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6-11-16 00:28:01
基本上,人们已经很难忘记2011年那个冬天,英剧《黑镜》如何以横空出世之态刷新人们对电视剧类型概念和边界的认知,而它在短短三集体量中对“科技究竟可以如何改变人类”主题的关注和挖掘之深,又怎样不断引发惊叹与反思。有人甚至把那年全球所有电视剧做了这样一个分类:“黑镜以及其他”。
从虚拟到现实
在被网飞购买并于上月一口气推出六集之前,黑镜一直保持着它固有的特征:题材和剧情上的未来感,出品的慢速度和质量上的出奇稳定,和每季三集的迷你剧体量——某种程度上,这符合人们对于好的电视剧的期待。
而以上基本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第三季《黑镜》如何饱受争议的原因:主题上趋于琐碎化,一口气放出六集从剧情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黑镜》整体在气质上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它从一部纯粹的辨识度非常明显的英剧变成了一部普普通通的美剧。它本身成了无聊的全球化的一部分。
但这么说好像又不是那么公平,因为你从新一季的六个故事之中,明显能够看到《黑镜》在寻求以上变化时充分的自觉性,在未来感弱化的同时,所有的故事背景中对科技的强调也进一步弱化,这使得大部分剧情的矛盾爆发和推进,都仿佛基于现实,或者说,都能从现实中迅速获得呼应:第一集《急转直下》里,社交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走进现实并牢牢控制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大家都变成了数字,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如何苦苦经营但在追求更高分数的过程中惨遭失败的故事。第二集则直指当下正获得飞速发展的VR(虚拟现实)技术。它讲述了一个正常人,如何在利用VR技术进入自己的大脑并直面大脑内深层恐惧之后死去的——而整个过程仅仅持续了0.04秒。第三个故事就更有代入感:一群隐藏得很好、从未越轨伤害他人的恋童癖、嫖客和出轨者在黑客追踪下一一现形并遭到处决……
科技如何背叛我们
朋友圈点赞到底怎样绑架着我们?技术能带你到达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但对于“任意一点”的边界定义何在?网络审判到底能有多么疯狂?当你开始发出以上自问的时候,新一季《黑镜》的目的似乎就达到了。而这也符合人们对于美剧的定义:它的基本功能是让你看到故事,如果“看到”之余还能让你思考一下,那就更好了。
但这明显低估了《黑镜》原创作班底的野心,因为他们想让观众思考的并不仅仅是“一下”。正如我们能够从第一个故事中看到“阶级”与突破阶级之不可能性:每个人头顶都漂浮着一个数字,它给你的假象是可以改变,但一个出身低微、双手空空的平民女孩妄想改变自己的分值跃入另一阶级时,结局会很惨烈。第二个故事显然毫不留情地指出所有恐惧皆来自自身。而第三个故事则能够从伦理乃至法律层面探讨出去:为什么人们为了保有私生活的小秘密而不惜去犯罪?那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承受“嫖客”、“恋童癖”这些标签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即使你从没有想过要真正去侵犯一个儿童。
没错,《黑镜》系列从头到尾都是在说科技,从优兔到推特再到虚拟现实,从记忆芯片到人工智能,从记忆消除工具到操纵型虚拟偶像。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已经无法离开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而对于人类,科技也早已不仅仅是某个工具或者手段。
事实上,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不乏迷人之处:人类制造科技,又不断被科技绑架;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得不承受它的背叛。这种背叛既有可能是科技产物自身的觉醒,例如机器人集体出现自主意识并反抗人类(如近期大热的《西部世界》),但更多背叛产生于人们对于科技“边界”属性的无法认定——第三季《黑镜》的后三集探讨的就是这个层面:人类能够做到意识脱离肉身从而实现“生”的永恒,但永恒的意义在哪里(第四集)?人类通过科技实现人种筛选和优化,但那些没有或者不愿被优化的群体呢(第五集)?网络固然体现着民意,但又多大程度上“操纵”着民意(第六集)?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科技都在服务过人类之后背叛着人类,这几乎成为必然。这样的前提之下,所谓“拥抱科技”,应该是很可怕的事情吧。
而每一集《黑镜》也都在服务相同的主题,那就是人类永恒的恐惧:被自己所亲手制造出来的东西(科技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东西)所背叛,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