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80后:来中国前完全不知“爱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5 05:5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08月24日

中国的“80后”是否能“30而立”

  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中国在这一年主办上海世博会,这仅次于北京奥运、建国60周年庆典。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是一直以来被社会讽刺的“80后”终于跨过30岁的时段。他们跨进“30而立”,能否真的“30而励”?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处境比较尴尬,这主要指的是15~30岁的人,也就是所谓的“80后”与“90后”。2010年是所谓“80后”首次走向“30而立”的历史性时刻。我认为,从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来看,2010年将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中国在这一年主办上海世博会,这仅次于北京奥运、建国60周年庆典。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是一直以来被社会讽刺的“80后”终于跨过30岁的时段。他们跨进“30而立”,能否真的“30而励”?他们能否摆脱原来被社会和大人“灌输”的思想体系和知识结构?他们能否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结构?他们能否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而非单纯依靠父母的金钱和关系混下去?整个社会都在怀疑。对他们自己来说,以实际行动应对社会的上述质疑,既是他们即将面临的人生问题,也是他们应该培养的生活方式。

  这个社会造就了“80后”

  我觉得有一点要澄清。无论是对“80后”还是对“90后”,一味责怪是不对的,毕竟他们是在社会中直接而强烈地受到了环境和时代的制约。如果我们真的认为“8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只能说责任在于社会,或者在于那些构成社会利害关系、建立政治制度的“大人们”,孩子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发展的牺牲品”。每次看到媒体或大人痛骂孩子们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的时候,我同情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社会上的那些“大人们”。当然,对于那些被大人教育的孩子,我也抱以同情。

  坦率地说,那些家长是让今日中国的价值体系成为“病体”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们对我的言论感到不高兴或不舒服的话,请允许我深表歉意,但这就是我要说的真心话。日本有一句俗语:道歉有用,警察没用。这就是说不要轻易说对不起,而是要做好自己,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特别希望我的中国朋友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曾经从中国朋友那里听了无数次“对不起,不好意思”,但是过后没有任何改善,依然还是忘记、迟到、违约。我按照从小在课堂上和家里学会的这一道理反射性地认为:“请您不要总说对不起,拜托做好一点。”

我一直这样认为:“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很不幸。因为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受到中国社会转型和西方文化冲击的转折一代,他们可能感受到迷茫、浮躁、盲目,不自觉地丢失了核心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我曾经受日本媒体的委托采访过几次中国的“80后”。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海外圣火传递受阻、北京奥运会次第发生,日本媒体试图从这群“争议中的80后”身上发现今天中国社会的真实状态。日本媒体人有这样一个前提意识是:“80后”是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我认为,他们的关注点和切入点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当时没有经过过多的考虑就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我帮他们联系了北大的同学、师弟和师姐,还有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些文艺人士、运动员等。媒体很关注中国“80后”的爱国意识,很想了解这群年轻人如何看待在这多事之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而了解他们在这些事件中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重构价值观。

  请允许我表白这样一个事实。我来中国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爱国”一词的内涵,甚至可以说完全不知道“爱国”这一词汇。我在日本生长的前18年里几乎所有时间都跟运动有关。高中毕业之前,除了学校发放的教科书之外,我从来没有读过其他任何书。这的确是我真实的少年生活。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竟然是汉语书,是北大一位学者写的关于冷战后日本外交、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书。所以,我在日本从来没有思考过“爱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一点,我在日本期间特别忙,几乎每天都要打工,所以根本没时间看电视和报纸,所以社会知识几乎严重匮乏。日本因为岛国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的过分单一化,除非是奥运会、世界杯那样的世界性体育赛事,日本人平常不会意识到“日本如何与其他国家不同”、“我是日本人”这样的问题,也不会想到过多关于“爱国主义”的议题。而我真正开始思考“爱国”是到中国一年之后的夏天,那时我19岁。有一天,我突然开始怀念祖国,在忙碌、混乱、泡沫一样的北京生活中,逐渐萌生出了“爱国”意识。我忽然明白了“爱国”一词的内涵,可以说“爱国”是我到中国之后才学会的一个词汇。“爱国”一词在日语和汉语中包含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只是发音有所不同而已。

我终于发现自己也是个“爱国主义者”后,便开始寻找祖国日本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我寻找的平台是不错的,因为有对比的对象-中国。我理解了许多留学的长辈们,无论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欧洲人,都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个道理:“一个人出国之后就会变得更加爱国。”在我脑海里,祖国的优劣和长短只有经过某种比较才能变得更加鲜明。日本或日本人的缺点很多,比如缺乏爆发力、表达能力欠缺、过于内向、不够开放和包容、社会排他性和封闭性过于明显、不接受另类、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很差等。具体的例证不计其数,我从小就是容易对既有体制产生不满和怀疑的人,所以对祖国的怀念和反思也是从缺点入手,才比较舒服。对于长处,我找到的确实比缺点少得多,但我个人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日本年轻人的独立生存能力比较强。

