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诺贝尔奖专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4 18:3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快讯:英"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赢得2010诺贝尔医学奖


2010年10月04日 17:47 


中新网10-10月4日电 据外电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4日宣布,被誉为“世界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以“对试管授精领域的贡献”赢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


“试管婴儿之父”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0年10月04日 18:41:2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10月4日电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今年85岁的爱德华兹因创立体外受精技术而获得这一奖项。爱德华兹现在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名誉教授。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而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自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呱呱坠地,全球已有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通过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下一代。


scn1010041918004-p2.jpg (22.3 KB, 下载次数: 82)

scn1010041918004-p2.jpg

scn1010041918004-p1.jpg (25.58 KB, 下载次数: 93)

scn1010041918004-p1.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8:55:53 | 只看该作者

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10-10-04 18:06:25 )  来源:新华网  





  10-10月4日,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罗伯特·爱德华兹在英国剑桥的资料照片(2008年7月12日摄)。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快讯: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科学家爱德华兹贡献被誉“现代医学里程碑”

    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称,“他的贡献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他的成就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不育症折磨着包括全世界10%以上夫妇在内的庞大人群。”

    资料: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

    “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23时47分在英国的奥尔德姆市医院诞生。“试管婴儿”一诞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甚至被称为人类生殖技术的一大创举,也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发育成熟,与正常受孕妇女一样,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2010年诺贝尔奖今起陆续揭晓 奖金约146万美元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从今天起陆续举行,今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的金额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而201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2月初举行。

相关:

2010年诺贝尔奖今起陆续揭晓 奖金约146万美元

( 2010-10-04 07:03:4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综合报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从今天起陆续举行,今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的金额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而201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2月初举行。

  从10月4日开始的约一周时间内,2010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将陆续公布。据诺贝尔基金会早些时候宣布,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于4日首先公布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5日和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公布和平奖获得者;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经济学奖得主。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最新公告,2010年诺贝尔奖确定的总提名人数为237人。

  在大奖即将揭晓之际,诺贝尔基金会再次发表公告,重申了大奖提名保密50年的规则。根据规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的名字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

  诺贝尔奖正式颁奖典礼每年12月10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这一天正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9:13:06 | 只看该作者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诺贝尔奖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诺贝尔奖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0-10-4 17:39:23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奖


北京时间10-10月4日下午5点30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奖。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早在1950年,爱德华兹就认为IVF可以有助不育症的治疗。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并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试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细胞培养皿)中受精。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对爱德华兹的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将IVF进行改良,并将其与世界分享。
  
到目前为止,因为IVF而得以出生的人大约有四百万,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年,甚至有的已为人父母了。在罗伯特•爱德华兹的引领下,对IVF疗法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一门新医学领域也由此诞生。他的贡献代表着现代医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关:


诺贝尔奖提名:50年后知真相


作者:杨骏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10-4 9:04:09


诺贝尔奖提名:50年后知真相


如果某人声称获得当年诺贝尔奖提名,那么要验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需要等50年。

从10月4日开始的约一周时间内,2010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将陆续公布。在大奖即将揭晓之际,诺贝尔基金会再次发表公告,重申了大奖提名保密50年的规则。

诺贝尔奖代表着相关领域的最高荣誉,它的评审程序因此也非常严格。那么,诺贝尔奖获奖名单是如何出炉的呢?

根据该奖创始人诺贝尔的遗嘱,在诺贝尔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在每年的9月份,物理学、化学等几个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向全球各地的数千名独立人士(具备一定资历的学者、科学家等)发出邀请,请他们推荐自己认为下一年度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由于许多独立人士经常推举同一个人,每年只会有200到300人最终被提名。

候选人名单必须在第二年年初提交到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各委员会在评奖专家的协助下对收到的提名进行评估。要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选拔,委员会才能完成对候选人的挑选。然后,委员会将建议提交给相应颁奖机构,各颁奖机构通过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每年10月投票结束后,立即公布获奖者。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最新公告,2010年诺贝尔奖确定的总提名人数为237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08:53:49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0年10月04日 19:58 来源:新华网 


  背景资料: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是: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9:31:46 | 只看该作者

【2010诺贝尔奖】“试管婴儿之父”曾受阻于伦理争议

【2010诺贝尔奖】“试管婴儿之父”曾受阻于伦理争议  



Professor Robert Edwards, Lesley Brown, Louise Brown, the world's first "test tube baby" with her son Cameron. Photo taken 12 July 2008.
Photo: Kindly provided by Bourn Hall Clinic.

