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追忆伟人 孙中山在美国的足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2 19:5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冬天暖如春,马路两边树木葱茏,奇花烂漫,远处碧波浩荡。这天有位年轻人経过檀香山街头时,惊喜地发现迎面而来的马车里有熟人。他飞快跳上马车脚踏板,叫道:“老师,您好!我是孙逸仙!”。

他乡逢故知。那是1896年1月,孙逸仙第四次回到夏威夷,却巧遇到此度假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夫妇。老师细看一番才认出这位学生,年轻人已剪去拖在脑后的发辫,脱去长袍,改穿西服,抛弃清朝的打扮,以示决裂,成为清王朝的叛逆者。师生寒暄后,老师把在伦敦的家居地址留给他。这次巧遇事小,但却对孙逸仙革命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当年10月他在伦敦遭清驻使馆秘密绑架时,得到康德黎营救脱险。

立志“振兴中华”

这位年轻的孙逸仙,就是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不仅在中国大陆,还有海外境外一些地方也在举行活动,纪念这场伟大革命运动及其领袖孙中山和其他先烈。在美国也不例外,因为孙中山当年在美国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1866-1925>诞生于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青少年的成长及多年的革命活动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夫人宋庆龄(1893--1981)在1944年3月12日为在美国举行的孙中山纪念日所作的广播演说时指出的:“我们推翻满清的运动深受到美国的革命传统的影响。”

孙中山丰富的中外阅历与磨砺,使他不仅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国际性的伟人。他年轻时立志救国革命,受清王朝的迫害而流亡异域,周游世界,考察各国的进步思想与経验,求索中国共和革命之路。宋庆龄曾回顾说:“孙中山周游世界时就抱有两个目的:寻求最先进的思想;引导中国学生和华侨参加他的运动。”他致力革命四十余年,有16年流亡在外海或在国外活动,其中先后七次赴檀香山和美国大陆,时间加起来长达九年半。

今天人们可以从夏威夷檀香山兴中会纪念堂,到旧金山的国父纪念馆,以及其他地方的寻得有关孙中山的历史足迹。

孙中山在海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夏威夷,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随亲友广东故乡就到夏威夷的瓦胡岛打工,而后办农场种水稻、种甘蔗。1878年他托友人回乡招募华工时,把母亲和弟弟-孙中山接到夏威夷。1881年孙眉迁居茂宜岛办农场办商店。他支持12岁的孙中山到教会办的学校-意奥拉尼学院上学。孙中山在校三年,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就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写英文文章。后来他又到瓦胡学院继续学业。他不仅增长知识,也认同了基督教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1883年孙中山才回到香港上学。1884年11月他曾来夏威夷,在大哥店中帮忙5个月。

孙中山再次赴夏威夷是1894年10月。这时孙中山已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革命者。此前他在香港中央书院及西医书院完成学业,期间成为康德黎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曾一度在澳门行医,但清朝黑暗统治的现实,使他更加关注国家民族的安危。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清朝北洋大臣),条陈变法自强的主张,未被采纳。同年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也击破他的改良幻想。他决心走上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此时夏威夷华侨总数已达两万多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孙中山这次到夏威夷,立即满怀激情地投身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组织革命力量。1894年11月24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正式成立。首次提出推翻清王朝,“振兴中华”和“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在他大哥孙眉带动下,当地华侨积极筹资支持革命。

1895年孙中山又经日本去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及发动广州起义。但起义失败。1896年1月孙中山第四次踏上檀香山土地。他在此重新组织革命力量。1896年6月18日,他抵达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而后向东横穿美国大陆,沿途访问一些城市,继续传播革命思想。

1896年9月,他从纽约去英国考察。11月遭清朝驻英使馆绑架,幸得恩师康德黎设想解救。脱险后,老师又支持他撰写《伦敦被难记》,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初使这位革命者闻名于世。

1898年国内改良派遭镇压后,纷纷到海外,在华侨群众中宣扬攺良保皇的思想。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坚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革命主张,回香港及日本创办革命报刊与攺良保皇派开展大论战。

1903年10月,孙中山第五次到夏威夷,在华侨中多次演讲宣传革命道理;改组和加强檀山新报,揭穿保皇派的欺骗宣传。1904年初,为广泛团结反清力量,他在旧金山加入华侨社团中势力庞大的反清组织-洪门会(又称致公堂),被推为领导人。4月到旧金山,改组《大同日报》,加强宣传革命的阵地。1904年10月他在美国公开发表革命派的第一篇英文对外宣言——《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传播对外宣言

当时中国革命事业因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和保皇派的排挤而屡屡受挫,孙中山想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开拓革命新局面,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舆论宣传。因此他尽快写下这篇政论文,向欧美大众阐述中国革命的起因、革命派的宗旨和外交政策,以期最大程度地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支持。他到纽约就找了几位支持革命的中国留学生,参考美国独立宣言,商议起草文件。他在旅途中动手几经修改,于1904年8月31日完稿。又経美国好友麦克威廉斯(C.E.Mcwilliams)出资支持出版,第二天即在纽约印成英文小册子一万多份,小册子封面有孙中山亲题“革命潮”三个中文字。小册子分别赠送给欧美各报馆和有关人士,广为散发。纽约、东京及香港一些报刊全文刊登。

