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名言早已蜚声中外。有人将此直接概括为“猫论”,并加以发挥。然而,许多人虽然很熟悉这句名言,但并不知道他真正的出自哪里,甚至有不少人还把“黄猫”误为“白猫”。
邓小平的“猫论”最早见于1962年7月他的两次讲话中,一次是7月2日他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讲的,另一次是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农业如何恢复问题的讲话中讲的:不管黄猫黑猫,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我赞成认真研究一下包产到户。(见《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
由于当时处于经济异常困难时期,为了度过难关,某些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形式,这些形式尽管受到农民欢迎,生产也有所恢复,但在当时都是不合法的。邓小平用“黄猫黑猫”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阐明“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而应当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然而,在邓小平两次讲话后一个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错误地批评了所谓“刮单干风”,而且强调这股风越上层越厉害,最根本的问题是搞资本主义还是搞社会主义。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黄猫黑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并狠加批判。
虽然“黄猫黑猫”论受到了批判,但这个比喻本身形象生动,因此不胫而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黄猫黑猫”论重新提起,逐渐衍化为“白猫黑猫”论,并得到普遍认同和赞成。发展是硬道理,三十年来的农村发生的巨变,早已判明了这段公案的孰是孰非。
尽管这句著名的“猫论”非常著名,但并非是邓小平的首提,而是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篇末中的“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之语。狸者,猫也。翻译成白话就是:“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邓小平的夫人卓琳的介绍中可以印证。卓琳说,邓小平非常喜欢《聊斋志异》,他不仅在北京时经常看《聊斋志异》,外出时还常带着《聊斋志异》。香港文汇报刊文称,邓小平让工作人员把《聊斋志异》拆成活页,外出时带几篇,闲暇时看。其中的《画皮》、《口技》、《驱怪》等篇, 有的揭露社会黑暗,有的富有寓意和哲理,帮助读者认识世界,领悟生活的真谛,是邓小平的最爱。
“猫论”是不是邓小平首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学多才的邓小平,能将其精神实质发扬广大并为人类造福。他将“黄猫黑猫”运用得极为贴切,可谓是古为今用的范例,表现了他敢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