【2010诺贝尔奖】“试管婴儿之父”曾受阻于伦理争议

2010年10月05日 09:07 

罗伯特•爱德华兹的研究,不仅在临床上达到治疗不孕症的目的,为数百万妇女创造了成为母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其基础意义,让大家知道人是怎么通过受精卵孕育而成的

【财新网】(记者 徐超)北京时间10-10月4日下午5时30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名单揭晓。今年的获奖者是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这位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85岁老人因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贡献而授奖。

  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卢光琇教授在电话中告诉财新记者,这一奖项实至名归,但来得太晚,“(我)实验室的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一直期待他能拿奖。我们已经发了一份贺电给他,祝贺他获得诺贝尔奖。”

  全世界范围内大概有超过10%的夫妻不能生育后代,而爱德华兹所开创的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简称IVF)让这些夫妻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宝宝。

  上世纪50年代,爱德华兹开始在生殖医学领域进行基础研究。那时,包括美籍华人张明觉在内的科学家已证明,兔子的卵细胞能够在试管中与精子结合。爱德华兹很快意识到,体外受精也许能够治愈人类的不孕不育症。

  不过,对于卵子的生命周期来说,人类和兔子完全不同,因而在兔子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在一系列与不同合作者所做的研究中,爱德华兹最终掌握了人类卵子的成熟过程、不同激素自我调节的机理、卵子在哪个时间点最容易受精。

  1969年,人类卵子第一次在试管中受精。尽管取得了关建的成功,但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试管中受精的卵子并未如自然过程中一样进行分裂,仍为单个细胞。

  与临床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的合作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后者同爱德华兹一起,把IVF从实验室带入临床医学领域。已于1988年去世的斯特普托是腹腔镜应用先驱,他借助腹腔镜从卵巢中取出卵子,然后在培养皿中将取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最终成功进行多次分裂,并形成早期胚胎(2至8个分裂球时即可进行胚胎移植)。这种技术允许通过光学仪器对卵巢进行检查,因而,在当时也颇受争议。

  1978年7月25日,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剑桥降生。得益于IVF,目前已有将近四百万人诞生,其中有些已为人父母。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的成就,还为胚胎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对于现代医学来说,爱德华兹所做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卢光琇说,这在生殖领域上有很大贡献,一个名为生殖医学的学科得以诞生,“不仅在临床上达到治疗不孕症的目的,给了(不孕的)家庭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基础意义,让我们知道人是怎么从一个卵和精子结合变成受精卵,怎么在发育过程中变化。如果没有试管婴儿的研究,也就不会有胚胎干细胞研究。”

  爱德华兹曾多次访华。2006年3月,首届亚太生殖内分泌医学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卢光琇所在的研究所是主办机构之一,爱德华兹曾受邀在那次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我们给他写信,他回信说很愿意到我们学校来,和青年们在一起,”卢光琇说。

  那一次,卢光琇有机会当面问爱德华兹,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爱德华兹当时说,或许是因为伦理上的争议等问题,一直没有如愿。

  在早期研究过程中,迫于各方压力,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曾决定不再资助爱德华兹的研究项目。然而,一项丰厚的匿名私人捐款却最终支持了研究的继续。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试管婴儿技术专家艾伦•帕切(Allan Pacey)说,面对如此多的敌意,爱德华兹仍然开创了IVF,这种坚韧的精神值得大多数人向其脱帽致敬,因为面对当时的情况,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

  当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出生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信息封闭。一两年后,卢光琇的父亲、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卢惠霖教授才得知试管婴儿诞生的消息,并率先提出在中国大陆发展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的设想,并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陈秀兰等人开展合作。但由于伦理上的争议和行政部门的干预,研究被迫中断。直到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张丽珠等人的努力下,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得以降生。三个月后,湖南医科大学也诞生了两名试管婴儿。“我们的试管婴儿比国外晚了十年,”卢光琇说。

  如今,IVF 和试管婴儿技术已经遍地开花,仅在中国就有两三百家能够孕育试管婴儿的中心。其中,据卢光琇介绍,她领导的中信湘雅不孕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去年一年就做了一万多例试管婴儿周期(即一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成功率达到50%以上。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9:41:52 | 只看该作者

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

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


作者:赵志忠
     
     

             

  从1978年7月25日路易斯·布郎诞生至今,全世界先后已有300万试管婴儿问世,如此庞大的"管族"群体的出现,理所当然应归功于一个伟大"父亲"的重大发明,他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是他半个世纪苦心钻研和实验的成果,第一次将人类的性与生育分离,使不孕夫妇生育,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计划生育,并且在家畜良种繁育、胚胎移植等方面首创奇功、独有建树,因此被世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口服避孕药之父"。

  勤奋好学 平步清华
  1908年10月,张民觉生于大洋彼岸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山西省岚县艾蒿沟村。在故乡岚县,张氏家族算是屈指可数的耕读世家,祖父张丽星为清末贡生,父亲张辰毕业于山西大学,信仰三民主义,系同盟会员,曾任定襄县县长,抗战爆发后弃官从教,张民觉从小就沐浴于书香门第的氛围之中,在老家普明高小毕业后随父到省城太原就读。
  张民觉自幼勤奋好学,上中学就迷上生物学,由于父亲希望身为长子的民觉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让他进入太原第一师范。显然师范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张民觉的求知欲,凭他自己的努力,1929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动物心理系。一个偏僻乡下人有幸考入京城最高学府,民觉好一阵得意,那时他年方20岁。
  刚进清华园的民觉,根基不如来自城市的同窗,虽努力苦读,仍赶不上别的同学。当时教英文的西洋文学系叶公超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严,第一个学期结束,张民觉的英文被判为"劣等",他很不甘心,暗自加倍用功,很快在第二个学期取得好成绩。十多年后,张民觉与叶公超相遇伦敦,谈及此事,感慨万分:"多亏叶先生教书严格,逼我非下苦功不可,才有今日之民觉!"
  1933年,张民觉以优异成绩获动物心理学学士,当时的系主任孙国华先生留他做助教。最初几个月,除了辅助教学,他每晚都做老鼠的条件反射实验,训练老鼠识别正确的图案形状,经过反复诱导,终于达到预期结果。教授很高兴,但民觉不以为然,他说:"要是这也称科学研究的话,恐怕人人都会做,只要他有足够的耐心。"此后他对研究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的关系渐感兴趣。经孙教授介绍,他到协和医院拜师闻亦传大夫,学习组织解剖术。在做老鼠脑组织染色实验时,张民觉用经典方法试了以后,感到手续过繁,固定和染色都需分步经过几种不同的溶液和染料,为什么不可在固定溶液中加染色剂直接染色呢?民觉按自己的想法做了,结果染色层次效果特别好,操作也简便。他向闻大夫展示染色结果,闻先生大为震惊,问他应用何人之法,民觉解释是自己摸索的简易之法。闻先生对此大为赞赏,帮他用英文写了论文,很快在美国解剖学记录杂志上发表,这是他第一篇有影响的论文。这一经历给初入科坛的张民觉很大的鼓舞,他相信,"只要自己勇于探索,善于用直观的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不同假设,做科学研究就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了。"

