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农区的藏族背土、送粪、春耕、夏耘、秋获等,多由妇女操作。解放前生产 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为原始。对水、旱、虫、雹等灾害无能为力,一般求之于宗教,-进行念经,煨桑活动。山地轮歇、作物倒茬等则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畜的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验。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都有自然形成的劳动组织形式,如“送粪组”、“耕种组” 、“修渠组”、“收割组”等。起初是临时帮工,后来演变成习惯性的劳动组织制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合作化前。这种劳动组织建立在部落或亲戚关系的基础上。如“送粪组”3—10户不等,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参加,即:1,为一个家族;2.地亩或居住为邻居者,3.本人虽非此家族,而土地属一个祖先而分居者,4.属于一个大部落者。“耕种组”则是建立在一辈最亲的家族、亲戚的关系上,一般是一辈一编,随编随散。在耕作时不分劳力、耕畜、地亩多少,在哪家耕作便由哪家供饭,不还工、不计酬。农闲搞副业,割柴、运输、牲口互相借用。牧区许多劳动,皆由妇女承担,如挤奶、打酥油、捻毛线、擀毡,织褐子、挖厥麻以及打圈、看管牛羊群、家务劳作等。男子主要是白天放牧,晚上守护牲畜。迁移帐房、支应差役,也是男子的事情。 |
-
1.jpg
(84.92 KB, 下载次数: 24)
-
2.jpg
(85.17 KB, 下载次数: 22)
-
3.jpg
(85.47 KB, 下载次数: 27)
-
4.jpg
(85.32 KB, 下载次数: 20)
-
5.jpg
(87.7 KB, 下载次数: 21)
-
6.jpg
(87.81 KB, 下载次数: 22)
-
7.jpg
(82.26 KB, 下载次数: 24)
-
8.jpg
(83.13 KB, 下载次数: 21)
-
9.jpg
(85.85 KB, 下载次数: 23)
-
0.jpg
(81.43 KB, 下载次数: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