  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80后”

  我认识到日本年轻人的独立生存能力比较强,尤其是他们从中学走向大学这一时期内的独立生存和思考能力较之同龄的中国?年轻人优势相对明显。这是我到中国以后,经过对中国学生长期观察后的发现。

  2004年,我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日语,经常有机会跟中国的中学生交流,这一平台让我更直接地接触了中国的青年一代。他们确实很聪明,做事效率很高,应试能力非常强。我相信他们只要保持如今的姿态,一定能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我又觉得他们的生活状态的确很成问题。他们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还受到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其生活方式就是“只要学习好即可”、“努力争当三好学生”。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媒体,大部分时候只是要求学生们好好上学、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而不是鼓励他们如何“做人”,比如说学习必要的社交礼仪、处理家务的能力等。难道把这些做人的培养过程忽略掉,换取上大学的资格,年轻人就会走好自己的人生吗?我绝对不相信,甚至认为结果正好相反: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一点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似乎更为关键。

  但现实是,有些年轻人直到高中毕业,基本上还是一些只懂得学习和死背应考知识点、在爱情上懵懵懂懂、自私幼稚而不懂得跟人协作的小孩子而已。责任当然不在于这些年轻人,而在于家长和社会,往深处说还跟国情和时代有关。转型时的国情和变革中的时代只能让家长和学校强迫孩子学习再学习,而不做其他事情。这一问题当然要三七开了,70%是正确的,剩下的30%意味着有待改进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我在中国待得最长的地方无疑是北京大学。在北大,我也遇到了许多人大附中考上来的大学生,很多就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在北大的所闻所见,让我有机会对中国的青年一代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对中国的一些中学和大学有一番粗略了解以后,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当然,我无法否认大学学习的内容更加专业,也无法否认中国大学的师资水平越来越具有国际水准,学生生活的自由度和弹性更加宽松了,并且大学还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初级阶段,所以,大学与高中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生活环境。在学习的姿态和方式上,我觉得,即使北京大学那些优秀的大学生,他们有些基本上仍然以听课、背书、应考为中心。我发现,一些老师和学生都很被动,似乎各忙各的,给人的感觉是,老师和学生都是在“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则是忙于应付点名,讨好老师;一些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本来不想给你们上课,想做好我的研究、写论文,但没办法,不上课就只好被开除。”因此不断忙着开会、出差,还有应酬。一些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似乎形成了明确而死板的默契,至少在北大,有些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这种“冷静”的关系,绝不热情(当然,也有例外,有些老师做得确实很好,很无私,全力以赴地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人生恩师,我在北大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有的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看书,觉得“高中期间上课已经够令人疲倦了,大学就随便上,反正通过考试,写好论文就OK了”。我相信,北大学生应考的能力绝对“一流”,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会考得太差,他们是背书天才。在这一点上,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大学生都无法企及,因为这是中国的国情与民族性造成的。

  不过,在这种环境之下,这些在高中阶段就无法做到积极主动思考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阶段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吗?我很怀疑,大家更多的是看着同学的动向和老师的脸色行事,然后决定怎么写,怎么说;也以此来决定是申请出国、找工作,还是“保研”。很少有年轻人能够由衷地出于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违背大家既有的默契,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我看来,许多学生很不幸,他们的人生完全被家长、老师、同学、大环境、国情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没收”了。我再重复一遍,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责怪这些学生,因为他们是无罪的,而更应该反省的是家长以及跟社会教育相关的人士。

和我一样的日本“80后”

  稍微讲讲我个人的故事。我从13岁开始打工,做了6年凌晨送报纸的工作,直到高考的当天。每天早上3点钟起来,送两个半小时的报纸,月薪平均8万日元(约合6000元人民币)。用汉语说,我应该是“当了童工”,像我这样13岁(初中一年级)就开始给别人打工的情况很罕见。但我当时没办法,家庭经济很困难,只好坚持到底,所以我非常理解中国农村有些孩子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照顾兄弟姐妹,或者到大城市做童工的生活。我也曾到贵州的一些贫困地区考察过,非常了解农村的情况。

  当时送报公司聘我的理由应该有三个:一是父亲的朋友介绍的,有“关系”;二是我毕竟是“童工”,付给我的工资可以比成年人少一些,这点与在华外资企业雇用中国农民工是同一道理;三是我是一名运动员,送报相当快,有效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送最多的报纸。我用实力证明我有能力,而不只是有资格做这个工作。除了送报纸外,我还从高二起就开始做英语翻译的工作,大概集中花一个周末的时间就可以赚取相当于送报纸一个月的钱。翻译工作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更让我酝酿出了“社会人”的意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工作能够帮助我分担父母的压力,让弟弟和妹妹生活得更加开心。

  我的故事不多讲了,一是我的例子不能够代表日本普遍的情况,二是显得过分张扬自己,这样不好。我还是来说说日本普遍的情况吧!

