时20余年,临写壁画,在1860年时展览,因为不慎,几乎都毁于火。他所临的壁画,仅存五幅,今藏于英国南堪新吞博物馆中。当盖尔以后,在1875年时,更为孟买艺术学校校长格力福斯和他的学生,临写壁画,约费十年,以他的成绩,送陈南堪新吞博物馆的,有125幅,其他被毁于火的87幅。此外格力福斯氏自临56幅,至今尚陈列于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另有两幅,存于孟买艺术学校。

  阿旃陀艺术,可分为建筑、雕刻、绘画三部分。关于建筑方面,阿旃陀石窟,在印度的古建筑上,甚占重要地位。它的雕刻也具特色,因系藏于洞窟中,多未被自然侵蚀和异教徒的损毁。其中以绘画尤为可宝。
  阿旃陀石窟,计29所,它的编号顺序,系1839年福格孙氏调查时,按照顺列所定,仅取便于记录,并无学术上的意义。各窟开凿年代,约占700年的时间,并非一时所造。其中早期的到公元前一二世纪,晚期的到公元六七世纪,按它的开凿年代,可以分为3期。第1期即最早期的洞窟,即中央部的一群,以第13号洞为最古。它的开凿年代,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第13号洞之外,第12、第10、第9和第8诸洞,都属于第1期。推测这些洞窟,大概都在公元前150年,就已经开凿,但是它内中的艺术工作,或者到公元后三世纪时才完成。

  属于第2期的是与第1期相邻接的诸洞,大概从第四世纪到第六世纪的中期所开凿,即第11、第7、第6以及第5的一群。第14号到第20诸洞,大概也可属于第2期。属于第3期的,更为以前的左右邻接各洞,排列在两端,这即是第21到第29号洞和第1到第4号洞。这些第3期的洞窟,它的时期都属于第六世纪的后半期到第七世纪。

  阿旃陀石窟群,从它的建筑形式,加以区别,可分为支提洞与毗诃罗洞两种。所谓支提洞,梵语叫做Caitya,意为藏舍利的塔,或译“窣堵婆”,意也相同。现在可译为“塔庙”,也就是佛殿。在中间雕造佛教崇敬礼拜的塔,用来藏佛骨。洞中心开凿为祠堂,从平面看,作马蹄形,它深入后方的部分为矩形,在其中起塔。洞内石壁的周围,雕造壮丽的列柱,可以分为内进与外进。内进为圆形的天井,作龙骨状,前面开一大穹窿形。阿旃陀石窟的第9、第10、第11、第26及第28诸洞,都是支提洞,颇呈壮观。这中间的第9和第10两洞,属于第2期,第26洞属于第3期,都足以发挥当时艺术的特色。

  所谓毗诃罗洞的,梵语叫做Vihara,玄应一切经音义说:“毗诃罗,此云游行处,谓僧所游履处也。”求法高僧传说:“毗诃罗是住处义。”现在可译为“僧房”,为僧侣的居处而营造,以作修道、讲学、会集的地方。属于第2期和第3期的毗诃罗洞,在祠堂正面的后方,雕刻佛象,造一佛龛,以为礼拜的对象,比第一期的较为宏大。在阿旃陀,所有毗诃罗洞的平面,一概作方形。中间为广场,围以僧房,中有列柱,区划内外。天井都为平面,按它的构造意匠,饰以藻画。毗诃罗洞,都有前廊,洞内与前廊,与洞窟的大小相适应,在外开辟三门。阿旃陀石窟,除上所说的四支提洞外,其他都是毗诃罗洞,但它们在形式上也有多少的差异。

  这两种洞窟,从外部观察,也很容易识别,大概在正面有前廊,洞外有列柱的,都是毗诃罗洞。它前廊的列柱,有的虽已损毁,但尚可以回想到往昔的盛况。如果在洞窟的前面,现一大拱形,与毗诃罗洞前廊列柱的外观迥然不同的,这便是支提洞。这两种洞窟,外观既然显著不同,它的内部营造方法也不一样。毗诃罗洞的入口,为左右展开的形式,而支提洞则为上下展开的形式,同它的外观的美,可以得到和谐的一致。


