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16
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从1981年10月担任埃及总统,至2011年2月11日辞职,执政近30年,是埃及近150年来在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穆巴拉克出身戎马、屡建战功,由军入政。执政期间,他长期为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促和,是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调停人。
出身空军 建功中东战争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生于尼罗河三角洲曼努菲亚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和1950年先后毕业于埃及军事学院和空军学院。
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穆巴拉克作为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方面空战指挥,与以军作战。1972年4月,穆巴拉克出任埃及空军司令。
1973年1月,他获得阿拉伯国家联盟防御理事会任命,成为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战线空军司令,同年“十月战争”中因指挥空军作战有功,获共和国勋章。
躲过刺杀 高票当选总统
穆巴拉克出任埃及空军司令后,同年5月成为国防部副部长。
穆巴拉克的杰出工作能力得到时任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赏识,1975年4月出任埃及副总统。萨达特1978年10月创立埃及民族民主党并任党主席,穆巴拉克为副主席。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检阅军队时遭武装人员刺杀身亡,穆巴拉克逃过一劫,但手部受轻伤。
经全民公决,穆巴拉克以98.46%的支持率当选总统,并兼任埃及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对外调停 首先与以和谈
穆巴拉克执政以来奉行和平、友好和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与合作关系,为改善和提升埃及在阿拉伯国家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作出了积极努力。
穆巴拉克上任之初的一项重要政治动作是,重申埃及将坚持执行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签署的《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平协议》。
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和解的国家,签署上述协议也是萨达特遭武装人员刺杀的原因之一。
穆巴拉克执政后,逐渐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调解人。
此外,穆巴拉克还在非洲事务乃至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两度当选非洲统一组织(现为非洲联盟)执行主席。
遏制内乱 颁紧急状态法
埃及总统6年一任,穆巴拉克分别于1987年、1993年和1999年在仅有他自己是候选人的情况下,高票连任总统。在2005年的多候选人选举中,穆巴拉克也轻松战胜其他10名候选人当选。
埃及武装人员于上世纪90年代发起暴力运动,袭击警察、暗杀政客,在旅游胜地针对外国游客制造流血事件,还企图在1995年暗杀正在埃塞俄比亚访问的穆巴拉克。穆巴拉克采取强硬手段回应,埃及警方逮捕数千人,镇压暴力运动。
穆巴拉克执政期间,埃及政局总体保持稳定。穆巴拉克上任初期,为遏制国内的武装运动,颁布紧急状态法,扩大警察权力,加强限制示威和政治集会。但紧急状态法后来逐渐成为反对派和示威者的攻击对象。这次始于1月25日的反政府示威,民众主要诉求之一就是取消紧急状态法。
埃及政府长期对面包、食用油和柴油等物质实行价格补贴。近年物价上涨,令民众产生怨言,2008年甚至发生抢购面包冲突。
民众示威 30年老总统谢幕
自1月25日以来,埃及发生大规模示威活动,要求穆巴拉克立即辞职。
穆巴拉克10日晚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决定根据宪法将部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苏莱曼,而他本人则不会辞去总统职务,不会离开埃及,而是“将死在埃及的土地上”。
11日,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报道,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已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此后,埃及副总统苏莱曼11日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庄北宁(新华社专稿)
●1928年5月4日
生于曼努菲亚省一个农民家庭。
●1950年
毕业于埃及空军学院。
●1967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担任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方面空战指挥,与以军作战。
●1972年
出任埃及空军司令。
●1975年
出任埃及副总统。
●1981年至2011年
任埃及总统。
●2011年2月10月
宣布移交权力给副总统,但不辞职。
●2011年2月11日
宣布辞去总统职位。 (新华社)
■ 相关新闻
穆巴拉克向外国议员诉苦
穆巴拉克在电话中斥美国不懂民主
据新华社电 一名以色列议员11日说,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辞职前一天与自己通话,批评美国“不懂民主”,称自己下台后国内骚乱不会停止。
以色列议员、前工业、贸易和劳工部长本雅明·本—埃利泽当天接受一家以色列电视台采访时说,他10日与穆巴拉克通话20分钟。
路透社援引本—埃利泽的说法报道,这通电话让他意识到,“穆巴拉克时代结束了”。
“对于美国,他言辞激烈,”本—埃利泽说,“他给我上了一堂民主课。”
这名以色列议员援引穆巴拉克的话说:“他们(美国)可能是在谈论民主,但他们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结果将是极端主义……”
本—埃利泽说,穆巴拉克还在通话中谈到“自己下台后中东会发生什么”。
“他认为,埃及(民众骚乱)……不会停止,中东地区和海湾地区任何阿拉伯国家都不能避免这种(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