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4日
中日“钓鱼岛扣船事件”余波阵阵,连续4年回暖甚至呈现“暖春”景象的中日关系几乎一夜间转换为“冷冬”节气,尽管双方试图“暖气微吹”,但升温态势并不乐观。
中日恢复邦交近40年倾力构筑的“世代友好”关系何以几起几落,昨暖还寒?
应该说,中国外交致力“中日友好”的频率和力度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在与周边邻国关系中,中日关系也是最为关切的。
反观日本,对华关系也是很下功夫的,两国民间友好团体的数量和人数堪称世界之最。而当下中日关系变得如此脆弱,也算是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个案。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纠集和冲撞。
笔者获悉中国高层外交人士将中日关系比喻为“玻璃工艺品”,称其“看起来非常好看,做起来非常不易,毁起来非常容易”。应该说,这个比喻是形象且深有意蕴的。
谈起中日关系,自然会考量到中日两国两千年交流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过不幸的战争,但与两千年的历史长度相比,毕竟是短暂的。放眼来看,中日两国相为邻国,有“同源同文”之说,有“一衣带水”之辞,至少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把中国奉为“老师”,其遣隋使、遣唐使吸收、移植的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制度都在日本结出硕果。关键是这种果实的影响至今犹存,有些原汁原味的保存令中国人感叹,有些转化成为的“软实力”让人三思。正是因为这样,中日关系里面这种“特性”,显得耀眼眩目,非常“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