  科技救国 留学剑桥
  抗战爆发后,清华以西南联大身份迁长沙、昆明。看到国破家亡,张民觉萌生了弃教从军的念头,但被孙国华先生劝阻:"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士兵",老先生实在是惜才爱生,他希望张民觉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以科技救国。恭敬不如从命,张民觉参加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他和他的好友郑丕留都酷爱神经生理学,一同想去试试运气。但经多方打听,方知他们俩的专业只有一个奖学金名额,为免伤和气拼夺考场,于是二人君子协定,抛币定分晓,结果张民觉输了。他改选动物生殖学并顺利通过考试,1938年10月抵英,开始其迈向生殖生理界大师路上的第一征程。回忆起当初不自觉地跨入自己后来成名的领域,张民觉颇感幸运,他说:"假如他留在原先从事的神经生理领域,他很可能至今仍为一个不显眼的小人物"。
  到英国的第一年,张民觉在爱丁堡大学学习畜牧专业课程,次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师从哈蒙顿和阿瑟·沃尔顿博士。前者是为学识渊博,论著颇丰的著名生殖生理学家,他喜欢对学生施行开放式教育。民觉在其手下修课期间,受益匪浅。由于对人工授精研究的偏爱,张民觉选择跟沃尔顿博士做论文,在一项精子保存及其活力测定的研究中,他发现用速冻法冷藏的精子不如用逐渐降温冷藏的精子活力高,他研究的结果在英国皇家学会年会上倍受同行注目。尔后,他用自己擅长的精子取样和冷冻保存技能,协助剑桥大学农场用人工授精方法首次培育出健壮的小牛。
  1941年冬,张民觉获剑桥博士学位。由于正处二次大战,在沃尔顿教授的挽留安排下,民觉留在剑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其间一共发表了七篇论文。

 

           

  赴美深造 伟绩首创
  1944年,大战结束在望。民觉博士打算动身回国前,先去美国作一年学术访问。他写信给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平格斯教授,询问有关学术问题及到他实验室访问的可能性。平格斯很快回信,对学术上的问题只字不答,但给了他一个访问学者的位子。于是张民觉于45年春来到美国麻州。
  正巧,那时平格斯与霍格兰教授新创办了乌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研究所(简称WFEB),民觉先生自然成了该所的首批研究人员。去见平格斯的当天,他就接到平格斯教授为他安排的一连串与乳牛人工授精及育种有关的课题,张对此不太感兴趣,知道这根本在一年内做不完。他试探平格斯的口气,能否做兔子体外受精研究,平的回答很干脆:"我们有足够的兔子,你想做就在工余时间做吧!"
  最初的实验一直很不顺利。张民觉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吃睡均在实验室,晚上还兼做守夜人,但实验总是出不了好结果,即使是与平格斯一起做他所热衷的兔子体外授精实验,试探了许多途径,但无一例成功。他们俩互相戏谑道:"这种事连傻瓜兔子都能办成,为什么我们费这么大的劲还办不成呢?"
  一连串的失败,并未使民觉气馁。凭着他的顽强毅力和娴熟的技巧,他还是独自完成了几项漂亮的实验,其中就有通过受精卵回收转移到别的兔体内,借腹生仔的著名实验,平格斯对张的实验思维设计和动手技巧十分欣赏。除了对他不时夸奖与信任外,渐渐再也不对他安排其他工作了。他俩的关系也由师生关系演变成学术上的合作伙伴。正是这样一种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中,张民觉如鱼得水,研究才得以充分发挥,当初来美一年再回国的计划便无限期地搁置下来了。
  1950年冬,张民觉在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几乎所有相关文献后,发现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他推测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一定经过某种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受精结合。他的假设很快得到实验证实。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也在兔子和大老鼠的实验中发现相同现象,并称之为精子获能。国际生理学界把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斯汀原理"。
  精子获能的发现是人们最终实现体外受精(试管受精)的一项重要里程碑。按张民觉自己的解释:"50年代前,人们之所以未能如愿实现体外受精是因为取用的精子都是未经活化获能的原初态精子"。揭开精子获能现象奥秘后,张民觉对原先屡试不成的兔子体外受精实验作了进一步改进。他终于在1959年成功地完成了兔子体外受精实验。不仅完成了兔子交配后回收的精子和卵的受精卵,而且还将受精卵移植到别的兔子的输卵管内,借腹怀胎,生出正常的幼兔。这一确切的实验结果博得业界的高度评价。张民觉博士因此被视为体外授精研究的先驱和权威。
  以后,张民觉与他研究组的人员一起继续改进和完善体外授精技术,摸索出一套使精子能在体外活化的办法,使得一些难度较大的中国田鼠、小鼠、大鼠体外受精都获得成功。1969年,他们还完成了人卵的体外受精,因为没有医生协助,未进行胚胎移植实验。
  由于张民觉博士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使日后实现人的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伯托和爱德华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的奇迹的艰辛过程时,数度提到了张民觉的名字。他们经历了几百次失败的痛苦,当他们有幸读到张民觉博士研究论文时,得到了极大的启示和帮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当路易斯·布朗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出世时,有人称张民觉为"试管婴儿之父"并不过奖,国际胚胎学会专门授予张民觉"发明开拓奖。"