  阿旃陀石窟的营造形式,模仿竹木构造的痕迹,非常显著。如果看一看中间的一两个天井的构造,就可以证明。天井装饰画的构图,在基本上也是木造建筑的构造意匠。根据洞窟的营造式样,当洞窟开掘的时候,西印度的佛教建筑,除了石窟以外的还可以因此推测得到。这一群石窟的建筑和它的构造与装饰的意匠,显示出印度的古代文化,在世界上辉煌灿烂的成就。就是其中所存留的多数雕刻,也是印度雕刻史上最可宝贵的遗物。石窟中的雕刻品,大致可分为佛教造象与装饰艺术的雕刻。这些雕刻,到第2期而兴起,到了第3期,艺术达到精美的程度,显示出许多美好的制作。属于第2期的毗诃罗诸洞,内设佛龛,存有佛及胁侍的雕象。第16号洞中的本尊,最具有拔卓的技法,力量充沛,足为阿旃陀石佛的代表。而且属于这一期的雕刻遗物,在第19号洞内外,和第6号的上层洞,留下不少优秀的作品。尤其第19号洞外的龙王象,在艺术上有很高的评价。到第3期,遗物更多。第26号支提洞内外,石柱和它的上部,装饰很繁富,第1和第2号洞,佛象尤其可以注意,大概装饰雕刻的图案,到了第3期发达很盛;这也就是玄奘石法师记中所说的在精舍的四周,雕刻石壁,把如来佛以前修菩萨行的故事,无论巨细,都雕刻在上面。


  阿旃陀石窟,它的雕刻和建筑,虽然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世界上尤其宝贵它的壁画。在这些石窟中,如第1、2、4、6、7、9、10、11、15、16、17、19、20、21、22、26各洞,壁画都可珍贵。尤其第9、第10洞壁画,作于公元第一第二世纪,第16、17、19洞壁画,作于第六世纪的前半;第1、第2洞壁画,作于第七世纪的,尤为著名。


  阿旃陀的壁画,也如同石窟的开凿年代一样,可分为3期。以第1期的壁画为最古,在第9号洞前壁的一部,绘有古佛行迹;第10洞的右壁,绘有群象,两者的画风不同,而各尽其妙。前者使用的线条,柔和可爱;后者大胆运笔,风调豪放。它所表现的人物风俗,和巴尔胡提(Barhut)、山奇(Sanchi)等石刻的浮雕相似。大概距离佛教艺术史上的初期作品,还为时不远。但是它的技术,业已更为进步。关于人物和动植物的画法,构图尤富于多样的变化。全体的布局,也很和谐在第9洞内部周墙所画的佛行传,较前者的时代为后,画法细致,并且能显示出感觉,表现力颇强。第10号洞的柱面绘画,技法相同,在阿旃陀壁画中,这种绘画的风格,自具一种特色。它的面貌、肢体、衣服等,都有写实的研究。并且它的作风洗炼典丽而沉着,并带有抒情趣味的倾向。推测它的绘画年代,当为第三世纪到第五世纪的作品。阿旃陀属于后期的绘画,大概都极其精细,竞尚技巧,当时笈多王朝兴起,在巴连弗邑,开展势力,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大的成绩,使当时的印度文化,放一异彩,号称为黄金时代。在艺术上,曾特创笈多式的雕刻,在绘画方面,也是应运而兴,极力脱去旧的规范。

  阿旃陀第2期各洞,即第16、17、19号洞的绘画,比之第1期,更呈现出可惊的盛况。在第16、17两洞,所绘的壁画,关于佛传的为多。第16号洞中佛的生活以及佛为大众说法诸图,都很精彩。第17号洞佛说法时,听众云集,贵人名妇,张盖骑象乘马的,纷至沓来,构图非常繁密,使人惊叹。第19号洞内部周墙有坐立的佛象二躯,姿态生动,较之第1期的作品,笔致运用,更见熟练。着色也自由而多彩,每一形象的描写,很重客观的确实性,一变前期末的抒情趣味的倾向,气力充实,光辉外著。更加试用繁杂的构图,表达画中的情境,不仅描绘精细,而且极多变化,每一形态,都呈现出活泼生动的情调。例如第16号洞的耶输陀罗女、罗睺罗与悉达太子诀别的部分,这是世界艺坛所熟知的,可惜现在原画已破坏。第17号洞前廊后壁残存的奏乐图,表现飞天乘云而至,很富于生趣。此洞内部的美人临镜理妆图,旁立侍女,一捧脂粉,一执拂尘,不仅可以看出当时人体描写的进步,就是它的构图自然,人物配置,也颇为谐和美妙。又第17洞前廊所绘黑肤王子,与一白色少女,极尽燕婉的情状。侍女捧着杯孟的,临窗窥看的,以及门外张盖而来的,都很富风姿。此洞的前廊、天井和列柱,所存的装饰画,都精好鲜丽。以写实的意匠,着丰富的色彩,两洞所绘的图案,足为古代印度装饰艺术的代表。


