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16日
日本《新华侨报》文章,原题:中日两国该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中日两国作为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人口大国,在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以2012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为对象的企业联合招聘说明会11月6日在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说明会期间预计有约5.8万名学生和约500家企业参加,但是,企业希望获得更优秀人才的倾向并未改变,严峻形势将持续下去。
在就业难方面,中日两国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在中国,大学生规避就业压力一般会选择继续深造或报考公务员,以至于中国的“考研热”和“考碗热”热度年年不减。公务员在日本大学毕业生中也颇受青睐,也有像中国一样的考公务员的培训班。在日本,高考早就无需用“过独木桥”来形容,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也随之降低。这又和中国何其相似。2009年中国有611万大学生毕业,据官方数据,就业率为68%,至少100多万大学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大学生就业难使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弃考现象。
与中国企业招聘偏向于学生的工作经验不同,日本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日本企业为争取优秀人才而过早进行招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还给企业自身带来了负担。这在中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讲,一般都会忙着求职,很少关心学业,大四的上半年一些企业就和学生签订协议了。
就业难对于两国政府来讲是一个考验,但是产生的原因不同。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社会政策不完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缺少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一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另外,日本政府为保证大学生就业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比如优化就业环境,从体制、财政上保障大学生就业。而日本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形势恶化,削减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对于中国来讲,应对就业难除了要保持经济增长,还要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保障机制。而对于日本来讲,除了进行一系列改革,更需改善当前的经济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