  攻坚克难 梅开二度
  除了哺乳动物体外授精及育种方面的卓越贡献,张民觉在运用生理学原理控制人类生育方面再次做出卓越贡献,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妇女口服避孕药。研制工作始于50年代,当时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世界上人口出现爆炸式剧增。提倡节育、控制人口膨胀刻不容缓,但与此背景极不相称的是当时美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并不很重视节育研究。麻州、康州等地均视避孕为非法。地处麻州中部的乌斯特研究所虽在研究生殖生理、激素内分泌调控方面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但因缺乏这方面的经费,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在此节骨眼上,曾任全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席的桑格尔夫人和麦考密夫人走访了乌斯特实验室,鼓励平格斯和张民觉做口服避孕药的研究,并承诺给予经费资助。平、张二人倍受鼓舞,毅然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口服避孕药的开发上。张民觉承担了首期实验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他先后用几种不同的进药方式和剂量对兔子进行药物抑制排卵的观察,结果发现经口服一定剂量的*类化合物后,兔子的排卵明显受到抑制。民觉博士把重复后的实验结果交与平格斯看,平格斯教授大为兴奋,马上写成第一篇有关应用*类激素来抑制动物排卵的论文发表。紧接着张博士和他的学生开始以扩大实验动物和药物种类作比较的第二期实验。平格斯以他擅长的组织交际才能迅速联系到一批新进合成的*类化合物供张民觉作测试。张民觉和他的助手很快又在老鼠身上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和结论。
  当平格斯在东京国际会议上报告这些结果,并正式提出用*类激素开发口服避孕药时,马上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好几年的心血终于没白花。他们经过反复实验,先后以近300种已知的合成药物中筛选出二种最有效的*类异炔诺酮和炔诺酮。在此基础上平格斯与哈佛医学院的洛克医生合作,不失时机地进行人体药物实验。并得到了临床实验的反复验证。FDA于1961年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商品名生产上市首批口服避孕药。几十年来,全世界有好几亿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售的pill也大都是当初开发的药物上不断改进所得的。所以说历经十年开发的口服避孕药,是六十年代一项伟大的成就。这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尽管日后研发口服避孕药的张民觉,不时遭受某些学者的指责,然而他本人对这一成果却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他多次指出:"这一发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可非议的。它深受全世界妇女的欢迎。"

  蜚声国际 诺氏提名
  张觉民在其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了三百余篇研究论文。他的研究不仅十分严谨,而且注重实用性,凡是与他共过事的同行、助手和学生都知道他是善于严密思考精心设计的高手,他自己动手能力强,并总是积极鼓励属下大胆摸索创新。不可思议近于狂想的主意他不反对,但他不原谅实际上的愚蠢设计和疏忽。大胆严密、三思而行是他的实验风格和成功写照,他发表的论文完全经得住别人的重复验证。在他成名之后,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实验室工作、指导和培训年轻一代的研究人员。除了前述几项著称于世的研究成果,他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如清晨翌日丸的研制(供妇女房事后服用),避孕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放射线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动物卵胚胎移植以及为农业部动物育种咨询服务等。经他实验培训的不仅有美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颇有成就的生殖生理学家和学术带头人。
  鉴于张民觉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和地位,许多国家及国际学术组织先后授予张民觉奖章奖金等,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美国不育研究会的奥尔索奖及奖章(1950,1961);被誉为诺贝尔奖敲门奖的拉斯克尔奖(1954);美国生殖学会的哈特曼奖(1970);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福兰斯奖(1975);国际胚胎移植学会的先驱奖(1983);国际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大会的奥尔索奖(1987),此外他还荣获过剑桥大学科学博士(1969),美、日、中、意和英等国大学、研究所及学术团体的名誉教授、博士、研究员和顾问等衔。他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候选人,终因宗教问题和西方国家对人权问题的争议而告吹。1989年和1990年,张民觉先后获第三世界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衔。