  上述三洞的壁画,系属于第六世纪的前半。到第3期的壁画,第1、第2两洞,则属于第七世纪,并且也是阿旃陀壁画中的最盛期。在第1号洞内的前壁,就是最有名的波斯使节来朝图,现在已微损。在天井花板的装饰画中,也绘有波斯人踞坐,女侍进酒的情状,醉意朦胧,聚坐调笑,是一幅精彩的作品。当时印度与波斯两国的交际,可从这幅画中想见。这幅来朝图所绘的,许多学者曾假设为波斯国王喀斯卢第二世(公元591至628年)所派的使节,来朝摩诃剌佗国王补罗稽舍第二世的。据此洞开掘的时代,大概属于第七世纪的前半期。而且洞内后壁近左端处,有灌顶图,也很有名。此壁的正面,近佛龛处,有巨大的菩萨象,而且有很多的侍从、诸天参列其中,它的风姿态度表情等,和我国的敦煌千佛洞,以及日本法隆寺的壁画,有相类似的。东方佛教艺术的渊源,消息相通,在这里又得到很好的证例。画象的中心,构图多变化,但不落于轻浮,浑厚的技法与庄严的画风,可称为阿旃陀壁画中的伟观。正面佛龛前室壁面的降魔变相图,中央的佛陀,正面端肃结跏而坐,瞑然静虑。围绕在左右的诸魔,异貌怪状,纷来惊扰。佛前的魔女,妖媚诱惑,尽态极妍,变化无穷。庄严的妙相与诸魔相对比,幻彩呈祥,得未曾有,这实在是印度佛教艺术的巨制,也是世界古典名画中可数的作品。


  在第2洞的前廊壁上与天井等处,也有壁画,洞内左右小佛龛壁画,尤可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有几个妇人与小儿,左龛的重层室内,有一妇人,围绕着奴婢数人,人物颇得写实的技巧。第3期石窟的第1洞壁画,较之前期谐和熟练的技法,更加发展,在画面上显示出积极的力量。构图雄大庄重,无过去烦杂的情况,而得到合理的调整。每一形态,也都使它合理化。感情充实,写实的技巧更进步。着色的方法,也较之前期富于感情,使用鲜明典丽的色调,但更加含蓄,并且对于立体透视远近的研究,也很加注意,从它的发展看起来,印度的古典绘画,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确立下后代的基础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38:54 | 只看该作者
南印度 佛教石窟——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 106 公里。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 550 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南印度最著名景点之一。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石窟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为敬奉佛祖、研读经书、修身养性,找到了这个丘陵起伏、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一时间,这里僧侣云集、香火不断。之后的开凿工作持续了将近1000年。

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公元7世纪,随着战乱和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开凿石窟的锤声渐渐消失,阿旃陀石窟逐渐从历史的记忆中消退。废弃的石窟变得杂草丛生,茂密的树林将石窟遮挡在人们的视线以外。此后的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从此阿旃陀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

2200年之后的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人们发现门外的石像同玄奘法师的记载完全相符,于是便肯定这就是玄奘所描述的那座石窟。玄奘(公元629年到645年间游历印度,公元638年曾到过阿旃陀地区)。

玄奘回国后,把沿路感受化做隽永文字——《大唐西域记》。在书中第十一卷有文记载:“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蟑,重峦绝(山献)。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

这些沿山岩的崖壁开凿出来的石窟寺竟然毫无压抑、阴暗的感觉,每个石窟都有着令人赞叹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并且石窟内的顶部不仅宽大,而且非常平整!绝对能和现代的建造工艺相媲美。

早期佛教学堂也就是思想探索,弘扬佛法,讲经布道的地方。石窟比较简朴沉稳, 一般只用象征手法来纪念佛陀, 不直接雕刻佛像,从莲花到菩提树,法轮到足印,无不表示对佛祖的深切怀念。现在看到的佛像多是后期添加的。

