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酒文化与官场学问:酒场与官场上的潜规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9 11:4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01-09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酒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相沿不衰的原因,不仅是带给人们以口欲的满足,而且还具备了很多其他的社会职能,充当了润滑剂的角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古代的权力之争、军事谋略等大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因纵酒而误国的事例,但酒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皇帝赐御酒犒赏出征将士以激励他们英勇作战;赐酒予文官以鼓励其秉公勤政;酒食款待异国使节以敦促两国修好。

所以官场喝酒并不足为怪,适当喝点酒对于官员放松神经是有好处的,但是许多官员受到了酒精的“毒害”,而无法分清是公务性应酬还是私人性交往,使得酒精文化中的内容和涵义也越发的具有引申意味了。比如,有民谣道:“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商量;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我放心。”有干部称:“领导下来视察工作,你不敬他酒,他说你不尊敬他;同事敬你酒,你不喝,他说你瞧不起他;下级敬你酒,你不喝,他说你摆领导架子,不和群众打成一片”。于是乎,迎来送往要“以酒助兴”,请客吃饭要“以酒显赫”,结交办事要“以酒为媒”,酒消费成为礼尚往来的必不可少的感情投资。

其实,纵论起酒消费无非是在进行人情消费和人情投资而已。那么这里便出现了两个问题:

为何酒精在个别地方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准”

如果说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一捆一捆分得很清楚的柴火”的话,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是类似于石子投向河里的水波纹衍生开来的“差序格局”,是由自己——家人——亲属——朋友——熟人——陌生人等逐渐推开出去的。而官场中人情消费的目的,是将坐落于外围水波纹上的个体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逐渐进入内圈层,也就是说,如果官场中,双方是陌生人的话,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成为熟人;是熟人的需要晋升为朋友;是朋友的如果拉上亲属关系则更为有力了。我们知道,正像水波纹一样,越到外围就越没有什么力量,所以“强关系”体现在水波涟漪的内层,而外层的仅是“弱关系”而已,或者干脆八竿子打不出关系来。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酒精在个别地方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准”呢?这是因为,人们认定能喝酒的人就拥有在酒桌中迅速复制关系的能力,越能喝则能力越强。而那些能喝者除了拥有拉关系的能力外,还具备了为领导挡酒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这种举动已然就是“为领导两肋插刀”了。可见,喝酒不仅拉近了与外群体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亲近了内群体的关系。

在中国官场,所谓的“靠山”、“撑腰”、“走后门”、“求情”、“托人”这些问题无非都是在尽力去寻找有可利用的关系而已,而犹以“强关系”为妙。关系如何形成呢?这就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手段。

为何“拉关系”这样的使命会落到“酒精”的头上

这不得不从酒本身的特点说起。关系和人情的构建需要沟通和交流,正式的沟通碍于一定的环境、时间和情境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正规和刻板的氛围,而非正式沟通更为随意和自由,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相互了解和促进交流。吃饭席间,人们是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更加随意,效果更加有效。加之酒精本身可以放松神经,使非正式沟通更加通畅。人们畅饮之后,兴奋多言,更加显露本真天性,于是没有了官场的架子,有的只是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和谈笑风生。

因而,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以情感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母本中,官员们常常用人情网络来削减生疏,用关系来平衡法规,这常常让许多人认为“公事得按私事办,合理先得要合情”。在人情的消费中,酒精的搀合便助长了这种联结。这样看来,中国的酒楼里永远旺盛的“吃喝风”,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人情与关系情结的恒久发作。“官场酒文化”喝掉的是什么

先撇开个人的健康这一普遍要义来看,人情消费是一种投资,但凡投资就是需要回报的,但所求回报可能种类繁多,有的人希望回报地位;有的人希望回报利润;有的人要的是铁关系;有的人要的硬靠山。既然有人投资,就要有人“欠债”,无论对方何种索取,人情投资都要求受惠者有义务为投入者提供所需,有责任为其“办事”。

理性人所需要的回报是预期的最大利益化,而人情往来中虽然不显现直接对于利益的追求,但不表示他们的人情交换没有利益,其过程的委婉和迂回可能使人情的施予者获得的利益比直接的预计结果更好,比赤裸裸的利益谈判获得更多。

人情永远与权力相关,当权力不以民主、法治、标准与制度为核心的时候,当权力开始以人情和关系为连结的时候,官场的酒文化便会对民主和法治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以设想,一个以偏重法规、制度和理性构建起来的社会里,人情消费即使想发挥作用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官场酒文化,无限泛滥下去的话,谁来埋单呢?表面上看起来是公款在埋单,是单位在埋单,是国家在埋单;而其实呢,酒文化背后可能促成了无数的非合理或非合法的合作与关系,结成了一些不良的契约和人情的债务,那结账的可能不仅仅是公款,也许还有许多潜在的隐患。

综观当前流行风靡的“酒文化”,其实已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追溯中国酒文化,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月”,王维的“西出阳关”,还是“有客自远方来”的以酒待客,那种豪爽、热情都是善意的。如果把这种善意演变成“感情铁,不怕喝得胃出血”,那么这种“酒文化”其实处于偏离化状态,成为必须要修正的不良“亚文化”了。

延伸阅读

网上流传的官场喝酒八条潜规则

规矩一: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二: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三: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四: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规矩五: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六: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领导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一位公务员眼中的官场酒文化:酒文化变异之官场乱象

酒文化成了擅权作为的杀手锏。原则和规矩成了摆设,喝酒的能量倒成了“杀手锏”。许多资金是靠酒灌出来的,“酒杯一响,黄金万两”、“十杯酒,十万元”;选人用人要“考核”酒量,“酒场就是战场,酒瓶就是水平,酒风就是作风”;许多工程项目、巨额贷款,是靠酒杯攻关夺隘、打通关节拿下来的,“杯子一端,合同就签”。以致许多梦寐以求者,为此输液打吊针,甚至丢掉卿卿性命。

喝酒致死的“黑色幽默”当止

近几年来,公款吃喝之风愈演愈烈,找个由头大吃一顿已成为个别人公务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007年11月18日,安徽芜湖某街道办事处主任在挂牌成立酒宴上喝酒致死一事就极具标本意义,是一个经典的官场“黑色幽默”。一叶知秋,这一事件本身再次说明,公款吃喝问题到了必须用“重典惩治”的时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17:57 , Processed in 0.08815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