   淡泊名利 奉献社会
  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张先生总以平常心看待。他不止一次对别人讲,作为科学家,他只看重学术上有所建树,并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许多人为他迟迟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抱不平,可他并不计较,只是对当今政治日益卷入学术研究深感担忧。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从偏僻乡村普通人成长为国际著名的大学者,张先生还是相当自豪的。在他一生参加的几十项授奖仪式上,有两次他真的触景生情了。一次是59年他完成首例兔子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实验后,在参加联邦德国学术会议的闭幕宴会上,人们全场起立专门向他鼓掌致意祝贺;另一次是国际胚胎移植学会专门为他颁发先驱奖,以表彰他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性贡献时,他禁不住流泪了,只因为当时儿子在场作陪,他才强忍控制住了自己。张民觉在学术上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他的为人也很高尚。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对自己学术上的成果心得,总是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交流。对于重大研究成果,他没有申报过一项专利,完全无条件地奉献给社会,造福于人类。他惯称自己不懂也不问政治,却有其鲜明的是非感。他最痛恨假公济私的行为,严守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他很早就预见到动物人工授精和体外授精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而他作为这一领域的开山鼻祖并未为金钱所动,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实验室,研究新课题。他的一生过得非常节俭,一辆七十年代初买的volvo车一直开了近20年。但对公众事业和帮助别人他却非常热心大方。他不仅捐钱给研究所,帮助留学生和有困难的人,他还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上万元美金捐助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和家乡岚县等地。为感谢他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岚县政府特地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和奖学基金会。


  热心事业 热爱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张民觉有他自己的嗜好,如:阅读名著和杂志,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栽培庭园和研究室中的花草。此外他喜欢旅行,纵览自然景观和各国文化历史古迹。他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尤其在学术界,倍受人们尊敬。他的个性很强,有理总会跟人争个明白,凡事不轻易服输,有时难免使人误认为他在与人"吵架"。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乡音难改的中英文。与他交谈,还常常领略到他的幽默感,即使是大场面他也不怯场:76年国际动物生殖学八届会议,他作为大会主持人介绍波兰学者Mann博士作报告时,自称若报告人用波文讲演,他会用中文翻译。结果Mann用英文报告完后,紧接着用波文念了几段波兰诗句,弄的张无法招架,博得全场喝彩。
  1982年,张民觉作为乌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首位终身荣誉研究员身份引退,此后的几年,他始终是个闲不住的人,几乎每天都回他那研究室阅读文献或写回忆通讯等,他对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特别感兴趣并为之兴奋,总希望通过阅读吸收更多更新的东西。研究所里的学术报告他几乎每场必到,他的认真程度也感染了所里的年轻人。
  在他的晚年,他经常受邀赴会或颁奖作报告等,他没有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总是设法为科技普及与繁荣疾呼,唤起社会对动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理解和支持。作为科学家、老前辈,他对在所里学习进修的大陆及台湾学者留学生很关心,经常与他们聊天并给予指点。在去世前几个月,他还专门请大家到他家小聚,欢度春节。作为一家之主,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他们都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大女儿燕林,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子从父业,在上海计生所工作,副研究员;儿子板桥法学博士,律师,从事福利基金工作;次女乐地在夏威夷大学从事古生物学;三女品梅加州大学毕业,从事建筑设计。

  情系桑梓 魂归故里
  张民觉虽然成就显赫,名扬四海,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大洋彼岸的故国、家乡山西岚县这块古老的土地常常使他魂牵梦绕。
  1949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张民觉高兴得手舞足蹈、热泪盈眶,专门邀朋唤友煮酒庆贺。
  1954年,他首次把一批科技书籍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之后,张民觉以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成员身份第一次回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他们交谈长达五小时之多,总理还特意向张先生询问了有关计划生育问题。此后,他不顾年迈体弱,又先后四次回国讲学,1980年受到陈慕华副总理的单独接见。在即将退休的前三年,他排除各种干扰,毅然邀请了中科院药物研究所顾芝萍女士到他的实验室工作,精心为祖国培养专门人才。他身在异乡,心系故土,祖国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挂着这位海外游子的每一根神经。1980年,他将多年积蓄的11353.37美元分三份寄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和岚县政府,每份3784.37美元,用作奖学金。此后,又两次汇款给岚县,扩充张民觉奖学基金。
  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年过八旬的张先生心急如焚,立即汇出500美元,聊表救助之心,此外,还先后给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青年基金会捐款。
  1990年,在病重期间,又亲自打捆八大包图书,分赠上海和山西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1991年6月5日,张民觉先生在美国逝世,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享年82岁。大师的逝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世界日报》等许多著名媒体予以报道,并发文悼念。
  1994年7月,儿子张板桥及全家七口人,根据民觉先生的生前遗愿,远涉重洋,将张先生骨灰护送回故乡岚县,长眠于父母身边。
  2004年,岚县县委、政府、政协为张民觉先生塑造铜像一尊,县政协赵志忠主席编著出版了《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一书,并举办了大型"张民觉魂归故里十周年纪念大会"。
  张民觉先生的一生,为人类、为祖国,为故乡真正做到了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丰功伟绩犹如高山流水,永远耸立和流淌在世人心中,他是中国的骄傲,山西的骄傲!(来源:天下山西名人网)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20:11:49 | 只看该作者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科学家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科学家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10月05日 18: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10月5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自那时起,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

