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8 13:47:44
|
只看该作者
南沙守备部队大学生干部:南沙一寸也不能丢2
1996年9月,从南沙换防回来的李文波像往常一样,不顾航渡的劳累,将一组组精心采集来的南沙最新气象数据,送到南海舰队水文气象中心。水文气象中心的同行们敬佩李文波的专业素质,想把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调到中心工作。李文波婉言谢绝:“观测站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不离开。”
那年,李文波回山东老家探亲,恰逢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多年,他的同学有的成了国家机关领导,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或私企老板。当得知李文波还坚持在南沙守礁时,同学们决定帮助李文波换一个环境好的工作。聚会结束后,同学们收到李文波的短信:“我深爱着南沙这片蓝色的国土,深爱着南沙的气象事业。只要我穿一天军装,就愿意在南沙干下去。”
2001年,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在床。怕耽误他工作,家里人一直没有告诉他。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才知道母亲已瘫痪在床3年。
是转业回家还是继续坚守南沙?
“莫闲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勿觉失大,所失皆为两亿家。”想到永暑礁上那幅熟悉的对联,李文波硬起心肠,又一次打起背包奔向礁盘。“南沙一寸也不能丢!”李文波义无反顾地说。
南沙高温、高盐、高湿,缺蔬菜,上礁没多久就会口舌生疮。虽说现在守礁条件有所改善,但南沙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守礁时间越来越长,李文波的身体远不如从前了,风湿病越来越严重,有时腰痛得都爬不起床,但李文波仍然坚持守礁。
李文波说:“为了南沙,就算是下半辈子坐轮椅,我也不悔!”
最过硬的观测站
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是1988年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南沙海域兴建的。在永暑礁观测到的相关气象数据,要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国际间的交换共享。
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时,尽管之前有思想准备,但礁盘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条件还是让他吃惊不小——观测站缺设备、缺教材、缺骨干,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他提出: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海洋气象观测站,我们要努力创一流、争第一。
李文波是观测站唯一的大学生干部,他的话给了官兵们信心。官兵们自己动手,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将气象观测场、预报室等10多个场点,逐一进行升级改造,相继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短短两年,观测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水文气象观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南沙海域,气候、气象资料极为缺乏,教科书里也找不到。李文波决心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他利用假期到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科研院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教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逐渐成为官兵眼中的气象“领军人物”。从1998年开始,他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历时一年半编写成10多万字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结束了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
观天测海的“火眼金睛”
长期与“南海龙王”打交道,李文波练就了观天测海的“火眼金睛”,海上的任何异常现象都逃不过他犀利的眼睛。
有一天,李文波在永暑礁码头散步时,突然刮起6级大风,远处的天空云层也反常,李文波感到情况不对:好好的天气,风力怎么会突然加大?
当时值班拖船正停靠永暑礁码头,如果风力继续加大,拖船便无法出港。
李文波立刻跑回气象预报室,查看最近几天的气象传真图,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得出强冷空气急速南下的结论。李文波迅速向指挥所汇报:“强冷空气急速南下,台风将正面袭击永暑礁。”永暑礁领导果断下令:值班拖船迅速出港避风!——半个小时后,永暑礁海域刮起了9级以上的大风,港池里涌起了3米高的巨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