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剑桥汉学家:用10年时间研究中国陶瓷科技
专访剑桥汉学家:用10年时间研究中国陶瓷科技
2009-10-15 09:33:29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宁静、张哲):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是欧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文明史的一个核心机构,由把中国古代科技和文明介绍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人李约瑟博士建立。其现任所长克里斯托弗·古兰教授也是一个中国通,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并致力于促进中英科技交流和两国学者间的了解。
克里斯托弗·古兰教授精通汉语,也非常健谈。他有一个文绉绉的中文名字,叫古克礼,据他介绍,名字取意《论语》“克己复礼”的意思。古兰教授曾经和研究所的创始人李约瑟博士共事,说起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该研究所与中国的渊源,古兰教授表示,李约瑟的研究给世界科学界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明的态度带来了巨大改变。“我今年夏天去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一个国际科技史方面的会议,会上很多的讨论是关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若在50年前,西方科学家要是讨论中国的科技发展情况,那肯定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有的中国学者,当被问到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怎样时,他们会回答,‘我们没有做任何贡献’,甚至还写文章阐述因何中国历史上不需要发展科技。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约瑟改变了很多东西。”
古兰教授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发行方面的负责人,这部完全出版后28卷的巨著,凝聚了李约瑟和研究所几代人的心血。古兰表示,即便在李约瑟先生去世后,研究所仍然继续承担着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系列研究工作。他说:“几年前,我们出版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国陶瓷制造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长篇巨著,现在就摆在你们面前的架子上。这个项目我们用了10年时间才完成,集中了一大批研究人员,部分人员暂时放下了研究课题,组成了研究小组。作为研究所所长,我本人负责寻找项目支持资金以及该项目的整体协调。”
古兰教授介绍说,虽然李约瑟博士已经过世,但李约瑟研究所仍然肩负着促进中英友谊的任务。“这是我们研究所创建人留给我们的一个道德遗产。我们不应该只顾着学术研究,比如在学术出版物上发表学术成果。我觉得研究所应该继续我们的对外交流的传统,促进中英关系发展。比如我们参与电视、电台节目,或是写一些通俗化的文章。我自己就写过一本与电视节目配套的从李约瑟角度介绍中国文明史的书,我不认为这样做是浪费时间。”
此外,研究所还推动一些合作项目,旨在促进中英相互了解和合作。古兰教授说,自己的专业领域是研究中国汉代历史,他经常往来穿梭于英国和中国之间,倒不是为了到中国去做研究,更多的是去做“外交工作”。 “(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推出西蒙·温彻斯特撰写的《李约瑟传记》中文译本期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研讨会,讨论中英科技合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作前景,这就是把李约瑟时期建立的关系延续到现在。李约瑟研究所机构不算大,但有时候的举措却是非常有分量的”。
古兰教授说,他经常去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向中国学者同行介绍研究所的成果,安排中国偏远地区的研究人员来剑桥进行学习和交流。他表示,目前,研究所里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研究人员是中国学者。
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古兰教授还对中英双方如何更好的交往、消除先入为主的误解、更好理解对方国家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他说:“我认为两国的交往中,两国的青年人应该学会欣赏另一个国家的历史,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决定一个民族如何看待现今的自己,并可能影响该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在英国努力鼓励大家增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中国的未来的前进方向”。
古兰表示,他很高兴看到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人过上了更好更安定的生活,并祝愿中国走得更好。他表示,中国这些年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得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