  目前,集成电路晶体管普遍采用硅材料制造,当硅材料尺寸小于10纳米时,用它制造出的晶体管稳定性变差。而石墨烯可以被刻成尺寸不到1个分子大小的单电子晶体管。此外,石墨烯高度稳定,即使被切成1纳米宽的元件,导电性也很好。因此,石墨烯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革命。

  安德烈-海姆曾在2000年与另外一名科学家合作,他们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他们推测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试着克服一个人的重力作用,让他在半空中漂浮起来。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诺贝尔委员会的生命,安德列-盖姆出生于俄罗斯,在英国做研究,但却是荷兰公民,而康斯坦丁-诺沃舍洛夫具有俄罗斯和英国双重国籍。

  简历:

  安德烈-海姆

  出生:1958年,俄罗斯索契

  授奖时所在的机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获奖原因:在二维材料石墨烯研究中开创性实验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出生:1974年,俄罗斯Nizhny Tagil

  授奖时所在的机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获奖原因:在二维材料石墨烯研究中开创性实验


相关:

  《科学》:科学家用石墨烯成功制备出石墨烷

  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院的安德烈·格伊姆教授和科斯特雅·诺沃塞洛夫博士,在石墨烯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新材料——石墨烷。他们用纯净的石墨烯和氢制备出了一种具有绝缘性能的二维晶体石墨烯衍生物——石墨烷。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制备出其他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材料,这些新型超薄材料具有不同导电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3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从石墨烯到石墨烷 研究人员在不破坏石墨烯独特的六角形晶格结构和单原子厚度的情况下,在每个碳原子上都增加了一个氢原子,从而制备出了具有新特性的石墨烯衍生物——石墨烷。研究人员称,虽然纯净石墨烯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但他们发现,氢原子可与其发生反应,将高度导电的石墨烯材料变成了绝缘特性的石墨烷新材料。该实验证明了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改变石墨烯的性能,这为制备其他基于石墨烯的化学衍生物铺平了道路。 科斯特亚·诺维塞洛维说:“石墨烯是一种极佳的导体,可被广泛的应用于诸多电子设备当中,如果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按人们的需要控制其电子性能,那将具有更为诱人的应用前景。我们的工作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已经打开制造石墨烯化学衍生物的闸门,这将进一步拓宽石墨烯的应用空间。”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20:15:27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0年10月05日 18:02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在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获奖是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而两位美国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8:38:08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出炉 美日科学家分享(图)

快讯: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出炉 美日科学家分享(图)


2010年10月06日 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10月6日电 据外电报道,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Richard Heck、日本科学家Ei-ichi Negishi和Akira Suzuki。


相关:


日美3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1人出生在长春


2010年10月07日03:09





  各自在有机物催化合成领域作出贡献

  据新华社电 一名美国科学家、两名日本科学家6日以各自在有机物催化合成领域所作贡献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极度高兴”

  瑞典科学院一间会议室内,当地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分别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所获成果获奖。

  赫克1931年出生,195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根岸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1963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珀杜大学教授;铃木1930年出生,1959年获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这所大学的教授。

  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诺贝尔奖奖金。

  11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按照惯例,评审委员会电话连线身处美国东海岸的根岸,现场大屏幕定格为三名科学家的照片。

  瑞典电视台记者率先问及得知获奖时正在做什么,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时接到电话,“我睡得正熟”。“闹醒”后,根岸说自己“极度高兴”;那一刻身边只有伴随半个世纪的妻子,得以分享喜悦。

  记者继续提问,是否预料自己会获奖?他说,“一些人唠叨,说我会获奖”,自己于是开始“想这想那”,但“并不确定”。

  瑞典《每日新闻》记者随后发问:“你对获奖有什么感想,是奖项终于降临,还是惊讶?”

  “不是传奇”

  根岸说,“如果我说没有想过(获诺奖),那是撒谎”。

  “我大约半个世纪前告诉一些人,自己考虑并梦想有一天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遇到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传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他澄清,获奖不是主要目标。“如果你做了些好事,获奖是可能结果。”

  尽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良好,愿意参加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颁奖典礼。

  成就

  提供“精致工具”

  碳原子是生命的基础,构建出鲜花色彩、毒蛇汁液、抗菌物质等天然产物。然而,碳是一种性状较为稳定的物质,原子之间不易发生反应。

  2010年度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德·F·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从事的研究是金属催化剂碳——碳键生成反应,具体为钯催化反应。

  而所谓“交叉偶联”反应,有别于“自身偶联”反应,旨在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以反应方式得到一个有机分子。在三名获奖科学家的研究中,碳原子在钯原子之上“相遇”,继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人物小传

  理查德·赫克

  美国人,1931年出生于美国斯普林菲尔德,195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

  根岸英一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珀杜大学教授。

  铃木章

  日本人,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鹉川町,1959年在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美国珀杜大学留学回国后,铃木章于1973年就任北海道大学工学系教授,他现在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来源:广州日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8:40:20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2010年10月04日00:45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2008年 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华裔获得主-钱永健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

  美国生物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获得者美国科学家Thomas A. Steitz( 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 E. Yonath(阿达·约纳特)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来源:搜狐科学)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9:15:10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奖的数字百年