  我的感觉就是(暂时缺少严格的统计数字),在日本,一般的高中生都打过工。当然,绝大多数人因为还要上学,所以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放学后或者周末。毕竟是高中生,因为没有什么可用的专业知识,所以一般是在便利店(比如7-Eleven)、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加油站、运输工厂等地方做“体力活”,工资按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750日元(40~50元人民币)左右。我相信,他们绝大多数人打工纯粹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学费或生活费,目的非常明确。

  在工作中,除了赚钱,他们还收获了更多的东西。在他们打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年长的同事以及广大的服务对象-客人打交道。他们从喊“欢迎光临”和“下次光临”开始,一直到介绍菜单、菜的原料、热量等,客人遇到困难时还要主动伸手帮忙。从16岁到18岁期间,他们经历的这些工作内容是很丰富的,绝对不只是死板的体力劳动,也不仅只是让客人享受舒适,更多的是与这样那样的不同客人打交道,从而学会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我现在想,他们不仅是实现了“赚钱”这一直接目的,还提高了“社会交流能力”(social-communicationcapability),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些社会学习不同于同学之间轻松愉快的交流,而是与付钱的客人展开的有压力、有责任的交流,意义截然不同。

我们再看看大学生的情况如何。我相信,日本的大学生中没有打过工的人应该不到1%,绝大多数人都是要打工的,打工的首要目的还是赚钱。日本的大学生一般不住在校内,而在校外租房子,还要支付吃饭等其他生活开支。在外面租房子、吃饭当然没有什么学生优惠,完全与社会上其他人是相同的。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东京上学的经济支出情况。学费额度根据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不一样,文科和理科也不一样,而且差异的幅度有时还比较大。国立大学一般一年50万日元左右,入学金27万日元左右,文理都是一个标准。最贵的是私立大学的医学部,一年大概需要600万日元左右,时间是6年。东京私立大学文科处于平均的水平,我就以此为标准计算一下。学费(把入学金平均算在一年的学费中)一年100万日元,房租一个月6万日元,吃饭一天2000日元,交通费一天500日元,一年大概需要260万日元左右。

  据我所知,家长一般只会负责学费和房租的一半,即130万日元,就是一年开支的一半左右。那么,剩下130万日元怎么来呢?这笔钱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除非是向高利贷公司借钱,随后把自己的人生毁掉。唯一可取的就是打工赚钱,每个人的一年是365天,对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的唯一东西就是时间。怎么才能赚到130万日元呢?一天平均要赚230日元,否则你就要没学上,没钱吃饭,没房子住了。我敢说,这种情况是普遍的。当然,上国立大学比这个便宜一些,可以节省25%左右;每天少吃一顿,也可以节省10%左右;住特别破的地方,也可以节省10%左右。这些都有可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国立大学,还要少吃一顿和住在破地方。

  那么,日本大学生一般都打什么工呢?如果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那样著名国立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以当家教或辅导班的老师为主。毕竟那些用脑子(当然也需要体力和毅力)的工作要高效一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赚最多的钱。我也曾在假期内回日本作过3个月的辅导班老师,给高中生讲课,一个小时3000日元。但问题是,这类工作一般不可能一次教很长时间,也不可能每天都教。平均下来,一次3个小时,一周2次,月薪大约72000日元。普通大学生则基本上跟那些高中生一样,在麦当劳、肯德基、便利店、餐厅、面包店等服务场所打工。这类工作的需求永远不缺,任何时候都有工作,关键是看你的时间和毅力了。据我了解,大概平均下来,一个小时900日元,一天5个小时(周末12个小时),一个月上25天班的话,大概14万日元。72000日元和140000日元,比例大概是1:2。东大学生和一般私立大学学生之间,(学费基本父母来付的话)开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那么,东大学生怎么弥补呢?一年86.4万日(7.2万×12)元还远远不到130万日元这一平均费用呢。普通学生做不了家教,但东大学生做得了在麦当劳打工。因此,东大的学生也得做“体力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20:42 , Processed in 0.07183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