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02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千年小镇。小镇的2000多位居民高鼻深目,是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可他们却自称“中国人”,并把他们居住的这座小镇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小镇上建有中国博物馆和中文学校,中文还是小镇的官方语言之一。
“巴伐利亚的中国”
迪特福特坐落于德国著名的风景胜地阿尔特米尔河河谷,背靠美丽的山峦与森林,一派脱离俗世的田园风光。走过小镇一条条安静的小巷,来到市政厅门口,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位“清朝官员”。这位“官大人”是一尊塑像,你看他带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昂着头,挺着肚子,张开双臂,还瞪着眼睛注视着来往行人。不仅如此,他的肚子里还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泉水旁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原来,这就是迪特福特著名的“中国人泉”。
“中国人泉”建于1962年,迪特福特人想以这位“清朝官员”的形象告诉每一位到访小镇的来宾:他们喜欢被称作“中国人”。
其实,迪特福特人获得“中国人”的雅号,至少在百年之前。早在1860年,就有教会记载,周围地区居民将迪特福特人称为“中国人”。不过,教会的记载并未告诉我们,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的原因。
小镇的中国传说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考证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的原因,但小镇迄今流传的两个传说有助于我们探寻迪特福特人与中国之间的神秘联系。
据说,在很久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认为迪特福特人缴税太少,就令司库前去催缴税款。迪特福特人听闻此事后,马上将镇门紧闭,以逃避沉重的税赋。入不了镇门的司库只好回去,并气愤地向主教报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就获得了“中国人”的称号。
另一个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说,早在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随着通商与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渐渐迷上中国文化,因此被称为“中国人”。
“狂欢”的中国魅力
迪特福特人喜爱中国文化,在小镇每年2月举办的“中国人狂欢节”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中国人狂欢节”自1928年开始举办,迄今已有82年历史。每年狂欢节,都是迪特福特人招待各方来宾、朋友的节日。若在节日走进小镇,人们将被浓浓的“中国气息”所包围:迪特福特人或身着中国式长袍,或戴一顶斗笠,或拿一把折扇,用各种方式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人,兴致勃勃地上街游行;红灯笼悬挂在小镇的街头巷尾,“喜”、“福”等剪纸贴在许多人家的窗户上;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飘扬在街头;你甚至会在路旁的招牌上看到熟悉的中国汉字——“你好,中国人!”
如今,“中国人狂欢节”已成为迪特福特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越来越浓,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小镇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迪特福特人说,他们热爱、敬仰中国文化,他们喜欢“中国狂欢节”,更为家乡拥有“巴伐利亚的中国”的称号而自豪。(杨子岩 庞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