诺贝尔奖的数字百年  


2010年10月05日 07:38:36  来源: 新华网  


    诺贝尔奖数字百年

    新华网北京10-10月4日电 诺贝尔奖走过109年,多种统计数字组合揭示10月4日以前历届诺奖累计805名获奖个人的状况。

    年少得志

    最年轻获奖者:25岁

    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25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与父亲威廉·布拉格是物理学界一对“父子兵”。两人因研究X光射线晶体结构获物理学奖。

    与布拉格相比,获奖“次最年轻者”是德国人维尔纳·海森贝格,1932年、31岁因研究量子力学而夺得物理学奖。

    最年轻文学奖得主是英国人拉迪亚德·基普林,1907年获奖时42岁。

    老年收获

    最年长获奖者:90岁

    俄罗斯裔美国人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年、90岁时获经济学奖,是迄今最年长诺奖获得者。

    赫维奇因参与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奖。获得这一全球经济学研究最高奖项几个月后,他2008年6月去世。

    诺奖最年长女性获奖者是英国人多丽丝·莱辛,2007年、87岁时获文学奖。对自己获奖,莱辛比作一场“人祸”,因为不再有时间写作。

    当前在世诺奖得主中,最年长者是美国人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现年101岁;1986年获医学奖,时年77岁。

    与莱维-蒙塔尔奇尼相比,在世“次年长”获奖者是美国人威廉·诺尔斯和约翰·贝内特·芬恩;两人同岁,现年93岁,2001年分享化学奖。

    全家欢喜

    父子同时或先后获奖:6对

    英国人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父子1915年分享物理学奖;丹麦人尼尔斯·亨里克·玻尔1922年获物理学奖,儿子奥格·尼尔斯·玻尔同年出生,53年后小玻尔获得物理学奖;瑞典人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1929年获化学奖,儿子乌尔夫·冯·奥伊勒1970年获医学奖;英国人J·J·汤姆森1906年获物理学奖,儿子乔治·汤姆森1937年获同一奖项;瑞典人卡尔·西格巴恩192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儿子凯·西格巴恩1981年获同一奖项;美国人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获医学奖,儿子罗杰·科恩伯格2006年获化学奖。

    历年父女和母女同时或先后获奖各一对。

    夫妻同时获奖者3对,分别是芬兰裔法国人玛里·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获物理学奖;居里夫妇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1935年获化学奖;美国人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1947年获医学奖。

    另外,在瑞典,丈夫贡纳尔·米达尔1974年获经济学奖,妻子阿尔娃·米达尔1982年获和平奖。

    男多女少

    男性获奖者:765人

    女性获奖者:40人

    居里夫人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首名女性获奖者,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9年获经济学奖,是这一奖项自1968年设立以来首名女性获奖者。

    物理学奖得主有两名女性。

    2009年首次出现两名女性同时获得医学奖的情形,她们与一名男性3人分享奖金。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9:20:51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各界高度评价其学者获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各界高度评价其学者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10月06日 21:49: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东京10-10月6日电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6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各界对这两名科学家给予很高评价。

  日本首相菅直人6日晚在首相官邸说,这一成就将激励年轻人。他指出,这两名科学家在青年时代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日本的科技政策,希望好好帮助那些默默无闻从事科研的年轻研究人员。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高木义明评论说,这两名日本科学家获奖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的学术研究水平。这不仅给研究人员,也给全体国民带来巨大鼓舞和骄傲,文部科学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支持。

  与铃木章熟识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柴崎正胜表示,此次获奖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颠覆了有机化学的部分概念。这一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医药、液晶、材料等工业领域,其社会影响巨大。

  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迄今已有7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获得过各项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和日裔学者已达到18人。


相关:


1 . 世界首家试管婴儿医学中心将庆祝爱德华兹获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04日 20:00:51  来源: 新华网


    10-10月4日,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伦敦10月4日电(记者 黄堃)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发明体外受精技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该消息4日公布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爱德华兹创建和工作过的伯恩霍尔生殖医学中心,该机构工作人员表示将庆祝爱德华兹荣获诺贝尔奖。

  为该机构工作的新闻官丽贝卡告诉新华社记者,她和同事对爱德华兹荣获诺贝尔奖都感到非常兴奋,他们将为此举行庆祝活动。由于爱德华兹已是85岁高龄,暂不能接受直接采访。不过,他的家人可能会在即将举行的庆祝活动上接受媒体采访。

  爱德华兹和其同事于1978年成功利用他们发明的体外受精技术使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他们还于198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了世界首家提供试管婴儿服务的伯恩霍尔医学中心,帮助众多因各种问题不能自然生育的夫妇有了自己的后代。

  爱德华兹1925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曾在爱丁堡大学等高校求学,后来成为剑桥大学教授,现退休在家安度晚年。


2 . 俄罗斯科学界对俄裔学者获诺贝尔奖感到欣喜  


2010年10月05日 23:25:1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10-10月5日电(记者刘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罗斯裔科学家因在石墨烯方面的研究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5日公布后,俄罗斯科学界对此普遍感到欣喜。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研究方面的革命性成就。

    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麦夏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获奖让人“惊叹”,很高兴来自俄罗斯的天才能在人才济济的曼彻斯特大学脱颖而出。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说,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这两位杰出科学家完成了出色的研究工作。不过,他对这两位俄裔科学家不是在俄罗斯工作表示遗憾。

