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4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经科学杂志》:复旦研究 有望有效治疗“换床失眠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8 20: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经科学杂志》:复旦专家研究出成果 有望有效治疗“换床失眠症”


日期: 2010-03-28  


        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一项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有望有效治疗因换床导致无法入睡的失眠症。

  医学上把这种失眠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资料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良夜生活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不少人因经常出差不能在习惯的床上睡眠或入睡前情绪改变,精神亢奋或紧张,难以入眠,深陷“第一晚效应”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次日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多巴胺系统调控运动、情感、奖赏、认知等生理过程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但人们对”多巴胺“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认识非常有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研究人员曲卫敏、徐昕红等,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记录一种已经基因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小鼠的睡眠过程,并结合药理学等手段,从基因到行为解析了多巴胺D2受体在睡眠觉醒调控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野生型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活动期维持觉醒困难,睡眠量增加。为模拟人在新环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现“换床后”失眠现象,即“第一晚效应”,研究人员更换动物居住环境,考察小鼠在新环境中的睡眠行为。结果显示:多巴胺D2受体正常的小鼠面对新环境刺激,极为不习惯,入睡困难,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则“高枕无忧”,迅速入睡。

  该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30 10:17 , Processed in 0.15043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