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雷公藤抑制广泛基因转录机制
作者:俞强等 来源:《PLoS综合》
发布时间:2011-9-21 9:32:49
研究揭示雷公藤抑制广泛基因转录机制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一种有着悠久、广泛应用历史的中药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其抑制广泛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这对于这一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2002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受聘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要从事肿瘤生长机理的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抗肿瘤和抗炎症药物的筛选和开发、以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和机理研究。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雷公藤是一个有着悠久、广泛应用历史的中药。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 TPL)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大量体内和体外的研究证明,Triptolide对多种癌症如白血病、乳腺癌、胰腺癌及肺癌等均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最近的研究发现,TPL除了特异地影响某些蛋白和信号通路以外,还会抑制广泛的基因转录,但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Triptolide抑制广泛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Triptolide通过促进RNA聚合酶II中最大及最主要的功能亚基Rpb1磷酸化,以及随后的Rpb1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Rpb1上游激酶PTEF-b在Triptolide诱导的Rpb1的磷酸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正调控作用。研究还发现,Triptolide可以诱导DNA损伤。这些研究提示,Triptolide通过造成细胞的DNA损伤,从而激活P-TEFb,使其磷酸化Rpb1,造成Rpb1的降解,从而抑制了广谱的基因转录。
Triptolide是一个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阐明它的分子作用机制对于其和雷公藤今后在临床上合理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