    现年51岁的海姆和36岁的诺沃肖洛夫均出生在俄罗斯。最初,他们都在俄罗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后来两人在荷兰进行研究项目,现在他们均已定居英国。海姆现为荷兰国籍,而诺沃肖洛夫拥有英国与俄罗斯双重国籍。


3 . 荷兰奈梅亨大学:我们培养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

  
2010年10月05日 20:20:4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海牙10-10月5日电(记者 潘治)“我们学校一下子培养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在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荷兰奈梅亨大学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伊万·霍利曼显得非常兴奋。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获得者之一安德烈·海姆拥有荷兰国籍,他同时受聘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荷兰奈梅亨大学。而另一位获奖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拥有英国和俄罗斯双重国籍,虽然也在曼彻斯特大学做研究,但博士学位是在荷兰奈梅亨大学获得的。

  5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名单宣布后,记者立即联系安德烈·海姆所在的奈梅亨大学分子材料研究所,但该所的电话已被打“爆”。几经努力,记者才联系到该研究所所长霍利曼。

  霍利曼告诉记者:“海姆已在这里工作十年,我们会和校长一起为他开香槟庆祝。另外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沃肖洛夫也是在我们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

  “我们对他们获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整个研究所长期以来在他们获奖的这一项目上投入了很多努力,”霍利曼说。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8:42:26 | 只看该作者

作家略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 曾竞选总统

作家略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 曾竞选总统


2010-10-08 00:02   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

   
  中新社斯德哥尔摩10-10月7日电 诺贝尔奖项中最受瞩目的文学奖今天下午1时(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摘得桂冠,成为第10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也28年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度花落南美。上一次是在1982年,得奖者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贾西亚 马奎斯。
  此前就有舆论称,由于这几年文学奖得主都是欧洲人,已经使该奖项饱受诟病。巴尔加斯 略萨虽然不在博彩公司“获胜赔率最低”的名单中,但他恰恰和舆论预测的几大热门夺奖要素极为吻合:非欧洲人、诗人、男性(去年得奖的是女性),最好还有一点传奇的政治色彩。
  出生在秘鲁、留学在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是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笔调诡谲、内容深刻丰富,被诺奖委员会形容是“对权力结构制图式的描摹,对个体的抵触情绪、叛逆精神和战胜欲的犀利刻画”。
  作品的力度来源于传奇的经历。现年74岁的巴萨大半生投身政治,他青年时期就读过军校,加入过秘鲁共产党,也曾在60年代热烈支持古巴革命;中年略萨曾组建政党,并在1990年竞选总统;他还在2003年被时任总统亚历杭德罗 托莱多提名为总理候选人,并最终推荐了梅丽诺出任秘鲁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远离政坛之后的略萨离开秘鲁长期侨居欧洲,并在普林斯顿任客座教授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水中鱼》,将这些传奇过往一一道来。
  1952年写下第一个剧本至今,略萨已创作了30多部小说、诗集和剧本,代表作有《城市与狗》、《绿房子》、《中国套盒》等,并于1995年获得西班牙语小说最高奖“塞万提斯奖”。
  略萨的主要作品80年代以来陆续被翻译成中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开始集结出版《略萨全集》。他本人也曾于1994年携家人到访北京。

5n9ei7p938xd.jpg (78.68 KB, 下载次数: 79)

5n9ei7p938xd.jpg

71vy45q1ra4q.jpg (39.07 KB, 下载次数: 68)

71vy45q1ra4q.jpg

v73940rv34o6.jpg (31.23 KB, 下载次数: 66)

v73940rv34o6.jpg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5:26:30 | 只看该作者

三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研究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

三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研究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


2010年10月12日12:5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沈衍琪





  10-10月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及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从左至右)的照片显示在屏幕上。新华社/法新

  本报讯 昨日晚间,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出炉。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以及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三位学者将共同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昆明假楼盘骗近3亿调查:开发商获市委书记批示 温家宝接受CNN记者专访
央行上调六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仅7成 党报再次曝行政及垄断行业乱收费 稀土走私年流失或达2万吨 企业17项最重负担 环保列第一 中国拉拢欧洲很可能是与虎谋皮   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全面消退之际,关注就业率、市场分配等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贡献者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格外青睐。“为什么失业人群居高不下的同时又有很多职位空缺?为什么经济政策会影响就业率?今年的诺贝尔桂冠便授予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颁奖公告消息中称。

  戴蒙德等学者研究发现,在许多市场上,卖家和买家并不总是立刻接触,由于相互搜寻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资源,就造成了市场上的矛盾:职位空缺和失业人群总是同时存在。彼得·戴蒙德等学者所开发的“搜寻理论”正是对市场上存在着这种矛盾冲突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三位学者还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失业保险福利越是宽松,就会导致越高的失业率以及越长的找工作周期。

  生于1940年的彼得·戴蒙德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今年的三位获奖者中,戴蒙德的贡献主要是分析了“搜寻市场”的基础,而戴尔和克里斯托弗则延伸了这一理论,使其不仅运用在劳动力市场中。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搜寻理论也同样适用,在售的空置房屋与合适买家之间的关系正如同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搜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20 03:21 , Processed in 0.303438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