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天才》 豆瓣读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7 10: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天才》
The German Genius
The German Genius 作者: Peter Watson
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
副标题: Europe's Third Renaissance, the Seco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出版年: 2010-9
页数: 992
定价: GBP 30.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743285537
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强调“人种论”,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虽然这种说法日后被完全否定,但德国在过去两百多年从艺术、音乐到科学等领域,确实是人才辈出。
剑桥大学研究员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的叙述横贯1750年至今的德国现代思想与文化,将对全世界对于德国的陈旧观念发起挑战,让人们重新认识德语社会曾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从巴洛克时代的结束、音乐家巴赫的逝世到1933年希特勒的崛起,德国从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强国——甚至比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更具创造性、更有影响力。
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德国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本国的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截至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甚至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的总和。然而,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得天才锐减。这个残酷的事实使得德国取得的许多成就至今仍被阴影笼罩。
但当时,德国人是如何扭转国家大局,造就了文化领域一枝独秀的地位?
在这本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追溯历史真相,探索了德国天才的起源。他解释了德国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科学文化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作者还提出,德国思想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巅峰。从贝多芬、康德到尼采,从歌德、瓦格纳到孟德尔、普朗克,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弗洛伊德、勋伯格,无数大师塑造了这种文化。
此外,尽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艺术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哲学家)、约瑟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枢机主教)等重要人物保证了德国智慧至今仍兴旺发展。
《德国天才》是一部引人入胜,气魄宏大的编年史……英语目前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沃森另辟蹊径,带你回到很久以前德语一家独大的时刻。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出生于1943年4月23日,毕业于切尔滕纳姆文法学校和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罗马大学,在罗马求学期间获得了意大利政府音乐奖学金。
伦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曾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实习2年。这段经历直接导致了他担任编辑的第一部作品《心理学与种族》(Psychology and Race)问世。
此后,他成为了种族关系学院学报《今日种族》杂志创办人和主编。
1969年彼得•沃森加入了《新社会》杂志社并担任副总编。2年后,他进入《星期日泰晤士报》并工作至1981年。他历任民政事务版记者、教育版记者同时是“深入洞察”调查组成员。
担任记者期间,他曾采访各类学术大腕,包括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阿瑟·延森(Arthur Jensen)、威拉德·凡·奎因(Willard van Quine)、沃利·吉尔伯特(Wally Gilbert)、克劳迪·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
此外,他报道的故事更是遍及以色列、牙买加、日本、美国、葡萄牙、海地、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智利和西欧各地。从1978年到1981年,他还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书评版的助理编辑。
1981年,彼得•沃森进入《泰晤士报》,撰写名为“日记”的每日专栏。1982至1983年间,他还担任《纽约时报》的特邀记者。
他从1983年起即为国际的艺术代理商,还是揭发两次轰动世界的艺术界丑闻的作者,曾亲自追踪查访大量窃取欧洲古艺术宝藏的一伙首脑。
1983至1984年间,伴随着作品《卡拉瓦乔的阴谋》(The Caravaggio Conspiracy)大获成功,他辞职1年留在美国,撰写第一部小说《纳粹的妻子》(The Nazis Wife)。
1984年,彼得•沃森返回伦敦,开始为《观察家》撰写关于艺术世界的专栏。此专栏一直持续到1997年1月。从1998年到2005年,他在《星期日泰晤士》上开设了一个类似的专栏。
从那时起,他就既给《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伦敦时报》、《洛杉矶时报》、《观察家》这样的主流报刊当记者、写专栏,也为《旁观者》、《笨拙》这样的流行杂志撰稿,还做过艺术电视片的制作人。
彼得•沃森于1997年6月被英国剑桥大学的麦克唐纳考古学研究机构任命为研究员。
他能说法语、阅读意大利语书籍,同时热衷于歌剧、钓鱼和板球。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包括希伯来文、拉脱维亚文、保加利亚文、韩文、汉字和日文。
目前,彼得•沃森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思想史》(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人类思想史:从以赛亚到朱熹》(第一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20个)  

豆瓣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50284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99860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99871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9-24 15:18 , Processed in 0.07110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