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家"王莽的失败教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2 18: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书》对王莽形象是这样描绘的:

王莽长着一张大嘴,一副短脸,眼睛突突的,充满红红的血丝,他还有一副破锣嗓子。王莽身高160cm,这小矬子,爱戴高帽子,爱穿高跟鞋,爱用羽毛修饰衣服,王莽平常都是头向后仰,即使你站在他面前,他也是用远远打量的眼光看你……京剧的脸谱化看来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不过,就连抱有偏见的班固也承认,“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就是这么一个丑陋的小老头,每天晚上在办公室加班,窗前的灯光,彻夜不熄。

王莽是一个制度崇拜者,立法的热衷者,相信只要好的制度建立起来,“天下自平”,所以他倾尽全部精力致力于新帝国的各项制度创新和建立,但是,王莽的制度创新第一“不度时宜”,第二“论议连年不决”,“制度又不定。”第三,有的制度定了又不能坚持执行,比如王田令和货币改革。王莽在整体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精力,而日常行政管理却丢弃一旁,“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班固认为,王莽看到自己专权才导致汉室被篡夺,所以,他以己为鉴,凡事躬亲,把一切权力尽可能揽在自己手中,以致政治失败,这种说法,不免小气了。

我们不妨事后诸葛亮替王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王莽的改革,虽然符合时代的需要,但是,第一,方案设计规模宏大。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以及文化意识形态,几乎无所不包,都想有所作为。这样的规模,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大动乱之后(有民意基础,老百姓对新政有期待)、大的军事胜利之后(中央和皇帝因此有足够的权威,同时,社会凝聚不起来对抗的力量),开国之君可以为之,所谓重起炉灶,这个时候比较合适。据《汉书·沟洫志》,王莽上台后曾想治理天下百余条河流,结果讨论了半天,一条也没治,王莽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太宏大太艰巨,再一看自己年事已高,于是天天和自己急,和广大革命干部急,和广大人民群众急。

第二,以现在的经验看,在中国,改革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是正确策略,先做那些受益面最广的事,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改革的红利,才能得到民众对进一步改革的支持。王莽通过改革官制币制,让刘姓贵族边缘化贫困化,这是政治需要,无可厚非,但这最多算是除弊,不算兴利。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王莽的“王田制”看上去更彻底,更制度化,但效果并不好。

王莽改革,其实是当政者为了延续自己统治而进行的一种救赎,目的是给即将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一点甜头,一点盼头,王莽没有给老百姓甜头,也没有什么盼头。他崇拜的上三代的理想世界,估计当时也没多少人能理解和认识,他真诚地过河了,结果淹死在半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7 00:04 , Processed in 0.105359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