最中间的5个简单朴素的石窟群。因为是处于内部不加装饰、连佛像都没有的时代,所以只刻出造型简练,但很具庄重感的佛塔作为朝拜的对象。

阿旃陀可以说是佛教石窟发源地,对后期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后人将其发扬光大,就出现了1世纪的巴米扬大佛,3世纪的克孜尔石窟, 4世纪的敦煌石窟,5世纪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等。

石窟开凿都得很深,光靠窟门开口能射入的光线很有限,但在石窟的尽头,很大墙面上依旧描画着满满的,色彩丰富、人物造型生动的壁画,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美丽的壁画还要借助布设在石窟里的人造光源,但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在没有电源及任何照明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进行绘画的呢?也许是静心修炼带来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水反光,在石窟的中央铺设一个水池,当阳光照射进洞时,地面上的水象镜子一样反射出光来,让整个石窟充满了光!







给你的一个真实的印度----阿旃陀石窟群-壁画艺术

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盘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阿旃陀石窟石雕挺立在滔滔河流上空的峻岭上,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有特色。它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从公元前二百年年到公元后六百五十年之间佛教传播的历史过程。阿旃陀石窟是由二十九座单独的石窟组成的,其中每一部分均是由佛教僧侣雕刻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在当时,克哈特斯和未哈若斯是两个古老的佛教传播中心,而僧侣们主要从事的是宣扬传播佛教文化,在每个石窟壁上,僧侣们用诸如铁锤和凿子之类的简单工具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回味无穷的图象,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反映的是印度往古的生活历史。


  在阿旃陀石窟中许多组成部分的石壁雕刻描述的是在佛陀传说起源地杰特克斯地区一些佛陀化身的美丽传说,而其它的例如描述王子和公主们故事的壁画也都是精雕细刻的杰作。在阿旃陀石窟中一号石窟是壁画保存最好的石窟之一,壁画描述的是宝德斯特斯、帕德母帕呢和阿洛克斯哈若的故事;二号、十六号、十七号石窟的壁画中也包含非常精致的部分;一号、四号、十七号、十九号、二十四号和二十六号石窟展现出的雕刻艺术是很经典和非凡的,十七号石窟中飞扬的阿普斯若壁画和僧侣传道的石刻是一对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


  第九窟最为古老,于公元1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精舍。此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后人胡乱涂抹,画面已模糊不清,但仔细揣摩,仍能辩认出所画内容,如牧童放牛、六牙象故事等。十六窟中的一幅壁画描绘发现悉达太子出家求道后,妻子输陀罗的愁容和周围男女老少的不安场景,唯妙唯,栩栩如生。可以说阿旃陀石窟和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是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应该十分珍惜并保护的文物建筑群。


    阿旃陀石窟(Ajanta)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到公元7世纪才完工,工期长达700余年。30个石窟高低错落,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石窟内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大量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45:17 | 只看该作者
阿旃陀


目录
简介
正文

简介
  阿旃陀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城镇。人口2,000多。城北约5公里的阿旃陀山地,在陡崖壁上凿有30座岩洞,洞内有驰名世界的佛教壁画、雕刻和佛龛。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期间佛教文化遗物。曾长期湮没,至1817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发现。

正文
  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遗址。在中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东北75公里的阿旃陀山中。石窟凿于该  阿旃陀山的一处新月形暗色岩陡崖上,共30窟。其中陡崖中部的5窟最早,凿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此后沿两边伸展,工程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历800~900年凿成。公元640年前后玄奘曾到过此地,并描写这里的伽蓝“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但以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失势,其地亦弃,石窟遂不为世人所知,直至1819年才重新发现。石窟自西至东依次编号,4号窟为支提(佛殿),余皆为毗诃罗(僧房),其中一窟(30号)为泥土所埋,至1956年才发掘出来。阿旃陀石窟熔建筑、雕刻、绘画于一炉,是印度古典文化艺术保留至今最完好的范例。石窟前部有阳台、门窗和列柱,雕刻工致,富丽典雅,镌有菩萨、仙女、象、鹿等装饰。入门便是殿堂,内设列柱、佛龛和佛塔等,毗诃罗内沿石壁还凿有石床。窟内石壁,各种壁画琳琅满目,有的以《本生经》为题材,有的以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为题材,其中1号窟中遮卢加王补罗稽舍接见波斯来使图,尤有重要历史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鸟兽的壁画。后期作品多系笈多风格。  