这份宣言表明孙中山具有可贵的国际视野,文告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争逐的政治战略格局出发,指出作为远东焦点的中国问题,只有推翻腐败专制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才能消除列强在远东冲突与战争的根源,以确保普遍的和平。在文中他数列清朝专制的黑暗统治罪行,阐述反暴政的中国革命起因。针对外国人的误解,解释中国人决不排外。应对所谓中国觉醒将是“黄祸”威胁的论调,他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绝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中国人能够自主,他们就会证明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觉醒以及开明的政府的建立,不但对中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在文件最后,发出呼吁:“拯救中国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但由于这个问题近来已涉及全世界的利害关系,因此,为了确保我们的成功、便利我们的运动、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防止列强各国的误解与干涉,我们必须普遍地向文明世界的人民、特别是向美国人民呼吁,要求你们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以同情和支援。”

孙中山在美国的活动,得到许多华侨的援助。虽然没有得到官方当局的实际支持,但还是結识不少美国朋友,得到他们的热情相助。还是这位好友麦克威廉斯,在孙中山回上海写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重要文章,寄给他,得以支持对外传播。

(美国还有两位朋友很支持孙中山,一为荷马李(Homer Lea  ,1876-1912)1910年在美西部孙与李及布斯Charles Beach Boothe会见。武昌起义后,孙約李自德到伦敦面见,通过英友人道森(Sir Trever Dawson,以争取英当局的一些支持许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新建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1月创办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他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他曾说这是吸收了美国总统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享的基本思想)。其后他又奔走于东南亚及欧洲建立同盟会分会组织,开展革命宣传和筹集经费。

1909年11月孙中山第六次赴美,到纽约、洛杉矶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10年1月到芝加哥建立同盟会分会。2月10日抵旧金山组建美洲同盟总部;改组《美洲少年周刊》,加强革命宣传(其报社旧址即今天的国父紀念馆)。1910年3月他又到夏威夷,建立同盟会檀香山分会。1911年1日19日他第七次赴美,在纽约、旧金山,檀香山等地发表演讲,为革命筹款。6月18日经孙中山联络与促成,美洲同盟会与致公总堂实现了大联合,使旅美华侨从此建立了反清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经几个月的努力,在美国一些城市的华侨中共筹款14.41万美元,以支援国内革命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

孙中山及其战友们,在国内外先后策划组织了十次较大的反清武装起义,虽均告失败,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唤醒民众”广泛传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众的反清活动,终使神州大地出现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是年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黄兴受孙中山之托,于4月27日再策动广州起义,虽遭清军镇压,但影响甚大。孙立即筹款作善后安置,并决心以图再举。这年10月孙中山正忙于去美国中部向华侨募捐途中,10月12日,他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城的一个餐馆用早餐时,从当地报纸获悉10月10日在中国湖北省会的武昌革命武装起义成功的喜讯(是年农历辛亥,故称辛亥革命)。这令他心潮澎湃,他与战友们经年的艰难奋斗,终见曙光。他原想立即回国,但担心列强干涉中国革命,当务之急,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10月下旬,孙中山由美国友人陪同经芝加哥、华盛顿、纽約转赴欧洲伦敦、巴黎,约见政治、经济界要人,希望得到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西方列强出于自身集团利益,没有给予支持援助。但国外民间舆论则表示同情,如孙中山回忆“美国舆论则大表同情于我”。

1911年12月25日,在阔别16年后,孙中山终于返回祖国,抵达上海时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不久即被各省代表一致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他宣称对外方针:…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迫于大势已去,2月12日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結束了几千年统治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的序曲。(其伟大意义如当年适在美国留学的宋庆龄所欢呼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历史的进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成功,不久政权落入袁世凯(原清朝北洋大臣)手中,中国又陷于列强帝国的干涉和军阀混战的灾难中。革命的受挫和列强的瓜分阴谋令孙中山失望,也使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较清醒的认识,故在晚年转而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政策。孙中山及其战友们坚持反对袁世凱称帝及军阀割据的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继续推进民主共和革命。但孙中山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故,举国哀悼这位伟人。他临终的遗言中,仍不忘:“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毕生志在报国,胸怀世界。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又是属于世界的一位伟大。正如他逝世时,美国媒体也承认,“中山先生为现代五杰之先知先觉者。”(指比甘地、列宁、威尔逊、凱美尔之成名早一、二十年)。

孙中山的后继者,继承与发扬他对外追求和平友谊的美好愿望。在他逝世后的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中,尤其在二战反法西斯及中国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美有过密切的合作互助,留下难忘的战斗友谊。宋庆龄十分珍惜中美友谊。但在世界冷战时期,美国当局对华采取干涉内政、敌视新中国的政策,理所当然受到中国的抨击与反对。

历史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良好转变,关系趋于正常化,两国人民的友谊交往也春回大地。宋庆龄与著名美国记者斯诺、斯特朗等友人的几十年深厚情谊,正是中美友谊的象征。孙中山在美国人民及华侨中结下的情谊,播下的友好种子,在宋庆龄等后继者的培育、浇灌下,茁壮成长,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常青。

孙中山在美国留下的革命足迹,仅是他革命生涯的一部分,但折射出他开放的理念的形成和行动的历史业迹。虽然历史已远去百年,但重新翻阅这难忘的历史,可谓常读常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中,尤其对外追求世界大同,平等共同奋斗的可贵理念,依然符合世界潮流。这在全球化及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其启迪今人的现实意义。

对此最有说服力的是重读一段孙中山于1904年在美国发表的对世界宣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这个顺应世界潮流的美好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0 20:28 , Processed in 0.07109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