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3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2)
常时新等[44,45]观察电刺激治疗偏瘫患者常用的一组穴位(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的fMRI扫描结果,发现受试者的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M1)、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区(PMA)被激活;何扬子等[46]则观察了运用阳经穴位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时,对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
与语言功能恢复高度相关的穴位也有关注。常静玲等[47]观察了电针皮质下失语症患者左侧通里、悬钟后,出现右侧颞上回、颞横回、额下回、岛叶、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小脑扁桃体等部位的激活,电针右侧通里、悬钟后左侧颞上回、颞下回、海马旁回、角回、岛叶、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等脑区出现激活;李洁巍等[48]也报道了联合刺激通里和商丘两穴位时脑皮质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发现分别刺激左右两侧的上述穴组,能分别激活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缘上回、枕叶、枕叶、额上回及扣带回。
其他的穴位组合针刺效应的fMRI观察也有报道。胡军武等[49]对志愿者进行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的实时动态fMRI检查,观察到躯体感觉运动区( SMC) 、运动前区( PMC) 、副运动区( SMA)激活明显,额叶前部、扣带回、尾状核头部、豆状核及丘脑、岛叶、岛盖皮质大多有大面积明显激活,小脑和桥脑也可见有激活,信号减低区包括两侧额叶内侧面皮质,双侧扣带回前部皮质,两侧海马区,右侧眶回、基底节、尾状核头部等;J. L. Fang等[50]报道了15例正常人刺激太冲和丘墟的fMRI成像研究,表明额叶、右侧丘脑和小脑左侧有明显的信号显示;周诚等[41]、田丽芳等[42]分别观察到针刺伏兔穴和足三里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生理兴奋;王苇等[51]开展了针刺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穴的MRI研究,发现躯体感觉运动区、运动前区和副运动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
3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开展得气实质的研究
得气,是指当针刺入穴位后,通过使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徐和/或沉紧,而患者针刺局部也会产生酸麻胀重痛、蚁爬、点击等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得气和临床疗效的关系非常密切,是针灸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fMRI的成功引入后,对于得气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Hui等[13]利用fMRI探测针刺合谷时,如受试者出现“得气”现象,则其皮质下-边缘系统信号减弱;龚洪翰[52]等对比了64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三里,上巨虚穴得气和不得气状态下fMRI成像结果,发现同一穴位在得气和不得气两种状态下,脑功能活动区定位差别明显,得气状态下,双侧扣带回、岛叶、大脑外侧沟上壁及中央后回激活明显,而不得气状态下仅有左侧中央后回明显激活。
4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开展不同针法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针刺方法刺激相同的穴位,是否能够产生不同的效应,同样的电针刺激,但是使用的频率不同,是否也有着不同的效应。这方面的研究,也引入了fMRI技术。有报道指出,挑刺和深刺这两种不同的针法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脑区激活效应是类似的。如李定忠等[53]采用fMRI观察比较足三里、伏兔穴局部挑刺与经穴深刺的差别,发现两种刺激产生的兴奋点均集中在颞叶海马旁回,表明在相同的穴位施行不同的刺激,能激活相同的脑功能区;但也有报道指出,手针、电针这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对脑区的激活效应明显不同。如Napadow[54]对正常志愿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和手针刺激fMRI 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和手针刺激有不同的效应产生,而且不同频率的电针也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各类刺激都能激活岛叶前部、抑制杏仁核、海马前部等边缘系统、膝状体下部、扣带回、腹内侧额叶、顶叶颞极等部位,电针则还能激活扣带回前、中部,2Hz电针刺激还能激活脑桥中缝;Kong 等[55]的观察表明,电针合谷穴主要引起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叶、壳核和岛叶fMRI 信号的增强,手针刺激则引起扣带回后部、颞上回和壳核、岛叶的fMRI 信号的显著减弱;Li等[56]也发现传统针刺和电针刺激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异,以4 个与视力改善相关的穴位为研究对象,发现传统针刺能激活大脑视觉皮层,2Hz电针和20Hz 电针虽有激活,但程度较低;金真等[57]、张蔚婷等[58]还分别观察了不同电针频率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发现2Hz和100 Hz的电针刺激左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低频刺激时,对侧运动相关脑区、双侧第二躯体感觉区、对侧丘脑、扣带回中前部、同侧部分联络皮层如颞上回后部、岛叶有明显激活,双侧海马的信号则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高频刺激在相应的躯体感觉区、联络皮层都有激活,但运动相关脑区少有激活,部分边缘系统有强的抑制信号,如双侧杏仁、扣带回膝部、伏核、双侧前额叶内侧等脑区。
5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针刺研究的现状分析
将fMRI技术用于针刺领域的研究,可以无创、实时、活体地反映针刺过程中的人体功能变化,为深入开展针刺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手段。上述的报道表明,fMRI已经成功地引入到了针刺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fMRI技术运用于针刺研究,首先,可以观察比较穴位的特异性,研究不同穴位与不同脑区的功能活动的相关性,研究针刺穴位信号的传递途径和调控渠道;其次,能够研究穴位组合的内在规律,为针灸临床选穴组方提供依据和参考;第三,研究不同针法的特异效应,观察不同针法之间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差异,为针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证据。
目前,fMRI在针刺研究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穴位特异性的关注,还比较相对地集中在足三里、太冲、合谷等几个常用穴位,没有相应的系列研究,对于穴位组合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仅仅提及一些穴位两两联合的fMRI成像观察,没有深入探讨穴位配伍的内在规律;至于针法部分的研究,也相对局限在手针、电针、不同频率电针效应的初步观察,没有从刺法的基本实质开展研究;再有,目前的研究,多以健康志愿者为主,临床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开展得相对较少。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运用fMRI技术进一步地开展深入研究。
综上,fMRI成功地引入针刺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活体人状态下,从脑功能成像角度,进一步研究针刺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这项技术的运用,为针刺研究的深入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 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
[2]尹岭,金香兰,石 现,等. 针刺足三里穴PET 和fMRI 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 (9):523.
[3]孙锦平,尹 岭,金香兰,等. 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及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2:39.
[4]付平,贾建平,徐 敏,等. 电针足三里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不同脑区的激活变化[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 (16):92.
[5]Wu MT,Sheen JM,Chuang KH,et al. 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response:an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J]. Neuroimage,2002,16(4) :1028.
[6]王苇,漆剑频,夏业玲,等. 人脑运动皮质对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8):472.
[7]FANG Song-hua,ZHANG Shi-zheng,LIU Hai,et al. Study on Brain Response to Acupuncture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Observation on 14 Healthy Subjects[J]. CJ ITWM,2006,26(11):965.
[8]王葳,李坤成,单保慈,等. 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1):29.
[9]LIU Hua,SHAN Bao-ci,GAO Dian-shuai,et al. Different cerebellar responding to acupuncture at Liv3 and LI4:an fMRI study[J]. CH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6,22 (8):1165.
[10]方继良,金 真,王 寅,等.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9):1332.
[11]胡卡明,王承平,海 宁. 光明、太冲穴与中枢神经相关效应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2):8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