001.jpg (195.89 KB, 下载次数: 72)

001.jpg

002.jpg (86.76 KB, 下载次数: 70)

002.jpg

003.jpg (61.04 KB, 下载次数: 59)

003.jpg

004.jpg (266.02 KB, 下载次数: 75)

004.jpg

005.jpg (73.63 KB, 下载次数: 74)

005.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49:29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09.jpg (127.33 KB, 下载次数: 64)

09.jpg

00.jpg (324.86 KB, 下载次数: 75)

00.jpg

0.jpg (58.07 KB, 下载次数: 69)

0.jpg

2.jpg (84.13 KB, 下载次数: 62)

2.jpg

3.jpg (61.37 KB, 下载次数: 74)

3.jpg

4.jpg (52.96 KB, 下载次数: 72)

4.jpg

5.jpg (57.64 KB, 下载次数: 60)

5.jpg

6.jpg (54.02 KB, 下载次数: 77)

6.jpg

7.jpg (76.57 KB, 下载次数: 67)

7.jpg

8.jpg (72.52 KB, 下载次数: 70)

8.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49:38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006.jpg (37.44 KB, 下载次数: 59)

006.jpg

007.jpg (38.54 KB, 下载次数: 78)

007.jpg

008.jpg (42.9 KB, 下载次数: 57)

008.jpg

009.jpg (75.25 KB, 下载次数: 83)

009.jpg

01.jpg (49.22 KB, 下载次数: 72)

01.jpg

03.jpg (312.13 KB, 下载次数: 69)

03.jpg

04.jpg (128.24 KB, 下载次数: 72)

04.jpg

05.jpg (27.53 KB, 下载次数: 78)

05.jpg

06.jpg (411.51 KB, 下载次数: 68)

06.jpg

08.jpg (295.92 KB, 下载次数: 81)

08.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9:59:49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19.jpg (393.04 KB, 下载次数: 63)

19.jpg

20.jpg (423.61 KB, 下载次数: 78)

20.jpg

21.jpg (78.92 KB, 下载次数: 73)

21.jpg

22.jpg (71.97 KB, 下载次数: 77)

22.jpg

23.jpg (82.09 KB, 下载次数: 63)

23.jpg

25.jpg (93.56 KB, 下载次数: 79)

25.jpg

24.jpg (96.12 KB, 下载次数: 79)

24.jpg

26.jpg (105.88 KB, 下载次数: 68)

26.jpg

27.jpg (94.59 KB, 下载次数: 58)

27.jpg

28.jpg (95.88 KB, 下载次数: 63)

28.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04:55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1-10-8 20:28 编辑 ]

9.jpg (70.53 KB, 下载次数: 72)

9.jpg

10.jpg (59.88 KB, 下载次数: 66)

10.jpg

11.jpg (52.04 KB, 下载次数: 71)

11.jpg

12.jpg (63.89 KB, 下载次数: 72)

12.jpg

13.jpg (52.76 KB, 下载次数: 79)

13.jpg

14.jpg (85.18 KB, 下载次数: 55)

14.jpg

15.jpg (418.71 KB, 下载次数: 65)

15.jpg

16.jpg (349.99 KB, 下载次数: 77)

16.jpg

18.jpg (329.21 KB, 下载次数: 82)

18.jpg

17.jpg (332.33 KB, 下载次数: 80)

17.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06:05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1-10-8 20:13 编辑 ]

29.jpg (76.44 KB, 下载次数: 66)

29.jpg

30.jpg (94.13 KB, 下载次数: 62)

30.jpg

32.jpg (457.61 KB, 下载次数: 73)

32.jpg

31.jpg (515.15 KB, 下载次数: 65)

31.jpg

33.jpg (177.85 KB, 下载次数: 76)

33.jpg

34.jpg (433.6 KB, 下载次数: 75)

34.jpg

35.jpg (553.94 KB, 下载次数: 89)

35.jpg

36.jpg (551.99 KB, 下载次数: 61)

36.jpg

074.jpg (30.27 KB, 下载次数: 56)

07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23:37 , Processed in 0.10751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