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称文物鉴定业存大量伪专家
2011-09-22 02:33:00
核心提示:近日,媒体曝文物鉴定专家拿评估费为假“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估价,而玉衣主人依靠估价报告骗取了银行贷款6亿元。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未建立规范资格认证制度,行业存在大量的伪专家。而规范和政府监管缺失使得专家们出具伪鉴定书也不承担风险。
汉代的皇亲贵族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死后的丧葬殓服,在两千多年后会成为今人追捧的宝物,并且,卖价最高的还是个新造的假物件儿。近日,媒体曝出几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泰斗级人物无法自圆其说
参加“金缕玉衣”鉴定的这5名专家,都具有声名显赫的头衔,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
他们拿走了几十万元的专家评估费,而“金缕玉衣”的主人则拿着这份天价估价报告去银行骗贷6个亿。
“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而是当成一种友谊活动,是客串性的。他们请你来,给你一点鉴定费,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就完了”;“这个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证明这个资产的价值。既然是家产,评估多少个亿都无所谓,只证明这是他的财产而已”。曾参与鉴定“金缕玉衣”的专家对于自己的鉴定行为给出了上述解释。
“如果说这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开具的证书有价值,那恐怕就是为商户敛财的价值。”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鉴定家、批评家、理论家如今在艺术品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很消极,他们中许多人很无知,或是跟造假者勾结,为造假推波助澜。
尽管专家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帮朋友一个忙”,但一审法院的判决书认为,银行正是在看了鉴定评估报告后,才决定给谢根荣继续贷款的。
文物鉴定行业“伪专家”满天飞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据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介绍,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
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比如,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
“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而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这使得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该专家表示,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证书发放的低门槛直接相关。
出具“伪鉴定” 几乎没有风险
“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提供虚假鉴定者可以逃脱法律责任。”南京一位资深瓷器鉴定专家表示,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而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因此,鉴定专家不用为“金缕玉衣”虚假鉴定估价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内最高的鉴定机构,但是主要是为涉案文物的价值提供司法依据,不对民间进行文物鉴定,遑论商业鉴定。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对民间的文物鉴定几乎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专家认为,这种规则缺失形成的漏洞,使得民间文物鉴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相关规范和政府监管的缺失。
真专家们为何敢出具“伪鉴定”?追根溯源,根本原因是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出具者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没有其他风险。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教师行业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因此,许多专家呼吁应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不管怎么样,艺术品市场暴露出众多不为人知的消费黑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使艺术品鉴定在法律的规范下保持着起码的诚信,千万别让金钱使高雅的艺术蒙羞!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